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0日发布 | 8759阅读

【奔跑吧 中国神外】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的成功之路,就是不断超越昨天、奋斗今天、追求明天

脑医汇

杭春华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达人收藏


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一支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医疗团队,正在以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团结奋进,以后来居上之势迅速崛起。过去几年,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医教研管协同发展,不仅从本院“第三梯队”学科跃升为“第一梯队”,而且在床位规模、手术量、技术全面性等方面居省内领先,并进一步对标国内龙头,心怀更大的抱负。


《中国神外百年百科百人巡礼》姊妹刊——“奔跑吧 中国神外”栏目,本期我们就走进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对话杭春华主任



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五十年风雨兼程,五十载春华秋实

我们现在的医护人数、床位规模、手术量、技术全面性在江苏省内应该是处于领先位置。

忆往昔,回溯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简称“鼓医神外”)的发展历程,杭春华主任向我们娓娓道来,上世纪50年代起,南京市人民鼓楼医院(现南京鼓楼医院)神经疾患由外科系医师负责,主要以颅脑外伤、神经系统感染为主。1973年1月,陶寅教授负责筹建神经外科,从此拉开了学科蓬勃发展的序幕,迈向独木成林的新时代。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学科整体发展历程可分为4个阶段:


一、起步积累(1973年~1981年):1973年1月,神经外科筹建之初,20张病床,仅有专科医师2名,另有普外科轮转医师3名。成立初期,由于没有显微镜、CT、磁共振等设备支撑,手术条件简陋,神经外科诊疗工作困难重重,主要收治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


二、稳步前行(1982年~1999年):1982年,神经外科从大外科独立出来,陶寅教授担任神经外科第一任行政主任,积极开展神经外科的诊治工作。与耳鼻咽喉科配合,成功开展经口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显微手术。1985年臧人和教授由新疆医科大学调入南京鼓楼医院,接任神经外科主任。此时全科有工作人员16人,其中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5名,护理师2名,护士7名。臧人和教授系国内脑血管搭桥第一人,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在国内较早开展脑缺血性疾病的外科治疗,尤其是颅内外血管搭桥。1989年12月,陈明基教授接任神经外科行政主任之职,临床科研逐渐取得突破。


三、迈步发展(2000年~2016年):2000年以后,鼓医神外先后在蒋健梁维邦两位行政主任的带领下,医教研全面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这一时期,病区规模与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添置了大批先进仪器设备,硬件条件明显改善,手术量及难度逐年提升,开展了大批临床新技术,其中以颅神经疾病和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最为特色,并向国内外一流神经外科看齐。


四、跨步腾飞(2017年至今):这一阶段,鼓医神经外科规模进一步扩大,设备持续更新,推进人才梯队建设,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优化并加快亚专业高质量建设,医教研取得多项突破。鼓医神外从最开始的单一病区到现如今拥有5个普通病区及1个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区,从最开始的20张床位到现如今拥有床位259张,医师58人,护士160余人,学科亚专业也不断完善,拥有脑血管病显微外科、神经肿瘤、脊柱脊髓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内镜、神经介入、神经创伤与重症、癫痫外科、周围神经疾病9个亚专业。2022年科室手术量超6000台,其中Ⅳ级手术占比超70%,居江苏省前列。学科的科研也在不断蓬勃发展,从2011年获得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到202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室近5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江苏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20年正式成立南京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进一步助力学科发展。科室也已成为全国首批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卫健委神经外科进修与培训基地、国家卫健委神经介入进修与培训基地、国家卫健委神经重症进修与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内镜颅底外科技术培训中心、国家卫健委示范高级卒中中心、中国颅神经疾病协作诊疗单位、中国垂体瘤协作组单位。


1988年神经外科医护人员合影


2022年10月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医护团队合影


截至2023年,鼓医神外已走过五十载春秋,其年接诊量已达30000多人次,年手术量超6000台,其中每年脑血管病的手术量在1200~1500台之间,神经肿瘤的年手术量在1000~1200台之间,功能神经外科的年手术量大约在800多台,这是鼓医神外的三大主要业务版块,医疗特色明显,包括脑脊髓血管病的复合手术和脑血运重建、颅底外科、颅神经疾病治疗、DBS技术和神经重症救治等。


杭春华主任对此,也自信表示:“我们现在的医护人数、床位规模、手术量、技术全面性在江苏省内应该处于领先位置的。”


