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0月,赵元立教授履新就任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一职。作为迈向协和新百年、接力协和神外的第一位新科主任,他将带来哪些变化?他心里藏着怎样的发展蓝图?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脑医汇-神外资讯对赵元立教授进行了专访,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团队还在文末集体亮相——展现今日协和神外之风采,共创协和神外之明日辉煌,欢迎各位同道阅读、分享!

脑医汇-神外资讯:1996年,您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疗专业毕业,现在又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这可以说是您与协和的两次缘分吧?您能谈一下这两次缘分的不同感受吗?
赵元立教授:
1988年至1996年,我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了8年博士,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协和医院,也可以去其他医院。但当时恰逢王忠诚院士希望从非首医系统(非首都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招一些年轻人,所以我未留在协和医院,而是在外院工作了27年。虽然这些年我未在协和医院供职,但作为协和医学院的毕业生,我一直关注着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发展。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有着辉煌的历史,是当前中国很多医院神经外科、大神经外科中心的发源地,但由于床位限制和医院的均衡发展,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近些年来虽发展得不错,但可能处于平台期。
此次回归,从个人角度而言,一是恰逢其时,正赶上协和医院各科室换届调整,引进了大量外院和外地医院的学科带头人,以期进一步提高各科室的学术水平。就我自己而言,协和医院作为全国医疗学术高地——中国医学殿堂,此次正是我报效母校的好时机。其次,本次回归,确实有很大压力。我在外院已工作20多年,有自己固定的专业方向,且无论是临床、科研还是带教学生,都进入平稳期,但现在要换医院工作,会有很大的变化。虽然两所医院都是公立医院,但在机制、文化、侧重点和运营机制等方面仍有较大差异。因此,现在回到协和医院,我可能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此次履新就任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就协和神外接下去的学科建设,您有哪些思考和布局?
赵元立教授:
我们都知道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传统优势很明显,特别是垂体肿瘤的手术治疗、综合治疗、内分泌管理、复发肿瘤及放疗等整体实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根据我最近一两个月的调研,基于协和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协和神外在脑胶质瘤和一些功能性神经疾病(如帕金森、中枢神经系统罕见病-舞蹈病等)的诊治上,不论是病人的治疗效果还是病人的数量,在国内都较为领先;此外,协和神外的神经重症监护ICU、脊柱脊髓等亚专业也非常强和有特色,但酒香还怕巷子深。
另一方面,协和神外在各种疑难、复杂的脑血管病和脑血管急诊方面的救治上,尚有欠缺。因此,我希望一方面继续保持和做大做强协和神外的传统特色专业,同时可以帮助协和神外补齐短板,尤其是在脑血管病方面有所突破,而这也将是我下一阶段的一个重要工作。
脑医汇-神外资讯:过去您在脑血管病复合手术领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您期待这一专业优势会为协和神外脑血管病方面的发展带来哪些具体变化?
