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发布 | 3035阅读

【会议报道】华西脑胶质瘤MDT团队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暨《脑胶质瘤经典病例解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胶质瘤中心病例荟萃》新书发布会

神外资讯

达人收藏

随着手术、放疗、化疗以及新型治疗手段的革新,中枢神经肿瘤患者治疗预后已经得到了逐步的提高。脑胶质瘤作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发生率约为5~8/10万,其中最常见的GBM患者2年生存率仅为27%,5年生存率不足10%,治疗难度极高一直备受关注。2011年6月11日,在毛庆教授的带领下,西部地区首家胶质瘤中心-华西脑胶质瘤中心挂牌成立;2013年12月,在华西医院的指导和支持下,继续成立了华西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团队,融合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病理、肿瘤科、神经内科、神经康复等相关学科。团队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也积极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推动西南乃至全国胶质瘤诊疗事业发展。随着团队手术、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手段等革新,胶质瘤诊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患者预后也得到明显的改善,至此,华西脑胶质瘤MDT团队已经走过十年的历程。


本次大会由四川省肿瘤学会、成都市抗癌协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申文武副书记、四川省肿瘤学会杨家印理事长、成都市抗癌协会黄云春秘书长、四川科技出版社程佳月社长莅临现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脑胶质瘤中心主任毛庆教授、肿瘤科主任刘磊教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专委会前任主任委员王峰教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刘艳辉教授以及众多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同仁出席了本次大会。



第一部分报道:学术会议

12月16日上午,大会举行简朴而隆重的开幕式。


首先,开幕式由王峰教授作主持,他代表大会组委会欢迎各位从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治的同道,也对给予支持的众多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


接下来,特邀嘉宾四川省肿瘤学会杨家印理事长、成都市抗癌协会黄云春秘书长、四川大学智能学院李三雁院长均对本次大会举办表示祝贺,也提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专委会越办越好的展望和期待。


最后大会主席毛庆教授、刘磊教授分别介绍了华西胶质瘤MDT团队风雨同舟10年取得的成果,不仅成立良好完善的诊疗协作机制,也取得了丰富的学术和科研成果,更是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以及生存期,并表示未来继续优化机制整合资源,力争做好全程管理,促进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培养,胶质瘤诊疗事业未来可期。






讲题1:


0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刘艳辉教授带来《整合医学时代胶质瘤规范化治疗的思考和体会-华西医院胶质瘤中心工作分享汇报》,讲述了华西胶质瘤中心10余载的手术策略经验、多学科协作体系、成果转化以及学术影响力。



讲题2:


02

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的冯梅教授分享了《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胶质瘤放疗中应用》,从实践出发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胶质瘤放疗中的应用。



讲题3:


03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杨海峰教授分享了《新时代下胶质瘤规范化治疗的思考》,谈到了规范化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不容乐观的诊疗现状,倡导提升标准治疗观念。



讲题4:


04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杨喜彪教授以《颅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介绍分享了颅内多发病的诊断思路,并列举了多种经典病例,如:多发胶质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CNSL) 、 结节性硬化、 von Hippel-Lindau 综合征( VHL) 、 瘤样脱髓鞘( TDLs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CNSV)、 MELAS 综合征等。



讲题5:


05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峰教授分享了《胶质瘤电场诊疗进展及经验分享胶质瘤患者服务与管理》,带来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讲题6:


06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夏小俊教授分享了《替尼泊通过cGAS/STING通路促进肿瘤免疫原性和提高PD1抗体疗效》,带来了新的科研视角和尝试。




第二部分报道:新书发布会

12月16日中午,大会隆重举行了《脑胶质瘤经典病例解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胶质瘤中心病例荟萃》新书发布会。2018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极具影响力的大型医学健康机构,与新华文轩共同打造集学术性、权威性、先进性、实用性、指导性于一体的《健康中国·华西医学大系》。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团队也积极响应医院的倡导,参与编写华西医学大系·学术精品系列书籍《脑胶质瘤经典病例解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胶质瘤中心病例荟萃》,总结在脑胶质瘤学术研究、临床经验、诊疗策略等方面的成果,推动脑胶质瘤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提高医生水平、普及患者规范化诊疗。



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翔教授主持新书发布会。本次发布会旨在探讨胶质瘤最新成果和经验,共同推进胶质瘤诊疗技术的进步。同时,王翔教授介绍了本次出版的病例荟萃收录典型及疑难病例合计五十余例,均通过华西胶质瘤中心MDT团队全体专家精心挑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申文武副书记莅临现场指导并致辞:


