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发布 | 683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通桥·凤舞华夏】双侧C7段镜像动脉瘤治疗一例

丘东朋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阳山医院





前言





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1%-2%,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致死率约25%-50%。根据ISAT及ISUIA研究均表明,介入栓塞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颅夹闭,所以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渐渐成为发展趋势。


目前大多数的前交通动脉瘤都可选择介入栓塞手术治疗。常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回收支架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为了达到致密栓塞的结果,对于弹簧圈特别是填充圈以及收尾圈柔软度有更高的要求。



病例展播








病例简介

患者:性,53岁。


主诉:患者于约晚上22点无明显诱因突发意识障碍,不能言语,呼之不应,无呕吐,无发热,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家属遂呼叫黎埠卫生院120救护车送至我院急诊就诊。在救护车过程中,患者神志转模糊,无言语,无对答,伴四肢无力,23:30到达我院急诊科,23:32启动绿色通道,23:47屏幕CT间片见蛛网膜下腔出血,于23:58拟"脑出血"收治我科。起病后,未进食,大小便未解,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未规律服药治疗(具体不详),很少监测血压。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冠心病史、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手术史、外伤史、输血史,否认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神经查体:



神志模糊,混合性失语,记忆力、定向力、理解力、计算力无法配合,四肢肌力无法配合,疼痛刺激下左上肢约III级,余肢体肌力II级,肌张力正常,双侧指鼻试验、轮替动作、跟膝胫试验无法合作,闭目难立征不能合作,痛温觉无法配合。



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及跟、膝腱反射(-),双侧Babinski征(+)。



GCS评分E3V1M4=8分、NIHSS评分22分、mRS评分5分、ESSEN评分2分、VTE评分3分、ACH-APS评分7分、洼田氏饮水试验吞咽功能无法配合、ADL评分20分。



Hunt-Hess分级:iii级。 







术前影像检查




 头颈部CTA


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室积血。



考虑双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建议DSA检查。



主动脉弓可见钙化斑块,右颈总动脉可见混合斑块,头臂干可见混合斑块,管腔轻度狭窄。双侧锁骨下动脉钙化斑伴管腔中度狭窄;左侧颈总动脉不连续硬化斑及混合斑块伴管腔轻中度狭窄;左侧椎动脉不连续钙化斑伴管腔轻度狭窄。



双侧大脑后动脉P2段狭窄。



右侧后交通动脉缺如。



考虑左颈内动脉C1段支架植入术后,请结合临床分析。心梗三项:myo-stat 151.8ng/al,CKMBSTAT 11.61ng/ml,tnt-hsst 32.75pg/ml;心肌酶:ck 573U/L,AST 107U/L,LDH 345U/L,ua 579.0μmol/L;血常规、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SQ&头部CT】




 初步诊断

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破入脑室。

2、双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破裂出血未排。

3、高血压病。

4、心肌酶谱异常。

5、双侧大脑动脉狭窄。


DSA照影:受条件所限,通过DSA显示评估左侧颈内动脉C7段为3mm窄颈动脉瘤,右侧颈内动脉C7段为2mm相对宽颈动脉瘤。







治疗策略



左侧C7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



右侧C7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术中器械

一次性使用血管鞘

6F 115cm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  

0.014" 200cm微导丝

Headway 17微导管

Headway 21微导管

3.5*17mm Lvis支架

桥凤®弹簧圈AEC-1.5-04-H

通桥凤®弹簧圈AEC-02-06-H

桥凤®弹簧圈AEC-02-06-S

通桥凤®弹簧圈AEC-02-08-H

桥凤®弹簧圈AEC-2.5-04-S

通桥凤®弹簧圈AEC-2.5-06-S

桥凤®弹簧圈AEC-03-08-H

通桥凤®弹簧圈AEC-3.5-06-S






手术过程

常规消毒、铺巾、全麻,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8F短鞘。

超滑导丝结合5F多功能导管进入左颈内动脉,在导管支撑下将8F导引导管引入颈内动脉C1远段(鞘管内持续肝素盐水点滴,浓度:肝素50mg/500ml 0.9% NS)。

造影确认工作位,0.014" 导丝结合headway 17微导管将6F 115cm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引至右侧颈动脉C4段加强支撑,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顺利到位。

0.014" 导丝结合微导管进入左侧大脑中动脉备用。

0.014" 导丝将微导管引至动脉瘤瘤腔,固定微导管。

【成篮】


沿微导管(headway 17)填入第一个通桥凤®弹簧圈AEC-3.5-06-S,成篮,成篮形态良好,后续填入通桥凤®弹簧圈AEC-03-08-HAEC-2.5-06-SAEC-02-08-HAEC-02-06-H

【收尾】

照影显示动脉瘤无显影,形态良好。


0.014" 导丝结合headway 21微导管重新超选右侧颈内动脉,将6F 115cm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引至右侧颈内动脉C1段作为支撑,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顺利到位,headway 21进入右侧大脑中动脉备用,0.014" 导丝引导headway 17进入动脉瘤瘤体内进行弹簧圈填塞,通桥凤®弹簧圈AEC-2.5-04-SAEC-02-06-S沿headway 21微导管半释放lvis 3.5*17mm支架进行辅助栓塞,释放通桥凤®弹簧圈AEC-1.5-04-H作为收尾。





造影显示动脉瘤无显影,形态良好,后交通开放。














术者体会


合理的弹簧圈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单纯弹簧圈栓塞对于成篮要求高,前两个弹簧圈的形态是后续填塞是否顺利的基石,不必拘泥于2D或3D的固有习惯。通桥凤®弹簧圈超柔软的特性,顺应性更好,对瘤壁压力更小,对于不规则动脉瘤、小动脉瘤和破裂动脉瘤安全致密填塞优势显著。


良好的微导管塑形能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恰到好处的塑形,可使微导管到位简单,避免不必要的到位尝试及导丝导管对动脉瘤的过多骚扰,进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满意的塑形使栓塞过程中微导管位置稳定,按预定栓塞策略完成治疗,达到满意的栓塞效果。


针对微小动脉瘤的填塞,通路支撑的稳定性非常重要,6F 115cm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提供了出色的到位性和稳定的支撑。





术者简介


图片1.png

丘东朋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阳山医院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本科学历,毕业于韶关学院医学院。

广东省基层医药协会会员。

广东省中医药协会会员。

清远市神经外科协会委员。

目前主要负责院内神经内外科手术,包括脑出血微创钻孔、开颅、神经介入造影及治疗。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作线上专业交流

本内容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讲课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非通桥医疗推广产品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