赵元立教授:
脑血管病是一个强调多学科合作的诊疗体系,所以当下协和神外一方面会尽快开展依靠单一科室就可完成脑血管病手术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也会尽快整合多学科资源,努力加快脑血管病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构建步伐。从神经内科方面而言,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的治疗,注重健康管理;从外科角度来看,其核心依然是开颅手术,比如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动脉瘤夹闭手术、脑血管畸形切除等;还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烟雾病搭桥等,这些都涉及神经外科,而协和神外势必要开展此类手术。同时,我们也会特别重视脑血管内介入治疗,除我们神经外科之外,还会和放射科开展深入合作,尽管血管放射介入科实力很强,但他们在神经介入方面的投入,相对来说还需进一步加强。此外,还需加强多学科合作,包括脑心同治——心脑联合的治疗,包括现在流行的Hybrid手术(复合手术),即开刀和血管内介入联合治疗,而协和医院从硬件条件来看,具备了复合手术室、开刀团队、介入团队、神经内科治疗团队、重症监护ICU团队等优质资源,现在需要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打造一个大型的合作团队。
另一方面,北京协和医院作为教学医院,从神经外科医学生的培养来说,不论是协和医学院的八年制教学,还是清华的博士班或其他单位的“4+4”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等,这些都代表了国内医学院最高培养水平。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基本的诊断学到解剖再到内外科的诊疗,都有着扎实的基本功,个人认为我们只要稍微推动一下,这些医学生很快就能成长起来。尤其脑血管病作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如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狭窄、脑缺血、动脉瘤破裂等,并不是疑难复杂疾病,这些疾病都是医学生教学培训过程中,在教科书上占比较重的常见病,以协和医院为例,可能协和神外这类病人较少,但医学生们无论在学习内科、外科还是在神经内科或外科学的神经外科部分,都已学过这部分内容。因此,我认为只要在临床上,多做一些投入,脑血管病病人一旦多起来,学生们很快就能掌握;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打造一支初具规模的脑血管病团队,这将有助于提升脑血管病教学水平,避免学生出现只听过但没见过,不知道怎么治疗的情况,这也是补齐了脑血管病教学短板,而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长期坚持组织和开展神经外科领域的国际交流,您期待这些经验对协和神外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赵元立教授:
从传统上来说,协和医院本身就是国际合作的典范。1921年,协和医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当时的中国政府合作,对标美国当时最好的医院也是现在最好的医院——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创办。因此,从国际交流历史来看,协和医院可以被视为国际交流合作的发源地之一。
从我个人经验而言,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中,不论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还是结合中国大量的病人手术经验而持续进行的双向交流,对于提高整个医疗诊疗水平都非常重要。尽管这种交流在过去几年可能因为新冠疫情而有所停滞,但长远来看,这种合作仍然非常重要,其具体体现在:一方面我们需要邀请国外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来中国访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派遣年轻医生到国外进行访问、进修和学习。而这种交流合作,在疫情之前,就已经成为许多高水平医院的常规做法,甚至有些医院要求医生必须在国外培训一年才能晋升。因此,协和神外下一步工作,一方面要进行更多的国际交流,但这种交流不再仅限于学习国外的东西,我们也需要将中国的优秀经验分享给全世界,比如我们通过创办英文版《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杂志,将中国的经验通过英文论文交流的方式展现给全世界的同行。而这种交流方式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我们最近一两周在外网上发布的一篇关于脑动脉畸形的文章,获得了国外同行的认可,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医生的努力和成果。这种交流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学习国外的东西,同时也包括将中国的成功经验介绍给其他国家。例如,我们可以向东南亚和非洲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此外,我们也有机会帮助欧美西方国家改进相关领域的知识技术指南。这种平等双向的交流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神经外科学术地位,也有助于促进中国神经外科整体发展。
从神经外科领域来说,我与国外的交流相对较多:我曾去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进行手术;担任美国神经外科学会(AANS)国际会员、《World Neurosurgery》以及《Neurosurgery》等神经外科专业国际主要期刊的国际编委和审稿人等。我认为协和医院本身国际化属性已经非常突出,在疫情之前,其外籍病人数量在国内医院中应该是最多的。在神经外科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我可以邀请更多的国外医生来进行交流,或让协和神外现有的年轻医生接受更多的国际交流培训;也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外籍神经外科手术病人来到协和神外就诊,这有助于提高协和神外对外籍病人的吸引力。而一所医院对外籍病人的吸引力,是评价一个医院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
脑医汇-神外资讯:2002年,您曾与赵雅度老师一起对中国神经外科的历史做了系统梳理,北京协和医院被视为现代神经外科在中国的发祥地。站在历史的高度,您如何看待协和神外乃至中国神外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赵元立教授:
赵雅度教授1929年出生,今年已经94岁了,他是他们那一代神经外科医生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位。他从小接受英文教育,英文非常好,因此很多对外交流都由他代表中国出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赵教授50多岁时,当时的中国神经外科学界与国外的交流还比较少,但他在那个年代就特别突出。2000年前后,我刚开始做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时,曾经帮助赵教授整理了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历史以及与国外的一些交往历史。
