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张小波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通讯作者:常明则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REF: Zhang X, Han N, Zhang Y, Yuan W, Kan S, Zhang G, Ma H, Ge H, Du C, Gao Y, Li S, Yan X, Shi W, Tian Y, Chang M.Predicting 3-month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in Patients with Anterior Circulation Occlusion with an Arterial Transit Artifact Grading System.Clin Neuroradiol. 2023 Dec 5. doi: 10.1007/s00062-023-01362-3. Online ahead of print.PMID: 38051349
血管内介入治疗(EVT)可以有效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多项随机临床试验表明,EVT比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更有效;然而,仍然存在部分的患者在血管成功再通和缺血区域再灌注后并未出现临床改善。有效和快速的治疗前评估有助于避免无效的再通,并对患者预后产生重大影响。
神经影像学发展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许多图像评估策略和技术,例如ASPECTS评分、扩散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DWI-FLAIR)不匹配和灌注成像,这些可以帮助评估患者AIS的特征。出于安全和减少介入手术前检查时间,更倾向于使用非侵入性成像技术。
动脉自旋标记(ASL)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可测量脑血流。在ASL灌注图像上,通常在灌注缺损区域附近存在局部点线样高信号,这被称为动脉通过伪影(Arterial Transit Artifact,ATA)。然而,目前尚不清楚ATA是否与接受EVT治疗的前循环闭塞患者的预后有关。
在2017年10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共有269名入院并接受EVT治疗的患者中,纳入标准如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的M1和M2段以及串联闭塞);症状发作后24小时内进行EVT治疗;并且图像质量良好。
收集了以下临床信息:1)人口特征(年龄、性别);2)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吸烟、高血脂、冠心病病史以及是否为醒后卒中;3)卒中和治疗特征,包括发病到影像检查时间、EVT手术持续时间、基线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闭塞部位、卒中原因、再灌注状态、是否溶栓。
选择与ASPECTS相对应的2个层面,对病变侧的M1-6、A1-2和P1-2共10个区域进行评分。采用的4级评分系统,内容如下:0 表示不存在或微弱的ASL信号且不存在ATA;1表示中等强度ASL信号伴有ATA;2表示较高ASL信号伴有ATA;3正常灌注区域且无ATA。10个区域分数的总和被用作患者的ATA评分,范围从0到30。代表性图像见图2。我们将ATA定义为位于灌注缺损区域边缘的点状或曲线状高信号。
共187名患者符合标准被纳入研究。患者平均年龄为65±12.5岁,其中55%为男性。基线NIHSS评分的中位数为13,发病至MRI检查的中位时间为274分钟,EVT手术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119分钟,ATA评分的中位数为16(四分位距,11-19),有150名患者(80%)实现了成功再通(mTICI 2b-3)。ATA的两位独立评分者之间存在高度一致性(Cohen weighted κ=0.783)。
共108人(58%)在3个月时有良好的预后(mRS 0-2),40人(21%)在3个月后死亡。在预后良好的患者中,ATA评分的中位数为17(四分位距,14-20),而在预后不佳的患者中为11(四分位距,9-16)(p<0.001)。此外,有良好预后的患者年龄较小(p<0.001),NIHSS评分较低(p<0.001),心房纤颤(p=0.005)和冠心病(p<0.001)的患病率也较低。相比于预后不佳的患者,有良好预后的患者中ICAS-O的比例较高(47% VS 30%,p=0.02)。我们的单变量分析结果见表1。
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中,我们调整了混杂变量后,较高的ATA评分(OR,1.14;95% CI,1.06–1.22,p<0.001)与3个月时良好预后独立相关。此外,较低的年龄(OR,0.95;95% CI,0.92–0.98,p=0.002)和较低的基线NIHSS评分(OR,0.88;95% CI,0.82–0.94,p<0.001)也与3个月时良好预后独立相关。我们的多变量逻辑回归结果见表2。
根据ROC曲线分析,预测EVT后良好结局的ATA评分cut-off值为>16,曲线下面积(AUC)为0.753,灵敏度为0.593,特异度为0.823(图3a)。根据截断值,ATA评分被分类为高(>16)或低(≤16),具有高ATA评分的患者具有较低的NIHSS评分(p<0.001),较低的冠心病患病率(p=0.001),以及较高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比例(p=0.02)。这些结果见表3。
我们使用ROC分析测试ATA评分预测死亡的能力。结果的AUC为0.770,灵敏度为0.850,特异度为0.599(图3b)。最后,我们纳入了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中良好预后独立相关的因素(年龄、NIHSS评分和ATA)的并进行多变量ROC分析。多变量的ROC曲线预测良好预后的AUC为0.83(图3c),预测死亡的AUC为0.78(图3d)。
