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发布 | 1026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术”说卒中」第94期丨腔内隔绝,即刻实现— WILLIS颅内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破裂动脉瘤

朱悦琦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魏黎明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前言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BBA)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病变,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0.3%~1.0%,占颅内破裂动脉瘤的0.9%~6.5%,与囊状动脉瘤不同,由于BBA具有体积微小(最大直径<10mm)、基底较宽、瘤壁菲薄易脆、瘤内压力大的特点,极易破裂引发急性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随着介入材料的推陈出新,利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治疗BBA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单纯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弹簧圈穿透动脉瘤壁而致使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动脉易复发及再出血,而覆膜支架通过直接隔绝动脉瘤于载瘤动脉外,可有效避免血流对动脉瘤产生冲击,实现载瘤动脉血管重建,即刻治疗效果明显,同时也提供了血管内膜生长的载体。


本期“术”说卒中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朱悦琦主任魏黎明主任带来WILLIS颅内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破裂动脉瘤。





01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41岁,男


主诉:突发头痛16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16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有头晕,无恶心呕吐,意识尚清,言语模糊,四肢稍有乏力,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最高血压180/90mmHg,入院血压150/80mmHg。


神经系统查体意识尚清,查体合作,无对答,Glasgow评分9分,双瞳等圆、等大,左侧1.5mm,右侧1.5mm,各向活动无明显受限,无眼震,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颈项有抵抗,颌下3指,四肢自主活动,肌张力对称,双侧病理征阴性,双侧克氏征阴性。


诊断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


术前影像学检查:外院查颈动脉CTA示:1.右侧颈内动脉C7段前壁宽颈动脉瘤,大小约4mm;2.蛛网膜下腔出血。



02



术前影像资料

术前CT:


左侧颈内动脉正侧位造影。

正位造影

侧位造影


右侧颈内动脉正侧位造影。压颈造影显示前交通开放。

正位造影

侧位造影

压颈造影


工作位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C7段前壁动脉瘤,瘤颈较宽。



03



治疗策略



治疗策略

导丝通过颈内动脉进入大脑中动脉后,借助微导丝、微导管将中间导管引导至动脉瘤远端,使用特洛伊技术将WILLIS颅内覆膜支架输送到位,释放支架,直接隔绝动脉瘤。



术中涉及器械

6F 90cm长鞘

5F 115cm颅内支撑导管

0.014inch 300cm微导丝

弹簧圈微导管

3.5mm*7.0mm WILLIS颅内覆膜支架


04



手术过程


1

穿刺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置入6F鞘。


通路建立

6F长鞘置于右侧颈内动脉C1段;首先在微导丝及微导管配合下将5F颅内支撑导管引导至颈内动脉C4段;随后微导丝配合微导管超选至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远端;引导颅内支撑导管通过载瘤动脉至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撤出微导管。

2

使用特洛伊木马技术经颅内支撑导管沿微导丝将3.5mm*7.0mm WILLIS颅内覆膜支架输送至病变位置,支架展开前造影,以确认支架位置,随后缓慢充盈球囊至5 atm,释放支架。

3

支架释放后造影检查显示支架打开充分,动脉瘤隔绝,载瘤动脉通畅。










术后影像


全脑血管DSA造影复查:动脉瘤完全不显影,无内漏,紧贴病变段的分支血管保留。


术后随访:术后2周复查CT后出院,出院时头痛症状消失。



围手术期用药



术中:静脉替罗非班4ml/h维持24小时

术后:桥接拜阿斯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 QD。


小结


本病例为血泡样动脉瘤的可能性较大,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术中再出血风险高,对于这样的病例,脑血管造影动态图像精确判断动脉瘤与载瘤血管关系十分重要。由于病变血管内径均匀,无重要分支血管,经综合考虑后,决定采用腔内隔绝术进行治疗,避免了在动脉瘤囊内操作的风险。


对于动脉瘤与载瘤血管关系复杂的病例,WILLIS颅覆膜支架的精确定位十分重要,应反复确认支架的释放位置,尽量避免覆盖重要分支血管。





术者简介

朱悦琦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医学博士,介入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破格),放射科党支部书记,放射科行政副主任

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Mayo Clinic访问学者

中华放射学会介入学组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分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介入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工作秘书)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介入分会委员

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肿瘤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篇,总影响因子>430

获上海市启明星、浦江人才、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成果、上海交大晨星学者计划、交大医学院双百人计划等资助。获“国之名医-青年新锐”、“中国介入新锐”、“上海市卫生计生行业青年五四奖章”称号







魏黎明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介入影像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和下肢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以及肿瘤的综合介入治疗

目前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1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










-END-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