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宇光# 孙卫进# 马凯强 王雄飞 栾国明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功能神经外科 帕金森与运动障碍病诊疗中心 癫痫中心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三叉神经痛的病因80%以上是因为血管对三叉神经根部的压迫,少部因为炎症、肿瘤病变、蛛网膜粘连等原因引起。
① 新诊断或症状较轻的病例首选药物治疗,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药物治疗;
② 药物控制效果不好,首选术微血管减压手术,微血管减压手术微创且损伤三叉神经;
③ 年龄较大、身体状态不能耐受手术、复发后三叉神经痛或惧怕手术患者的选择采用无痛、微创球囊压迫/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
机器人引导的微创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目前广泛的应用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该方法全麻下操作,患者痛苦少/安全、微创(一次穿刺成功)、时间短(20-30分钟),因不全损伤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疼痛也可以应用,花费低、可当日或隔日出院的优点。
1.主诉:女性、77岁,因“双侧面部疼痛20年”入院。
2.现病史:患者于20余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侧面部间断性疼痛,呈针刺样痛,触摸加重,当地医院诊断三叉神经痛,行右侧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缓解。18年前出现左侧面部间断性疼痛,针刺样,触摸加重,当地医院性左侧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疼痛缓解。8年前右侧面部疼痛复发,行右侧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术后疼痛减轻。6年前左侧面部疼痛复发,行左侧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术后疼痛减轻。5年前左侧面部疼痛加重,行左侧三叉神经半月结射频热凝术,术后疼痛减轻,仍需药物维持。3个月前疼痛加重,双侧面部疼痛,疼痛性质同前,左侧著,严重影响饮食、洗漱、说话。
3.用药情况:口服奥卡西平150mg 2次/日,普瑞巴林750mg 3次/日,治疗效果欠佳。
4.神经系统查体:双侧面部感觉减退,痛觉过敏,左侧著,其余未见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5.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图1):MR:3D-TOF轴位左侧三叉神经脑池段可见血管影
▲图1 术前MR,3D-TOF轴位左侧三叉神经脑池段可见血管影
(2)疼痛程度评估量表:
数字评估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9分(总分10分),剧烈痛。
6.诊断:三叉神经痛(双侧、左著)
7.多学科会诊:该患者三叉神经痛诊断明确,曾行二次微血管减压术及3次射频消融术治疗,目前服用多种药物仍不能控制疼痛。手术指征明确,本次手术治疗症状严重的左侧疼痛,拟行华科机器人辅助下微创穿刺-球囊压迫术。
8.穿刺计划及手术过程:局麻下安装 5 枚骨性标记,0.8mm CT 连续扫描刻盘,确定卵圆孔坐标。全麻下三钉式头架固定,并与华科机器人系统连接,骨性标记注册。机械臂引导下确定穿刺入点。植入球囊套管针,C型的X线摄影确认球囊套管针尖位置。植入球囊导管,注入0.8ml碘海醇溶液,确认球囊形状,计时压迫3分钟。拔除球囊导管及球囊套管针,穿刺点压迫包扎(图2、3)。
▲图2 手术计划蓝色箭头显示卵圆孔所在位置,白色虚实线为设计的穿刺路径(A图为横轴位CT,B图为冠状位CT,C图为矢状位CT, D图为三维影像重建)
▲图3 手术过程:A图术中手术机器人(蓝色箭头),定位C型臂(白色箭头);B穿刺点(白色箭头),球囊穿刺针(蓝色箭头);C图球囊穿刺针针尖位置(白色箭头)D图球囊导管尖端(白色箭头)及球囊导管(蓝色箭头);E图为穿刺后成功形成梨形的球囊(白色箭头);F图穿刺后伤口(白色箭头)
9.术后情况:
术后:术后患者麻醉恢复后即感觉左侧面部疼痛消失(右侧疼痛亦消失),患者精神经状态较前明确好转,可正常进食、饮水等,术后1天痊愈出院。
在临床上,很多患者都会把牙痛当做三叉神经痛。其实两则有很大不同。“三叉神经痛多呈电击、刀割、撕裂样疼痛,突发突止,多有“扳机点”,一碰就发作。牙痛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跳痛,多局限在牙龈部,冷热辛辣食物可刺激或加重牙痛,牙痛通过X光或CT检查,即可明确。像卡马西平等治疗神经痛的药物,对三叉神经痛有效,而对牙痛无效。”
国内外常见的三叉神经痛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当药物治疗的疗效减退或者出现患者无法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而导致药物治疗失败时,可以尽早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微血管减压术、伽马刀手术、射频热凝术和经皮刺三叉神经半月结球囊压迫术等。”
对于年纪大,体质弱、担心手术风险等因素,“机器人微创穿刺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是第一选择。经皮刺三叉神经半月结球囊压迫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不用开颅,只需要在患者嘴角侧开一个针眼大小的窗口,可以被称为“针孔样手术”。它的原理是对三叉神经周围支进行干预,切断三叉神经感觉的传导,从而达到镇痛的治疗目的。
经皮刺三叉神经半月结球囊压迫术也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相对先进的方法,特别适用于无法耐受较长时间的全麻以及无法进行开颅手术、体弱、高龄或者是具有严重系统疾患的三叉神经痛患者。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神经外科副主任、功能神经外科主任
帕金森病诊疗中心副主任、癫痫中心外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帕金森与运动障碍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
中国抗癫痫协会谭基金外科技术组副组长
获2010年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ANS)奖学金;2014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022 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青年奖,主持国家与省部级课题8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Brain、Journal of Neuroscience、Journal of Neurosurgery 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5篇。
专业特长:帕金森与肌张力障碍、癫痫(儿童癫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植物人促醒、特发性震颤、梅杰综合征、痉挛性斜颈、舞蹈症、抽动秽语综合征、顽固性疼痛等疾病的评估诊断外科治。
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脑功能疾病与认知发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癫痫协会会员
中国解剖学会会员
在三博脑科医院组织的病例大赛、缝合大赛及无菌操作技术大赛中多次获奖。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
专业特长:帕金森、癫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丘脑痛等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对运动障碍病、癫痫及疼痛的术后程控具有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