谈到神经外科,中国的神经外科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与国外的交往非常密切。无论是协和医院、宣武医院、天坛医院,还是上海的华山医院,他们都与国外有着密切的交流,且都得到了很多国外医生的帮助。即使在解放以后,来自苏联的医生也对中国的神经外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目前,虽然我们神经外科自身的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仍然密切关注着国外的发展,包括最新的设备、技术。我们通过引进和改造这些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对一些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水平。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我国的神经外科能够从单纯的学习和引进外国的东西上,逐渐实现反向输出——“走出去”,将我们自己的优秀经验介绍到国外,而不是单纯的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来提升国内水平。例如,我们现在强调的脑心同治理念,即联合诊疗脑心共患病,就已经对国外的医生产生了很大的启发,而在此之前,国外的医生可能都未想到过联合诊疗脑心共患病这种方法。从未来发展来看,这种更深入的双向交流可能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简介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历史悠久,是国内最早开展神经外科工作的科室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关颂韬教授和赵以成教授分别从美国和加拿大留学归来,首先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展了国内最早的三叉神经痛、功能区脑肿瘤、神经梅毒、髓内肿瘤、外周神经病变等手术治疗。其后,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冯传宜教授、王维钧教授、尹昭炎教授等为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工作,并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目前已有的专业组包括:鞍区疾病、恶性脑肿瘤、脊柱脊髓疾病、神经急重症、功能神经外科、颅底肿瘤、脑血管病等专业组。目前手术特色包括:显微镜及内镜支持下的鞍区病变手术、术中唤醒/术中MRI/术中超声/神经电生理监测等多技术辅助下功能区脑肿瘤手术、立体定向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手术/脑内病变活检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微血管减压术、脊柱内固定及髓内髓外肿瘤手术等。在手术设备方面,拥有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手术设备和器械,如神经显微镜、神经内镜、术中磁共振iMRI、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神经导航设备、术中超声、超声吸引刀、激光刀等,为高质量进行多种神经外科手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年门诊量25000余人次,年手术量约1800-2500台,其中四级手术占比90%左右。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连续五年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神经外科前七,连续三年在中国医院互联网影响力排行榜神经外科前五;连续多年在复旦大学医院排行榜神经外科提名。获批首批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和住陪基地、博士后流动站。我科作为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中国胶质瘤协作组、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发起和组长单位,每年举办多场全国性神经外科品牌会议、牵头制定撰写垂体腺瘤、脑胶质瘤、重症管理、肌张力障碍等共识、指南、著作及译作。获奖包括:“垂体腺瘤的规范化诊治和垂体功能重建”获 2015年华夏医学奖二等奖;“垂体腺瘤的规范化诊治和垂体功能重建”获 2015年北京科技进步二等奖;“垂体腺瘤的规范化诊治和垂体功能重建”获 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垂体腺瘤的分子机制研究和临床规范化诊治推广应用”获 201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垂体疾病的规范化诊治和垂体卓越中心的建立”获202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脑功能性疾病体系建立与应用”获2021年华夏医学奖一等奖;“脑胶质瘤全病程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推广”获2022年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目前承担包括国家重点项目课题在内的20余项在研课题,在研经费将近4000万。
基于协和百年契机,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继续高质量发展,管理增效,科学的专业分组模式、完善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顶尖的专业技术设备,将更好地为广大神经外科患者服务。协和神外人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推进健康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主任介绍

赵元立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鞍区疾病专业组及医师简介
北京协和医院鞍区(垂体)疾病诊疗的发展史,是中国垂体疾病诊疗的缩影。1938年神经外科先驱关颂韬教授实施了中国首例垂体腺瘤开颅手术,开启了国人探索垂体相关疾病的先河;1979年完成国内第一例经口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奠定了垂体腺瘤微创手术的基石,并于同年组建国内第一个垂体疾病多学科诊疗团队,开创性地提出垂体疾病MDT的会诊机制,获得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几代协和垂体人前赴后继的基础上,2022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垂体疾病创新诊疗中心成立,是百年协和第一个“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中心,由内分泌科、神经外科、放射科、放疗科、眼科、妇科内分泌科,病理科、核医学科和免疫内科等多学科组成,首任中心主任为姚勇教授,“多科协作,精准诊疗”是协和垂体中心的优势和特色。作为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的创始组长单位,协和垂体中心还担负着将垂体疾病MDT模式推向全国的重任,目前协作组成员单位87家,协助全国51家医院成立垂体MDT团队,发表全国性垂体疾病指南或共识10部。十年磨剑终成锋,一朝破竹势如虹,相信协和垂体40年多科合作的经验,会为广大下丘脑-垂体疾病患者,提供实至名归的一站式综合诊疗服务。