01


首先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阐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31年的历史,及历代华西人始终秉持“厚德精业、求实创新”的院训,始终践行“仁心仁术、关怀服务”的理念,以及“让西部地区的人民就近能获得国内一流的优质医疗服务”的愿景。


同时对脑胶质瘤MDT团队十余年的工作成果表示大力的肯定,很高兴见证了健康中国·华西医学大系又填了一笔重彩浓墨《脑胶质瘤的经典病例解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胶质瘤中心病例荟萃》。相信此书深入的反应华西胶质瘤中心优秀的、前沿的临床诊疗经验与学术成就。


最后提出展望,也希望在座同道趁本次会议的机会,共同促进胶质瘤诊疗事业的长足发展,共筑健康中国梦,推动文化大繁荣,全力以赴保障人民健康。


四川省科技出版社程佳月社长出席并致辞:


02



首先对在场的领导、专家表示感谢,同时向该书的主编毛教授、刘教授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胶质瘤MDT团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祝贺。程社长表示今天发布的《脑胶质瘤经典病例解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胶质瘤中心病例荟萃》一书,是“华西医学大系·学术精品系列”中的又一部精品力作,出版社非常高兴能够推出这样一部优秀的医学学术精品图书,也希望本书更够充分发挥传播新理念、新方法的作用,为助力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主编毛庆教授致辞,感谢各位领导及同道的支持,并表达了喜悦与感激。


03


首先是喜悦,表示会场红色的背景是内心的写照,脑胶质瘤的经典病例解析凝聚整个团队十多年的心血,今日能够发布,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表示与MDT团队同行是一生中最大的荣幸。


再者是感激,感谢医院领导自MDT团队成立以来不断的支持与关怀,尤其文武书记百忙中莅临现场,给予团队巨大的鼓舞和支持;感谢全国同道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使华西脑胶质瘤团队也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团队之一;感谢MDT团队所有的成员及相关兄弟科室大批具有眼光和情怀的专家的支持,十多年来以情怀在坚守,至今已讨论疑难病例上千例、线上院际连线多达几十次、吸引许多国内MDT团队来访华西学习交流,也成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西南胶质瘤专科联盟MDT理事长单位,是在国家层面得到大家的认同。


主编刘艳辉教授致辞,表达了四个感谢:


04



1. 感谢各位领导、同道百忙之中能够莅临发布会现场指导新书发布。本书是华西医院党政领导团队的总体策划下“健康中国-华西医学大系”的一部分,总结了华西胶质瘤团队诊疗经验。


2. 感谢出版社在出版过程中的相关指导,推动新书作品发布。


3. 感谢全体主创团队-华西脑胶质瘤MDT团队各学科各专家的积极协作与参与。


4. 感谢患者用生命给予我们信任,相信并选择华西,这本荟萃中的每个病例都是每个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汇集的,谨以此书献给我们的患者。


随后举行发布启动仪式并留念


05

申文武副书记、程佳月社长、毛庆教授、刘艳辉教授、刘磊教授、陈铌教授、杨喜彪教授共同参与,在全场专家见证下举行了激动人心的《脑胶质瘤经典病例解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胶质瘤中心病例荟萃》发布启动仪式。




主创团队访谈环节


06

主创团队访谈环节,从创作的背景及历程、出版的质量控制及感想及创作的临床指导意义与价值三个方面谈谈书籍编写的心路历程,特邀来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飞教授进行主持。


主编毛庆教授、刘艳辉教授;副主编刘磊教授、陈铌教授、月强教授;主创代表王峰教授、鞠延教授、牛小东博士接受了访谈。



1

采访话题:书籍创作的背景及历程



TO毛庆教授:在华西MDT团队成立十周年之际发布华西胶质瘤荟萃,您应该是最有感触的,记得早2011年6月11日在您的带领下就成立了华西胶质瘤中心,2013年成立了胶质瘤MDT团队,至今已十余载,期间一直致力于推动胶质瘤MDT诊疗模式和规范化诊疗推广。作为主编之一,可以请您谈谈书籍创作的初衷、背景以及展望么?

