2023年12月28日发布 | 1236阅读

OCIN Lecture | Ivan Lylyk:血管内分流装置治疗脑积水的早期经验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吴培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孙博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兰帅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Ivan Lylyk

OCIN2022

达人收藏


Ivan Lylyk教授


2023年10月21日,2023东方脑血管病大会暨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学术年会(OCIN 2023)大师论坛上,来自阿根廷的Ivan Lylyk教授带来题为《采用eShunt装置的脑积水微创治疗》的演讲,介绍了eShunt治疗脑积水的技术,并对eShunt装置的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

脑积水的治疗方式——VP Shunt与eShunt

脑积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目前,脑积水的治疗方法为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ar-peritoneal shunt,VP shunt),是一种发明于60年前的侵入性治疗方法,术式古老且成功率较低。因此,来自波士顿的Carl Heilman 和 Adel Malek发明了血管内分流(Endovascular Shunt,eShunt)装置,对脑积水的治疗方式作出了创新。eShunt装置的作用原理是模拟大脑蛛网膜粒吸收脑积水的功能,将患者的小脑脑桥角与岩下窦相连接,从而对脑脊液进行引流。


eShunt装置的构成与结构特点

eShunt装置主要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分别为蛛网膜下腔锚点;分流结构;阀门。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共同作用,eShunt装置能够以10ml/h的速度引流脑积水。由于装置仅有30mm,长度较短,潜在净水压力较小,eShunt装置能够有效解决过度引流所带来的虹吸问题。


eShunt投送装置的构成

eShunt装置的投送装置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一个与0.014”平轨连接的长度为5mm的支架锚点;第二部分为带有20G针头的4F穿刺导管。


eShunt装置的植入方法

将导管插入患者岩下窦,以便放入装置锚点

锚点置入后,通过平轨置入输送导管

撤出针鞘,暴露针头

穿刺硬脑膜

进一步推进装置,将装置置入小脑脑桥角并固定

释放装置,将装置与患者颈内静脉连接

撤出输送装置

最终效果

eShunt装置在尸体上植入后效果


eShunt植入的注意事项

Ivan Lylyk教授指出,eShunt的投送装置的安全性设计保证其使用时的穿刺距离无法超过5mm。因此,为保证穿刺过程的安全性,术前的影像分析尤为重要。此区域的重要血管以及神经功能相关结构众多,穿刺需要至少5mm。

使用eShunt装置治疗的选择标准如下:

1:术前钆核磁共振检查确认岩下窦与小脑脑桥角的解剖结构适合eShunt植入。

2:术前CT检查确认由小脑脑桥角至目标穿刺点之间无障碍(如颞骨岩部)。

另外,Lylyk教授还指出,影像融合技术对手术位置的穿刺风险评估十分有效。


eShunt相关临床试验

目前,eShunt装置已经进行了临床试验。Ivan Lylyk教授通过不同临床研究结果的分享展示了eShunt治疗脑积水的有效性。

临床试验1:eShunt装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交通性脑积水的治疗效果

试验的主要终点设置为:颅内压低于20cmH2O并持续48h。如患者状态良好,则移除脑室引流。

病例1

基础信息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栓塞治疗,伴有交通性脑积水,经过脑室外引流后效果不佳。

进行eShunt装置植入治疗

eShunt植入术后患者颅内压快速下降

装置植入后CT检查结果

病例2

基本信息

患者患有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经过栓塞治疗。后患有交通性脑积水

术前影像检查结果

通过融合影像技术对穿刺位置进行选择

装置植入后的影像表现

术后影像随访结果


临床试验1的患者eShunt治疗后颅内压变化

临床试验总结:所有患者均达到设置的主要终点。

临床试验2:eShunt装置治疗正常颅压脑积水的治疗效果

Lylyk教授指出,正常颅压脑积水是一种较为频发的疾病,并且由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痴呆,经常误诊为阿尔茨海默氏症。因此,研究eShunt装置对正常颅压脑积水的治疗效果十分重要。

病例1

患者基础信息

装置植入后影像表现

术后30天影像随访:显示脑脊液通过eShunt装置进入颈内静脉

术后90天随访MRI影像检查结果

手术前与术后90天随访的患者神经功能对比

患者的步态、尿失禁以及认知功能均有好转。

临床试验2中eShunt装置的植入成功率

临床试验2中患者术后90天的临床随访结果

eShunt的临床研究进展

目前与eShunt装置相关的临床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交通性脑积水治疗以及正常颅压脑积水的治疗。


总结

Ivan Lylyk教授总结道:经皮经血管至中枢神经系统操作是可行且可重复的,并且无术中或术后出血。

首例使用eShunt装置治疗难治性脑积水的人体队列研究的初步结果证实了装置从小脑脑桥角到颈静脉的仿生引流概念是正确的,并且所有患者均达到了主要终点并实现了正常颅内压。研究结果表明,eShunt装置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交通性脑积水和正常颅压脑积水的管理中能够发挥作用,避免了VP Shunt手术的需要,并使需要双抗血小板或抗凝剂治疗的患者也能够进行微创脑脊液引流。 


eShunt的未来应用前景

最后,Ivan Lylyk教授对eShunt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他指出,eShunt装置不仅能用于脑积水患者的脑脊液引流,还有可能在脑池内灌注以及介入操作中发挥作用。



OCIN Lecture审稿团队

终审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稿 吴培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文稿撰写

撰稿 孙博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撰稿 兰帅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OCIN专区



点击上方图片

进入脑医汇,回顾OCIN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OCIN专区

211内容1144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