姚勇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垂体疾病创新诊疗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副组长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儿童下丘脑垂体疾病学组组长,中国罕见病联盟下丘脑垂体疾病学组秘书长,主要负责并组织编写多部各亚型垂体腺瘤诊治规范及专家共识
擅长垂体腺瘤、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等鞍区疾病的内镜手术治疗,在垂体MDT团队配合下于国内率先开展各类垂体柄占位活检;在功能性垂体腺瘤(如库欣病及生长激素腺瘤等)的手术及综合治疗方面有较深造诣。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及国家十二五重点课题等多项课题
幸兵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擅长垂体疑难病的诊治,包括库欣病、肢端肥大症、催乳素瘤等各种亚型的垂体腺瘤的综合治疗;中枢性尿崩症、颅内生殖细胞瘤、脊索瘤、垂体炎、垂体脓肿等鞍区病变的手术治疗
先后完成4项教育部、人事部、卫生部和北京市科委课题。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小儿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成员
任《基础医学与临床》、《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科学通讯》、《中国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多个核心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专家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篇,尤曼斯神经外科学副主译
连伟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
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专家委员,北京对外医学交流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
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工作30余年,对于颅脑肿瘤,特别是各种类型的垂体腺瘤,生殖细胞瘤,垂体炎症等鞍区病变经验丰富,尤其擅长垂体腺瘤的经鼻蝶窦入路微创手术治疗,已经成功完成垂体腺瘤微创手术治疗数千例
邓侃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专家委员,擅长下丘脑垂体疾病的诊治,擅长鞍区肿瘤、颅底及交界区肿瘤、后颅窝肿瘤的诊治
擅长神经内镜等微创手术,至今已完成超过4000例鞍区肿瘤的手术、神经内镜手术逾2500例
兼任北京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专家委员,“中国人脑库协作联盟”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神经颅底、内镜解剖实验室副主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神经颅底解剖学院访问学者。意大利那不勒斯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 II General Hospital 访问学者,意大利米兰University of Pavia San. Matteo General Hospital访问学者,德国纽伦堡University of Erlangen访问学者。2022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高山滑雪项目雪上救援医生
冯铭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卫健委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擅长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生殖细胞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及神经内镜手术、术后个体化管理及规范随访。致力于难治性垂体腺瘤、库欣病的综合治疗
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Johns-Hopkin、MGH、Cedars-Sinia等医学中心参观。负责中国垂体疾病注册中心日常工作
主持5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发表50余篇文章,授权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5项奖励
张毅 主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助理,主治医师
20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鞍区占位及颅内罕见肿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主持和参与课题多项,发表文章20余篇,获得相关专利多项
刘琦 主治医师
主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
2012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从事临床工作十余年,熟练掌握各类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擅长垂体腺瘤,颅咽管瘤,Rathke囊肿等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微创治疗,以及术后健康管理;常见神经外科疾病手术治疗,如慢性硬膜下积血,脑积水,颅骨缺损,小脑扁桃体下疝等疾病的手术治疗;脑膜瘤等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擅长各种类型的头皮肿物、颅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及基础研究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手册》,参与翻译《尤曼斯神经外科学》
恶性脑肿瘤专业组及医师简介
北京协和医院恶性颅脑肿瘤专业组在马文斌教授的带领下,规范开展脑胶质瘤、脑转移瘤、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恶性脑肿瘤的以手术为主,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电场治疗、激光间质内热疗、临床试验等的综合治疗。在手术方面,本组成员较早开展唤醒麻醉及术中电生理监测下神经导航引导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包括中央前后回、Broca区、基底节等)。专业组于2010年开展结构与代谢影像学相融合的多模式神经导航指导下进行功能区病变切除的临床研究,2015年开始加入术中MRI引导下肿瘤切除,2021年开始加入术中超声辅助的实时引导手术。针对复发恶性胶质瘤,专业组除了进行再次手术切除之外,还开展诸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电场治疗等最新临床试验。专业组持续关注国内外最新治疗进展,坚持与国际诊疗理念对接。在马文斌主任的推动下,团队成员着重关注复发胶质瘤、功能区肿瘤、特殊人群胶质瘤治疗、神经系统肿瘤的靶向及免疫治疗、颅骨植入式肿瘤电场治疗等,是国内该领域的先行者。另外,脑转移瘤也是该专业组治疗研究的重点方向,患者病情复杂,治疗涉及科室多,需要奔波于多个科室,为此从2014年开始,脑恶性肿瘤专业组充分发挥北京协和医院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一的优势,联合放疗科、肿瘤科、乳腺科、胸外科、呼吸科、核医学科、放射科、老年医学科开展神经肿瘤患者(脑胶质瘤和转移瘤)治疗MDT会诊,为脑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从接诊、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随访、缓和医疗(安宁治疗)等一站式全程管理,避免了患者在不同科室间奔波就诊的困难,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满意度。