本研究关注到ATA作为术前评估手段,同样适用于术后未成功再通的患者。我们根据患者的mTICI分级将其分组并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4),结果显示在不同mTICI分级的患者中,ATA评分没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发现患者ATA水平与接受EVT治疗后3个月预后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中,ATA评分是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这表明ATA评分可以独立于治疗前的混杂因素预测患者长期结局。此外,在ROC曲线分析中,ATA评分预测良好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3,预测死亡的AUC为0.770,这表明ATA评分可以合理选择能从EVT中获益的患者。
ASL是一种有前景的定量MRI技术,利用血液作为内源性对比剂评估脑灌注,在诊断和评估卒中方面被广泛应用。该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包括较短的成像时间、无电离辐射以及无需外源性对比剂。ATA表示血液延迟到达目标区域,并在ASL图像中呈现为局部高信号。
后标记延迟(PLD)是ASL成像中的重要参数,表示从血液标记到图像采集的时间。如果PLD时间小于动脉通过时间(ATT),标记的血液就不会完全进入脑组织,在图像上呈现为局部高信号。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ATA与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预后有关,此外,ATA还被发现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后续脑缺血的复发。相关研究表明ATA评分可用作评估脑部侧支状态的指标。侧支状态良好的患者往往具有更多和更明亮的ATA。因此,在我们的研究中,高ATA评分可能代表良好的侧支状态,这解释了为什么具有高ATA评分的患者往往具有良好的预后。在中风后,侧支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侧支与较小的缺血梗死体积以及EVT后改善的临床预后相关。Hakimi等人报告称,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评估侧支循环可以帮助预测症状性ICA闭塞患者的3个月预后,Sallustion等人报道称,侧支不良的患者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良好预后率,但侧支良好的患者具有较低的死亡率和较高的良好预后率。最后,一项Meta分析显示良好侧支代偿的好处,包括较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以及溶栓治疗后3-6个月内良好预后频率更高。
此外,随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EVT手术普及,基于组织选择和预测症状发作时间的影像生物标志物,介入前评估变得日益重要。确定哪些患者不会从EVT中受益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评估侧支循环最佳方法,它可以直接显示侧支循环并动态评估血流。CTA也常用于评估侧支,在多项研究中被使用。目前,在非侵入性评估侧支循环方面存在困难,而ASL的使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据我们所知,本研究是第一个使用定量ATA评分来预测前循环闭塞患者接受EVT后的长期预后。
颈内动脉狭窄(ICAS-O)的患者往往ATA评分较高。与栓塞型中风患者相比,ICAS-O患者具有更好的侧支水平。动脉粥样硬化也可能促进脑部侧支循环。这解释了为什么ICAS-O患者ATA评分较高,更有可能有良好的预后。
这项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回顾性研究存在较高的选择偏倚风险。其次,在预测良好预后的ROC曲线分析中,灵敏度较低,尽管使用ATA评分可以正确识别能从EVT中受益的患者,但会漏掉一些潜在的受益者。第三,目前对ATA没有统一的定义,评分系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第四,目前对于介入前使用MRI评估没有相关共识或指南,MRI的优势缺乏高水平的证据支持。最后,并非每个卒中中心都有可以进行ASL成像。
本研究表明,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中,ATA评分与EVT治疗的良好预后相关。较高的ATA评分预示着患者可以从EVT治疗中获益,ATA评分每增加1分,良好预后的可能性增加1.14倍。
张小波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硕士,主要从事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及基础研究,目前发表SCI 3篇,第一作者1篇
常明则 主任
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
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脑血管学组青年委员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西医结合介入分会常委
陕西省保健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主委
陕西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
陕西省卒中学会青年副主委
陕西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委
西安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委
西安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组长
西安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副主任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