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患者,女性,42岁。主诉:突发头痛约7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约7小时(2022-9-7 13:40分左右)在外院住院期间突发头痛,呈持续性胀痛,较剧烈,伴头昏,有恶心、呕吐过数次胃内容物,无肢体抽搐、偏瘫,无大小便失禁,查头颅CT 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病情重,予办理出院后转至本院急诊进一步诊治,予脱水降颅压、止血等对症治疗,查复查头颈部CTA结果示:1.蛛网膜下腔出血 2.左侧椎动脉优势型;右侧椎动脉走行稍迂曲 3.右颈内动脉C6段瘤样突起,请结合微小动脉可能 4.左侧海绵窦见对比剂影,似见其与颈内动脉 C5段相连,考虑动静脉瘘? 5.余脑动脉CTA未见明显异常,未排除其他微小血管病变,为进一步治疗,急诊拟“脑血管意外”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未进食,小便正常,大便未解。
既往史: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入院体查:T 36.8℃,R 20次/分,P 78次/分,Bp 119/72mmHg,嗜睡状,GCS评分14分(呼唤睁眼,对答切题,遵嘱动作),Hunt-Hess分级3级,改良Fisher分级II级,双侧瞳孔左:右=2.5mm:2.5mm,对光反射灵敏。颈轻度抵抗。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膝反射等生理反射存在,双巴氏征等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头颅CT+头颈部CTA:1.蛛网膜下腔出血 2.右颈内动脉C6段瘤样突起,请结合微小动脉可能。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
1.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待排
2.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术前准备
术前造影
左侧颈内动脉正侧位
工作位造影
右侧颈内动脉正侧位
工作位
左侧椎动脉正侧位
治疗策略
术中使用主要耗材
术中数据:
· 血泡样动脉瘤大小:1.5mm×3mm;
· 载瘤动脉远端直径约3.37mm,近端直径约3.67mm。
术中所用支架、弹簧圈等的型号:
· 支架:LIVS 3.5mm*20mm×2
· 弹簧圈:HydroCoi1101.5mm/4、HydroCoi1 10 1.5mm/2、HydrCoil101.0mm/2。
治疗过程
置入1枚弹簧圈后造影
置入2枚弹簧圈
置入3枚弹簧圈并释放支架
释放两枚支架后按摩支架
术后工作位
术后左侧颈内动脉正侧位
术后情况
围手术期管理
1、术中静脉泵入欣维宁,术后桥接顿服负荷剂量双抗
2、口服阿司匹林100mg(1年)联合氯吡格雷75mg(3个月)
3、腰椎穿刺术释放血性脑脊液
4、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尼莫地平预防脑血管痉挛等对症治疗。
术后检查
术后随访
临床随访:
术后3个月、半年、1年mRS评分0分
术后3个月、半年、1年GCS评分15分
术后3个月、半年、1年NIHSS评分0分
中长期随访(2023-4-12)
中长期随访(2023-9-20)
术者总结
脑动脉瘤的全面评估:位置(分叉部动脉瘤、侧壁型动脉瘤)、大小(成篮圈的选择)、性质(瘤体是囊性还是假性)等。
脑动脉瘤治愈的三要素:瘤腔栓塞(弹簧圈大小选择、贴壁、分布均匀、足够抗压缩能力);瘤颈塑形(流入道、流出道充分金属覆盖,包括弹簧圈及支架的覆盖);血管腔血流导向(增加金属覆盖率及改变血管方向),多种因素的叠加能加大动脉瘤愈合的几率。
此病例为颅内血泡样动脉瘤,瘤壁菲薄,以囊外治疗为主,短期内容易复发,多层支架+补丁+圈的组合方式强化了囊外治疗,达到了治愈目的。
术者简介
廖伟强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
主治医师,2012年毕业于广东药学院,获学士学位,一直从事神经外科工作,曾先后在天津泰达医院、北京天坛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进修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