马文斌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促会脑神经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脑转移瘤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脑转移瘤协作组副组长;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第三任组长
擅长开展恶性脑肿瘤的综合治疗和全病程管理,对恶性胶质瘤及脑转移瘤的手术、化疗、分子靶向治疗、耐药复发及基因治疗研究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微创神经外科领域,开展影像引导下-术中电生理检测下-唤醒麻醉下重要皮层及白质纤维束功能区病变切除,并对多模式影像学融合(如PET/CT,fMRI,MRI,CT)神经导航有所心得
现任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及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审稿专家。目前开展恶性颅脑肿瘤十余项临床试验,惠及百余名患者。主持并结题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10余篇,发表SCI文章150余篇。作为编者参与编写《脑肿瘤的化学治疗》、《神经外科诊疗常规》、《临床内分泌外科学》等,做为副主译参与翻译《神经外科手术学》,做为译者翻译《神经外科学》、《威廉姆斯内分泌学》等
王裕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卫健委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神经肿瘤中心博士后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分子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胶质瘤协作组成员、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脑转移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转化医学学组委员、世界华人医师协会智慧医疗委员会委员、北京抗癌协会神经肿瘤青委会委员
主要致力于脑胶质瘤、脑转移瘤等颅内恶性肿瘤的多模态影像引导的精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以及放、化疗、靶向及免疫、生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与此同时还擅长于影像引导下综合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神经导航技术、神外机器人辅助技术进行颅内病变精确活检手术,以期最小的代价获取病理诊断,指导患者下一步治疗
郭晓鹏 主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助理,主治医师,国家公派清华大学医学部-美国哈佛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
擅长脑肿瘤开颅手术(包括脑胶质瘤、脑转移癌、脑膜瘤、垂体腺瘤等)及立体定向活检;依托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唤醒麻醉、术中MRI、术中超声等先进技术进行神经功能保护的脑内手术;包括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电场治疗、缓和医疗在内的全病程医疗指导和管理
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秘书、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秘书(筹)、北京欧美同学会会员
主持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等。科学研究方面,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科研论文63篇,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1篇,英文SCI论文52篇,论文发表于包括JAMA Network Open、Neuro-Oncology等国际权威医学期刊
目前担任多本国际医学期刊的副主编、科学编辑及长期审稿人。目前正在牵头/参与开展多项关于脑胶质瘤/脑转移瘤治疗的I期、II期、III期临床试验
脊髓脊柱疾病专业组及医师简介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历史悠久,是国内最早开展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疾病诊疗工作的科室之一。由李永宁教授、高俊教授带领脊髓脊柱亚专业团队,以综合能力见长,可高质量完成各类经典脊髓疾病的手术治疗。1、在传统的神经脊髓疾病领域,联合内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等多学科专业科室,开展了6-80岁患者的各类肿瘤手术治疗(包括颈胸髓内肿瘤、完全腹侧的胸段脊膜瘤等),成功完成合并复杂基础疾病(包括合并血友病、慢性房颤、长期透析等)患者的手术治疗。2、以系统疾病为核心,协调并联合骨科共同处理包括各种先天性畸形、退行性疾病在内的复杂脊柱脊髓疾病,手术效果良好。3、以疗效质量为导向,不单纯以手术量为目标,严格把握手术指征,不为单纯解决影像异常而手术,使患者得到更合理的治疗。4、以探索疾病机制、攻克世界难题为己任,努力开展临床及基础研究,探究先天性畸形的发病机制,改进脊柱脊髓疾病的治疗模式,开发脊髓再生的新型疗法,主持了多个临床研究项目,包括应用干细胞及生物支架促进急慢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再生修复的临床转化研究、术中核磁辅助下应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研究、硬膜外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的临床研究等,为脊髓脊柱专业的发展和患者的精准治疗不断努力。
李永宁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健康医学系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丰富的神经外科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及临床经验,在脊髓与脊柱疾病、颅脑肿瘤、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医科院创新工程课题、首发课题等多项课题,在脊髓脊柱疾病、脊髓损伤、神经修复等临床与基础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发表中英文文章40余篇,其中SCI文章20余篇
