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发布 | 1210阅读

杨新健教授: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出血性并发症

杨新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合适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调整及严格的血小板功能监测可能可以减少延迟性脑实质出血的发生及结局……”


本期为大家特别分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杨新健教授的精彩会议内容《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出血性并发症》,欢迎大家阅读和分享!


*本文为方便读者阅读,仅做简要整理

文末附会议链接,完整学习请以视频为主


一、

概述

●2008年首次报道PED的临床应用;

●PED在国内外大量使用,大量国外临床研究显示PED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有效且安全;

●中长期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可高达90%以上;

●PED治疗复杂动脉瘤 (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等)术后的致残和致死率在8%-10%;

●主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导致的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性并发症;

●PED术后颅内出血性并发症病情发展迅速,预后较差,发生率为3%-5%。


二、

病例展示

病例1

(上下滑动查看)


病例2

(上下滑动查看)


病例3

(上下滑动查看)


病例4

(上下滑动查看)


病例5

(上下滑动查看)


病例6

(上下滑动查看)


病例7

(上下滑动查看)


颅内出血并发症类型

●迟发性动脉瘤破裂出血

●迟发性脑实质出血 (DIPH)

●其他原因相关脑出血: 如操作相关等


三、

迟发性动脉瘤破裂出血


四、

迟发性脑实质出血


五、

讨论与总结

●血流导向装置术后颅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预防有困难;

●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及术中谨慎的操作有利于减少技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大部分的术后颅内出血并发症常发生在术后30天内,快速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筛查;

●术后合理的控制血压及适当的激素使用可能有助于减少迟发型动脉瘤破裂的发生;

●合适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调整及严格的血小板功能监测可能可以减少延迟性脑实质出血的发生及结局。



会议视频: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