毛庆教授



毛庆教授:谢谢李教授。众所周知,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胶质瘤的治疗在很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总的来说还未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故有人称脑胶质瘤,特别是GBM为“癌王”。脑胶质瘤发病率不算高但危害却非常大,致死致残率非常高。对于这样的一类疾病,医生在临床上该如何应对、如何处理、如何面对这类疾病,靠单一的科室很难实现诊断目标和诊治效果,所以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协作。编写本书的第1个目的:现在胶质瘤的治疗方法虽多但基石还是规范化治疗,团队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如何提高规范化诊治水平。很多疾病超过了现有诊治水平的范畴且现有指南并没有完全覆盖,对于这类病人需要MDT团队协作讨论及诊断,也需要对规范化治疗的病例进行总结。第2个目的:华西医院胶质瘤中心作为西南地区的第一个胶质瘤中心,有责任和义务分享好的理念和正确的方法,希望我们的经验能够对基层医生起到示范和指正作用,对兄弟单位能够起到借鉴和学习的作用,对北京、上海等地大医院能够起到交流和指正作用。


言而总之,发布本书的目的一是对多年诊治的经验和心血进行梳理总结,二是想向社会同道们给予一个参考借鉴和交流指正的机会,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对我们的不足进行指导。


TO刘艳辉教授:每一个令人鼓舞的成果背后总是充满了困难和不易,接下来有请主编刘艳辉教授,来分享一下书籍创作的历程,谈谈遇到了哪些困难,同时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刘艳辉教授



刘艳辉教授:谢谢李教授。一个作品的诞生、一个成果的问世一定是日积月累的、充满艰辛的。在几年前开始有了写书的想法,但认为以当时的经历经验不足以写一本能够代表华西脑胶质瘤MDT团队水平的作品,所以一直在酝酿。书籍创作不过一年,而病例积累却是十年心血。所以,一年写作过程难,十年准备更不易。我们现在是把这十余年所做之事以合适的方法表达出来,若是当初没有做或是做得不规范,现在也无法编著。第一,难在这十年诊疗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若之前未进行规范化诊疗,则这本书无法创作出来。所以对于每个病例的每个诊疗环节做到规范、每一个患者资料收集齐全且随访到位,之后才能形成成果。第二是在诊疗过程中的检测手段和治疗观念日新月异,尤其是病理诊断继2016年更新后在2021年再次更新,在书籍创作过程中,要符合最新的诊断要求,需要对既往病例的病理诊断进行重新检测分类,才更具有实用性,这对病理科老师是非常大的挑战。第三是对细节的把控,华西脑胶质瘤MDT团队讨论是在业余时间进行,在书籍创作过程中更是夜以继日地对病例细节进行梳理总结。所以能够在MDT十周年学术会议上发布这本书特别感慨,也特别感谢MDT团队老师的辛勤付出。


2

采访话题:书籍出版的质量控制及感想



TO刘磊教授:刚刚艳辉教授谈到了攻坚克难,那么刘磊教授作为头颈肿瘤领导人,可以分享一下您及您的团队在编著过程中如何精密协作从而确保书刊高水平的质量控制的呢?

 刘磊教授



刘磊教授此书是华西脑胶质瘤MDT团队十年的心血聚集,当时毛庆教授召集大家进行这本书籍编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也特别重要的事。我随即组织科室从事胶质瘤亚专业诊疗的王峰教授和艾平教授,以及青年医师骨干李燕雏医生等,按照编写要求进行认真编写和反复修改,希望能够高质量的完成书籍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在书籍收官时,带领科室团队成员通宵对细节进行检查修改。作为副主编参与这本书的出版感到非常荣幸,这本书肿瘤内科部分的内容是我科胶质瘤亚专业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也借此机会向辛勤付出努力的同事表示衷心感谢!期待在华西脑胶质瘤中心主任毛庆教授的带领下,各科室紧密合作,把华西胶质瘤MDT工作持续深入的开展下去,获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TO陈铌教授:病理诊断是胶质瘤诊断的金标准,但病理诊断的标准也是一直在发展变化的,请陈妮教授分享下在神经病理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是如何同步临床的诊治和需求,另外您认为神经病理在MDT诊疗中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