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神外分会常委、中国神经创伤及修复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创伤学组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脊髓脊柱学组常委、科技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版特邀编委,《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及《协和医学杂志》编委
高俊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毕业后一直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专注于脊柱脊髓疾病、垂体腺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曾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分别在TWIN CITIES SPINE CENTER、University of Minnesota、Clemson University进行神经系统肿瘤、神经损伤修复、纳米材料方面的临床、基础和转化医学研究
参与/负责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医科院创新工程重大协同创新项目等科研项目,开展了神经系统少见、罕见病例的临床研究,在neurology、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Nanomedicine等国际期刊发表各种类型研究文章20余篇
李智敏 主治医师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后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脊髓脊柱肿瘤、脊髓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擅长脊髓脊柱疾病、颅颈交界区疾病、颅底及颅内常见肿瘤、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及其他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熟练掌握各类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北京市科委首发专项基金、医科院创新工程、协和临研专项等多项课题的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手册》编委
神经急重症专业组及医师简介
神经急重症亚专业组成立于2010年,初期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3段6病房设置8张床的监护病房,目前在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楼神经外科病房设置9张床的开放式监护病房。主要诊治疾病类型为自发性脑出血、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各种类型脑积水患者、颈动脉狭窄、颅脑肿瘤术后重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专业组开展脑出血及颅脑外伤等的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微创神经内镜脑出血手术、机器人微创血肿引流术、各类脑积水的分流及内镜造瘘手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手术、一期分流及颅骨修补手术等。目前是国家卫健委脑出血外科诊疗基地。本专业组每年牵头举办国家级继教项目北京协和医院神经急重症学术论坛及脑积水诊疗培训班,已经举办13届,是业内的品牌学术会议。目前专业组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也是博士后培养点。科研方面以神经急重症的相关研究为主。
魏俊吉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BWH及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访问学者。重点亚专业为神经外科急重症方向,包括重型颅脑创伤、急性脑血管病、脑积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以及其他神经外科相关手术后的重症管理
2010年以来,积极推动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牵头成立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带领相关协作单位共撰写相关中国共识及指南11部,主编、主译及参编相关书籍及教材20余本。为国家级临床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负责人。科研方向为神经损伤的干细胞及基因治疗,神经损伤及再修复机制研究,正常压力脑积水发病机制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神经重症患者的颅内压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国家教育部、北京市科委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参与国家科技部重大技术研发计划,以及3项国家“863计划”研究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发展基金的研究,曾获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自然科学奖)
2000年以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英文文章近40篇,发表中文文章40余篇。目前担任《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及《基础医学与临床》等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社会兼职:第三届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创伤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创伤专业组委员;国家卫健委脑出血外科诊疗能力提升项目副理事长;中国卒中学会重症脑血管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七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分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分会学术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神经营养支持学组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意识障碍学组副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
张笑 主治医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秘书,中国高血压脑出血外科联盟青年理事
