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者寄语
目前多数的前交通动脉瘤皆可选择介入手术治疗。常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亦可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为了达到致密栓塞的结果,对于治疗器械弹簧圈,尤其是填充以及收尾圈的安全性及柔软性有更高的要求。
然而对于此位置的动脉瘤,良好的微导丝带微导管到位的性能,是手术安全性与成功率的保证。性能优秀的微导丝可以使微导管顺利到位,避免不必要的到位尝试及导丝和导管对动脉瘤的过多骚扰,进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



<<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
术前影像资料
术前检查:Male/50y,查体发现前交通动脉瘤1周。



工作角度:前交通动脉瘤5.6*3.8mm,左侧供血,对侧A1弱。


手术耗材
Neuron Max
6F 11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
DCwire™微导丝(215cm-0.014inch-Standard)
SL-10微导管
Echelon微导管
Jasper®弹簧圈及其他弹簧圈
手术过程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到位后,稳定通路系统,DCwire™微导丝(215cm-0.014inch-Standard)精准扭控,引导第一根SL-10微导管过瘤颈及直角弯超选到同侧A2段。
SL-10微导管到位放置备用,DCwire™微导丝继续扭控过弯,安全引导第二根Echelon微导管进入瘤腔。连续两次应用同一根微导丝带两根不同的微导管到位,实现精准扭控超选。
SL-10微导管置入同侧A2备用,使用Jasper®弹簧圈及其他圈实现致密裸栓。




手术前后正侧位对比。




病例总结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治疗,位于远端,手术通路的建立是决定手术是否能够顺利成功进行的先决条件,特别是远端动脉瘤的栓塞至关重要,对通路的要求较高。
术中应用了Tethys®中间导引导管稳定建立主体通路。并使用了一款“微构”设计的神经微导丝—DCwire™微导丝,应用其精准的扭控性能快速超选到位,顺利将一根备选微导管到位,及栓塞微导管快速置入瘤腔,提高了手术通路建立的效率及手术的成功率,并按预定时间使用弹簧圈栓塞完成治疗!
术者简介

张涛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
陕西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兼总干事长
2009年博士毕业于空军军医大学,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学专家高国栋教授和赵振伟教授,长期从事脑、脊髓血管性疾病的神经介入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工作
“蛇牌学院”和“强生继续教育学院”讲师,“唐都显微神经外科培训班”讲师,长期担任“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治疗”带教工作,培训全国各地医生一百余名
主持军队课题一项,发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副主编专著1部
邓剑平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委
中国卒中学会复合手术分会常委
陕西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介入和手术治疗相关的工作,能够同时完成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的介入和手术治疗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陕西省级课题三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赵振伟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名誉组长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全军科学技术委员会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介入组委员
陕西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
陕西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西安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医学会介入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的治疗研究,专长于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治疗。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 7篇,参编专著2部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