 陈铌教授



陈铌教授谢谢李教授的提问。近年来神经病理进展迅速。在整个病理精准发展的过程中,神经病理是进展最快的亚专业之一,包括神经病理、淋巴造血病理、软组织病理等多个亚专业基本都是朝着分子分型的方向在发展。在本书创作过程中,在病例入选时也反复跟主编老师讨论,一些病例当初的诊断标准和诊断名称现在可能发生了变化,是否要纳入这些病例;选中的这些病例在书籍中呈现原来的诊断术语还是用现在的诊断术语也需要反复商榷。另外由于病理需要向大家展示形态学,而原始的病理切片没有电子化,需要科室团队成员去资料库提取切片、反复筛选合适的病理切片然后进行图片采集,整个过程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但当成品出来的那一瞬间,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我们科从2013年就加入了胶质瘤MDT团队,因当时很多医院的神经病理还未发展起来,无法与临床进行深入的交流,在神经病理诊断上也是缺乏底气。我们华西神经病理能够和外科医生以及其他专业的各位老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每一阶段病理报告为何要这样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作,如何指导下一步的工作开展,都得到了MDT团队成员的理解和认可,也借这个平台也再次感谢华西胶质瘤MDT团队。


TO月强教授:可以看到这本书影像部分的内容很丰满,请月老师从影像的角度谈谈术前术后影像的收集整理工作;另外,如何做到完善的术前影像检查、术后影像随访以及多模态磁共振的应用?

 月强教授



月强教授谢谢李教授。影像是临床与基础的桥梁,影像贯穿了脑胶质瘤诊治的过程。大家可以看到书籍里有非常多的图片,包含影像、病理图片。和病理图像一样,影像图像也要选择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图片,在创作过程中,影像科的团队老师经过反复沟通筛选,术前影像有院内的也有院外,术后影像尽量选取院内影像,在术前术后影像时间选择好后再对影像序列进行统一的、全流程的排列与整理。完善的术前检查影像和术后随访影像除了影像科的努力外,还需要临床各科室老师的共同协作。


3

采访话题:书籍创作的临床指导意义与价值



TO王峰教授:作为中枢专委会的主委,请王峰教授谈谈胶质瘤区别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疗感受;另本书中有您的诊疗病例,谈谈您对胶质痛患者预后改善的感受。

 王峰教授



王峰教授谢谢李教授。胶质瘤,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在肿瘤科的治疗中是非常大的一个难题。颅内其他肿瘤,比如松果体瘤、生殖细胞瘤、小儿肿瘤、脑膜瘤,同样需要多学科诊疗,需要MDT团队做支持,华西医院是综合性医院,胶质瘤MDT团队在关注高级别胶质瘤的同时,也需要更大范围的关注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治,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生的希望。


TO鞠延教授:华西胶质瘤荟萃涵盖了成人及儿童的胶质瘤诊疗案例,接下来有请儿童胶质瘤板块负责人鞠延教授,提前剧透一下小儿病例部分的精彩干货以及参与编写过程中的个人体会。

 鞠延教授



鞠延教授谢谢李教授。首先非常感谢毛庆教授邀请参与到创作团队,参与创作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从主编到副主编,到参编人员,大家都共同倾注了自己的关注和心血。对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非常愿意加入成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大家庭,但从疾病谱系来讲,儿童与成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截然不同的过程,认知也是不断在深化和变化当中。通过参与创作有几点体会,第一是认知的问题,认知既来源于现成的文献指南,也要来源于同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另一方面也通过总结自己的得失,从这些方面累积对疾病的认知,甚至能够改变对某些疾病的判断处理;第二是分享,相信也是这本书创作的初衷之一,把我们好的,甚至是有瑕疵的东西,请同道们抒发他们的见解,更有利于学科水平的提升;第三是希望创制一个更规范的从诊断到治疗,甚至梳理出让病人最大获益的流程;第四是希望通过我们治疗失败的或者过程不尽人意的,能够发现难点进而找到解决的线索。


TO牛小东博士:请问小东,你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力量也参与到本次书籍的撰写工作,想请你分享在此过程中你的收获和成长。

 牛小东博士



牛小东博士谢谢李教授。非常荣幸作为主创代表参与今日的访谈环节,我参与了编写、校稿以及出版的整个过程,这里从编写的角度谈谈创作过程中的体会。首先感谢主编毛老师、刘老师,以及三位副主编老师们对我的信任、指导以及帮助,第一次以主编团队的身份参与该书的编写,所以印象非常深刻,从开始构思到初稿进行了两次大改动,同时和各个科室的联络老师反复沟通,整个书籍编写过程顺利进行。此外,本书不是以疾病章节划分,而是以病例部位特征进行分类,每个病例都需要各科室成员的参与,需要大家一起协同合作。再者是校稿过程,尽管时间紧,在主编、副主编、编委以及出版社老师的高效协同下顺利完成校稿工作,这得以保证书籍的整体质量。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支持和帮助,本书能够出版离不开团队每个老师的付出与支持。



现场签名赠书环节-照片集锦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