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发布 | 489阅读

李佑祥教授: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动脉瘤术后支架内狭窄

李佑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建立ISS统一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 深入研究的基础,仍需要大规模、长时间的队列研究”


本期为大家特别分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佑祥教授的精彩会议内容《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动脉瘤术后支架内狭窄》,欢迎大家阅读和分享!


*本文为方便读者阅读,仅做简要整理

文末附会议链接,完整学习请以视频为主


目录

●楔子:一例密网支架患者的死亡

●支架内狭窄单中心研究内容及当前的进展

●支架内狭窄的机制、危险因素及预后

●总结与展望

楔子:一例密网支架患者的死亡



支架内狭窄单中心研究内容及当前的进展



支架内狭窄的机制、危险因素及预后


总结与展望

总结

●FD术后支架内内膜增生是一种正常动态现象,是放置器械后血管重塑的一部分;适度的内膜增生可能是动脉瘤修复过程中必须的良性过程,但过度的内膜增生可能会导致载瘤动脉的狭窄,引发缺血性并发症。


●大部分的支架内狭窄都是无症状的,且能够自然缓解;


●临床处置:

o 术中操作慎重,尽可能避免因技术因素导致的血管和支架损伤;

o 对于发现狭窄ISS的患者,建议持续长时间的抗血小板治疗和影像学随访;

o 对于狭窄程度较高或有相关临床症状的患者,在长期抗血小板的基础上,可使用血管成形术缓解狭窄/再次支架置入 (风险较高)等操作缓解狭窄。


展望

●建立ISS统一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 深入研究的基础,仍需要大规模、长时间的队列研究

o 可测量狭窄 (单纯物理测量指标/功能评价指标一血流储备分数)

o 需要临床关注的狭窄程度 (物理/功能)

o 需要临床介入的狭窄程度 (物理/功能)


●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

颅内血管的血管内超声 (IVUS) 、光学相干成像(OCT): 早期识别、精确诊断支架内狭窄

生物可吸收支架 (BRS) : 恢复支架植入段血管的收缩功能、避免裸金属支架的损伤风险,是一种潜在的ISS治疗方法

药物洗脱支架 (DES)等

会议视频: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