提前布局鼓医神外高质量发展路径,抢占未来神经外科领域发展高地

医院领导与兄弟科室的支持和关心是神经外科发展的基石,给学科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2017年,杭春华主任从南京军区总医院退岗,来到南京鼓楼医院接任神经外科科室主任之职。当时鼓医神外只有110多张床位,学科发展缺乏后劲,手术装备相对落后。杭春华主任一经回忆,“渴望”之情就溢于言表,他说:“我刚到鼓楼医院的时候,就跟医院领导说现有神经外科设备基本处于‘老弱病残’,缺少神经外科前沿高端设备,渴望医院给予神经外科装备的提升和完善。


随后,杭春华主任激情满怀地向医院承诺:“你给我投入,我不会让医院失望,肯定会给医院一个喜人的成绩。”院领导也着实给力,在鼓医神外的建设上基本上做到了要空间给空间,要设备给设备。鼓医神外经过近6年的发展,即使在医院床位资源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依然扩张到259张,翻了一番多;更是将科室现有的设备进行了更新与完善,从高端手术显微镜到术中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超声吸引器、超声骨刀、移动CT、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专用复合手术室等,神经外科现有的高端设备基本配备。而鼓医神外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医院学科排名也由杭春华主任刚到任时的第37名,在2022年冲进医院学科建设第一梯队,杭主任表示:“我们没有辜负医院领导对我们的期望。


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


鼓医神外的快速发展,除了有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外,科室内成员间的精诚合作也必不可少。杭春华主任介绍道:“因为鼓楼医院神经外科的底子比较薄弱,就像一个人,身体比较虚,不是很壮实,我们就想怎么才能让它长得结实点,增强我们科室的硬实力。而我的前任梁维邦主任、前前任蒋健主任以及科室的伙伴们都大力支持和配合我的工作,大家目标一致,能拧成一股绳,都希望把我们学科快速地发展起来。


因此,当科室推行新方案和政策时,梁维邦教授、蒋健教授等老一辈专家带头支持并配合工作,在亚专业分组、人员分配等方面均给予帮助,使科室发展规划可以快速顺利实施;亚专业分组后,大家会自觉严格遵守亚专业发展方向,从形式到实际工作都落实到位;而当科室发展遇到困难时,大家又可以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杭春华主任(中)与前任主任梁维邦教授(左)、前前任主任蒋健教授(右)


我相信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未来我们神经外科主战场在神经调控领域,它将在神经外科领域占据极大比例。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前景变得越来越广阔,而鼓医神外在颅神经疾病和帕金森病的治疗方面颇有心得,故而当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时,如何保持鼓医神外的优势,并在新一轮技术比拼的发展快车道上实现弯道超越,就成了鼓医神外面临的问题。


杭春华主任反应迅速,并对此制定了相应的科室发展规划。他于2022年10月正式成立了神经调控中心亚专业,并将中心分成两大版块,一是以DBS、SCS等运动障碍植物人促醒等神经调控为主,如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等疾病;另一版块则以VNS、SEEG等癫痫治疗方向为主,癫痫外科治疗的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杭春华主任认为:“我相信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未来我们神经外科主战场在神经调控领域,它将在神经外科领域占据极大比例。


此外,鼓医神外尤其看好脊柱脊髓外科亚专业。据杭春华主任介绍,脊柱脊髓作为神经外科一个重要领域,其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由于鼓楼医院脊柱外科非常强,限制了神经外科的脊柱脊髓亚专业的发展,目前鼓医神外的脊柱脊髓亚专业的工作主要放在脊髓相关疾病的治疗,如脊髓空洞症、椎管内肿瘤、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畸形等,每年接诊治疗的病患接近300例。为此,鼓医神外在接下来3~5年的另一规划则是大力发展脊柱脊髓亚专业。目前,鼓医神外正蓄力培养脊柱脊髓亚专业方向人才——对外向宣武医院等大医院输入人才“取经”,对内在自己集团医院开展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工作,积极建设属于自己的脊柱脊髓人才储备库,切实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脊柱脊髓亚专业人才队伍,以应对未来神经外科领域发展变化。


周围神经疾病属于常见病,具有非常大的医疗市场,目前国内只有极少数兄弟科室开展周围神经疾病外科治疗的亚专业。鼓医神外的颅神经疾病外科治疗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收益于此,鼓医神外去年开设周围神经疾病亚专科,并安排高级职称人员赴中日友好医院进修学习,希望该亚专业成为学科建设的新亮点。


