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发布 | 1583阅读

检查报告上的“腔隙性脑梗死”是什么,需要治疗吗?

唐亚梅教授团队

唐亚梅教授团队

达人收藏

腔隙,最初为神经病理学术语,指脑组织液化和吸收后形成的小腔洞,其病因多样,可以是缺血、出血或炎症等。腔隙性脑梗死 (lacunar infarct) 主要指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最终管腔闭塞,导致动脉供血区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病灶大小一般为2~15mm,其中以2~4mm 者最为多见,形态不规则;最常见的部位是壳核、苍白球,其次是尾状核、内囊、丘脑、脑桥及放射冠,诊断依靠CT或MRI检查。

上图显示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


01.

临床表现

因为小穿支动脉供血区面积很小,受累脑组织很少,且受累脑组织即便坏死,其临床功能也可被其周围其它脑组织所代替,所以,大多数腔隙性脑梗死不会产生临床症状,不会出现偏瘫、失语、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或体征。但如果同一部位发生多次腔隙性脑梗死,那么就会在该处产生叠加效应,出现相应的症状。再者,如果受累的脑组织功能非常重要,其坏死后周围脑组织无法代替,这种情况下即使影像学受累很轻,但临床症状表现却很重。腔隙综合征是一组具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的临床卒中综合征,并伴有相应小的皮质下或脑干腔隙灶。常见的有以下5种:

(1) 纯运动性轻偏瘫 (pure motor hemiparesis, PMH) : 是最常见类型,约占 60%, 病变多位于内囊、放射冠或脑桥。表现为对侧面部及上下肢大体相同程度轻偏瘫,无感觉障碍、视觉障碍和皮质功能障碍(如失语等),多不出现眩晕、耳鸣、眼 、复视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常常突然发病,数小时内进展,许多患者遗留受累肢体的笨拙或运动缓慢。

(2) 纯感觉性卒中 (pure sensory stroke , PSS) : 较常见,特点是偏身感觉缺失,可伴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或沉重感、刺痛、僵硬感等;病变主要位于对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3)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ataxic-hemiparesis) : 病变对侧轻偏瘫伴小脑性共济失调,偏瘫下肢重于上肢(足踝部明显),面部最轻,共济失调不能用无力来解释,可伴锥体束征。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内囊或皮质下白质。

(4)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 (dysarthric-clumsy hand syndrome, DCHS)·: 约占 20%, 起病突然,症状迅速达高峰,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面瘫侧手无力和精细动作笨拙(书写时易发现),指鼻试验不准,轻度平衡障碍 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内 前肢或膝部。

(5) 感觉运动性卒中 (sensorimotor stroke , SMS) : 以偏身感觉障碍起病,再出现轻偏瘫,病灶位于丘脑腹后核及邻近内囊后肢,是丘脑膝状体动脉分支或脉络膜后动脉丘脑支闭塞所致。

腔隙性脑梗死

什么时候需要治疗?

02.

腔隙性脑梗死是否需要治疗,还要分以下情况:


一、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必须要积极治疗和干预,查明本次脑梗死的病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预防脑梗死的二次复发;


二、对于无症状的脑梗死又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对于饮食健康,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心脑血管疾病低危人群,并不需要通过药物干预治疗,只需要培养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就可以了;


(2)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腔梗。以下危险因素超过三项以上的患者,通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无效,需要积极通过服用药物去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房颤、肥胖、嗜酒、酗酒,早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发现冠状动脉或者是颈内动脉狭窄率超过50%以上等;


(3)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是指患者在做头部CT或者是MR的时候,发现颅内有很多个软化灶,好像满天星一样,这种情况就需要警惕脑小血管疾病。脑小血管病是近年来兴起的概念,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包括急性起病的卒中事件及慢性发展的认知功能下降、精神情感异常、步态障碍和排尿功能异常等。所以,当发现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时候,也是需要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及时干预治疗的。


综上,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指小穿支动脉闭塞所致的脑梗死,可能出现“中风”的表现,也有可能完全无症状,但并不是无症状就不需要治疗,需结合自身情况来考虑。


参考文献:
[1] 神经病学/贾建平,陈生弟主编.-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姜帅,吴波姜帅,吴波腔隙性脑梗死的历史、现状及展望《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02)10.3760/cma.j.cn113694-20220412-00294.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

审核|程锦萍、蔡锦华

文案|蒙雨玲

审核发布|唐亚梅

欢迎关注

唐亚梅教授微信公众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神经影像

767内容983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