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约有900万名癫痫患者,其中约有600万癫痫患者每年都会发作。但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却知之甚少,癫痫的大发作、小发作你了解吗?如果身边出现疑似癫痫发作的患者,该如何识别?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癫痫发作的症状表现。
癫痫大发作
癫痫大发作现在统称为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它是一种表现最明显的癫痫发作形式,以意识丧失和全身强直性最后阵挛性抽搐为特点,常伴有自主神经受累症状(如血压升高、恶心、呕吐、头痛、心率增快、面色紫绀或面色苍白),起病急骤。
癫痫大发作时最早出现意识丧失和跌倒,随后发作分为三期:
全身肌肉骨骼持续收缩,头向后倾斜,上肢僵硬地弯曲、下肢僵硬地伸展,嘴巴先张开后紧闭,眼睑上牵、眼球上翻。
全身肌肉呈节律性一张一驰抽动,并伴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瞳孔散大、呼吸停止、口吐白沫等表现。
抽搐停止,患者肌肉松弛,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随后呼吸、血压、心率渐至正常,然后逐渐清醒。清醒后常感头昏、头痛、全身酸痛和疲乏无力,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
一旦癫痫大发作,该如何正确施救?
1. 移除患者周围危险物品及身上佩戴的坚硬物品,如眼镜、钥匙、手表等,防止在发作时碰撞受伤。
2. 扶住患者尽量让其慢慢倒下,以免倒下时头部撞击地面。
3. 可将患者侧翻在一边,解开衣领及裤带,使呼吸能够顺畅。
4. 陪发病者身边直到其完全清醒,及时擦去吐出物,以防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5. 记录癫痫发作的时间,也可拍下患者发作时的视频,以帮助患者在有就医需要时,更利于医生诊断治疗。
癫痫发作一般在1~2分钟后就会自行停止。当癫痫发作时间超过5分钟或更长时间、30分钟内连续发作2次、连续2次发作且中途没有清醒、突然发作时导致外伤,出现以上情况时,应立马拨打急救电话,及时送医。
癫痫小发作
癫痫小发作又称为失神发作,属于全面性癫痫发作的一种类型,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出现在成人中,是由于大脑内不同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导致的症状,在临床上最常见的表现是发作性意识丧失,因为表现得不剧烈或者比较柔和,往往会被忽视。
癫痫小发作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临床表现为持续数秒至数10秒的短暂的突然意识丧失或意识障碍,突然开始,突然结束。发作时正在进行的活动中断(如患者在行走时突然呆立不动,或在说话时突然停止或减慢速度,亦或是正在进食时食物就停放在嘴边),双目凝视、眼球短暂上翻且眼睑也会颤动,整个过程持续几秒钟之后突然消失,意识也能较快恢复,但发作后不能回忆。
与典型失神的突发突止相比,非典型失神癫痫发作持续时间更长,可能会持续20秒或更长时间且恢复慢,并且发生不同的症状。
失神伴肌阵挛:除患者失神发作外,还常伴有轻微节律性阵挛发作,最常见于面部或肢体,尤其是眼球向上动,有时头部有轻微抽动。
失神伴发肌张力发作:主要表现为前俯性失神,后仰性失神或旋转性失神。还可体现在失神伴全身肌张力突然丧失或减低,姿势不能维持而跌倒。有时发作轻微,只是头往下点(点头样发作)。
失神伴发自动症:主要表现为失神症,可能会反复眨眼、咂嘴或咀嚼吞咽动作、手部不自主摸索/理衣、行走或其他无目的动作。
▲癫痫小发作的脑电图表现
癫痫小发作不太明显,很多时候患者和家属都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导致癫痫病不能在早期得到有效的治疗,使得病情发展,危害加重。因此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提高警惕,如果有上述癫痫小发作出现,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预防癫痫发作的几点建议
预防和控制癫痫病发作对于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以下是预防癫痫病发作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遵循医生的指导,确保正确的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不要随意停药或自主调整用药剂量。有症状就吃,没症状就少吃/不吃,这是不行的。
常见的引发癫痫发作的因素包括:睡眠严重不足、过度疲劳、情绪波动大、不良饮食、过度饮酒或嗜酒等,生活中尽量避免这些诱发因素,有助于降低癫痫发作的风险。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控制癫痫发作。这包括规律的作息时间(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均衡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要多吃水果、蔬菜,低盐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食用咖啡因和刺激性食物,以及适度的体力活动等。
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和释放压力方法,如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可以帮助缓解压力和情绪并降低癫痫发作的频率。
做好病情管理和症状记录,出现任何新的症状或发作变化,要及时跟医生反馈,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降低后续发作的频率。
图片来源网络

咨询更多癫痫问题、进入癫痫病友交流群,请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脑医咨询助手为好友,我们将为您提供帮助。
文章对你有用的话
记得收藏+点赞+转发哦~
参考资料:
[1]丁晶,汪昕.癫痫诊疗指南解读[J].临床内科杂志,2016,2(33):142-144
[2]王学峰.癫痫研究新进展[J].中华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22,22(7):543-548
[3]中国护理管理.陈金梅,吴英 202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