神经外科专用复合手术室


亚专业细分或整合,其核心都是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最终才能促进学科更好的发展

如果将整个神经外科比作一盘棋,那么各个亚专业组就是棋子,大家都在攻防互守,最终都是为了学科更好的发展,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学科细分,犹如妇人生产,总要经历阵痛,区别在于长痛还是短痛,顺产还是难产。在杭春华主任眼里,学科细分,无非需要满足三大条件,一要科室人心齐,有很强的执行力;二要科室规模大,床位多,每个亚专业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三是每个亚专业要有领头人,人才是根本。只有三者都达成了,学科才能顺利细分,各个亚专业也才能在未来5~10年甚至更久的发展中,在全国同等条件的亚专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与其他医院神经外科早早将神经介入独立出去不同,鼓医神外仍然保持着神经介入亚专业组。杭春华主任表示,直接将神经介入独立出去,不利于形成一个整体。未来的学科发展,不是单兵作战,现在医学更追求MDT多学科联合诊疗,所以神经外科不仅要和其他学科合作,神经外科内的各个亚专业之间也要合作。以鼓医神外为例,杭春华主任刚上任时,设立脑血管病外科治疗中心,它包含神经介入、脑血管显微外科两大版块,再细分为神经介入、出血外科、缺血外科三小版块,相互合作,有力促进了复合手术技术在脑脊髓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与发展,这样设置,一方面可以避免亚专业间相互限制的局面出现,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医疗资源互相探讨,为患者制定更适宜的治疗方案,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因此,杭春华主任强调,亚专业细分讲究形分神不分,如果将整个神经外科比作一盘棋,那么各个亚专业组就是棋子,大家都在攻防互守,最终都是为了学科更好的发展,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而要达到这种境界,目前还需大家共同努力。


最后,杭春华主任坦露,鼓医神外的目标是希望未来能够冲进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神经外科第一方阵,但一个学科真正的发展壮大,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的发展历程来看,需要大约20年的时间,而鼓医神外目前还在快速追赶中,尤其江苏省内教育和医疗都尤其“卷”,省内遍布大大小小各个医疗“山头”,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鼓楼神外集体荣誉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医疗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学是后天

我在科里一直强调医教研协同发展,医疗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学是后天,实际上你发展的好不好,教学占的份额最大,只有教学好了,科研好了,才能给你临床带好。所以在医教研三者分量中,教学占的分量应该最高。杭春华主任表示。而在一个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医教研协调发展,但可以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长处,分配不同的工作,从而保证学科总体上是医教研协调发展。

只有年轻医生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思维和能力,才能在未来助推自身临床工作的开展。

黎介寿院士曾说:“培养一个开刀匠,我只要培养你三年,就能把你培养出来,但是培养一个医教研能够协同发展的人,可能要花一辈子。”导师的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杭春华主任的脑海里。因此,杭春华主任希望在自己的学生中,可以多找到这类医教研能够协调发展的优秀人才并加以培养。而他对于年轻人的告诫则是,要珍惜读硕博的这几年时间,不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读书的这几年,是你们从事基础研究、培养科研能力、夯实研究地基的黄金时段,这一阶段所培养的科研能力,对未来个人发展至关重要。另外,杭春华主任结合自己亲身经验,建议年轻医生和医学生们,平时要多读文献,多看书,多接受新东西。


故而,杭春华主任对于现在年轻医生的培养,要求极其严格,若是年轻医生三年未有科研产出,他则要求年轻医生脱产下实验室做实验写文章,然而其目的并不是强求高质量研究产出,其最终目的还是帮助年轻医生培养科研意识和基础科研能力。杭春华主任说:“只有年轻医生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思维和能力,才能在未来助推自身临床工作的开展。


而在科研方面,鼓医神外底子比较薄弱,近些年来鼓医神外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申报多个课题研究,广招研究生,重视教学医院所承担的教学工作,强抓本科生、研究生、进修专培医生的学习,积极与大学科研机构和国内兄弟科室展开合作,借助南京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这一平台,助力科研产出,多途径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其愿景是构建一流的学科平台、一流的人才队伍。

2020年7月17日,南京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成立


对此,杭春华主任表示:“鼓医神外的临床工作基本已经成型,年轻一代医生也逐渐成长起来,但我们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还需加强,对标国内一流兄弟学科,统筹谋划发展,这将是我们学科最近几年发展的重点。






专家简介

杭春华 教授

南京鼓楼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神经外科党总支书记,南京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学术成就奖者,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曾在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进修学习

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解剖学会神经外科解剖学分会常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神经外科创新与转化分会常委、中国微循环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神经外科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等编委,参编专著7部

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江苏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对颅内动脉瘤、烟雾病、脑血管畸形、颈动脉狭窄与闭塞、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颅脑创伤与重症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图片

点击/识别二维码,前往南京鼓楼医院 神经外科科室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