主要从事神经急重症及脑血管病的诊治工作。擅长脑积水的分流手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三脑室造瘘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钻孔引流手术治疗;脑内出血的传统及微创手术治疗(包括开颅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脑室引流术,血肿清除术等);颅脑创伤的外科治疗;重型脑出血及脑外伤患者的神经重症管理;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及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脑血管畸形的诊治
参与编写《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中国神经外科快速康复专家共识》,《神经外科麻醉与重症监护》副主译;参与编写《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手册》;参与翻译《尤曼斯神经外科学》;《神经重症监护》;发表国内外科研文章10余篇
功能神经外科专业组及医师简介
功能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的一个重要亚专科,也是神经外科近年来重点支持的亚专科,包括各种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依托我院拥有雄厚基础的神经内科,共同建立了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在院科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功能神经外科有了长足的发展。1)癫痫的外科治疗:我院在癫痫的外科治疗方面,自1995年成立了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癫痫中心―博爱癫痫中心后,癫痫的外科治疗也同步开展。自2004年开始,亚专科发展成为科内的重要发展战略,癫痫成为重点支持的对象。大大地促进了癫痫外科的发展。2)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我科在1950年代就开始了帕金森病的外治疗。王维钧、尹昭炎教授率先自行研制了立体定向头架,并开展了帕金森病的毁损治疗(化学切断)。自2002年以来,科室拥有了先进的Luksell头架,和放射科的3T磁共振配套,开始了精确定位的DBS手术。3)疼痛的外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方面,193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三叉神经痛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970年代,开展了单次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术;200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糖尿病的周围神经减压术;2005年开展了疼痛泵的体内臵入,治疗顽固性癌痛等。近年来医院和科内加在面肌痉挛和大对功能神经外科的支持力度。在设备和人才储备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2002年配备了Luksell立体定向头架;2006年在神经外科病房内安臵了Nicolet 128导、40导数字视频脑电图、32导术中脑电图仪和Endeavor 刺激仪,在手术室内配备了16导多功能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仪。人才储备上,先后派人到克里夫兰医学中心、日本静冈国立癫痫中心等地进修学习达7人次。 当前功能神经外科组有医师2名,技术员1名,专科护士1名。癫痫术前评估和神经内科、放射科、核医学科等有良好的合作。目前功能组可以常规开展的手术有颅内电极臵入术、前颞叶切除术、颞叶外癫痫的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DBS治疗;疼痛的治疗包括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单侧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术、糖尿病周围神经减压术、镇痛泵的臵入术等。
窦万臣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
擅长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各种疑难的癫痫、帕金森病、抑郁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功能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在癫痫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治疗方面有一定建树。先后于2007年赴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2010年赴日本静冈国立神经和癫痫中心学习癫痫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治疗
至2017年已经独立完成癫痫外科手术800余例;于2009年以主译身份完成《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一书,于2016年独立完成了《人类海马解剖学》的翻译工作,以上两本书籍均由人民卫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促进了国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工作的开展,加深了国内对海马解剖结构的认识;于201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大脑半球离断术治疗半球性癫痫,并于2015年在国内率先开始采用前颞叶离断术治疗颞叶癫痫,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郭毅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脑瘫、疼痛等疾病的外科治疗,癫痫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治疗,脑功能区病变的活检和手术治疗以及其他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
2009年赴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进修学习运动障碍疾病、癫痫等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
神经肿瘤/颅底肿瘤专业组及医师简介
神经肿瘤组是神经外科最悠久的专业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很多肿瘤的手术治疗。自从1952年协和外科分出神经外科组以来,颅内肿瘤的手术治疗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王维均、尹昭炎、范度、任祖渊、苏长保等老一辈教授使神经肿瘤手术治疗的传统代代相传。1985年即在临床上采用手术显微镜进行开颅显微外科手术。2006年起逐步进行了亚专科分组,神经肿瘤组治疗范围包括除垂体腺瘤以外的其它神经肿瘤;颅底肿瘤组也归于该组中。目前神经外科拥有先进的iMRI一体化手术间、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术中超声、ZEISS手术显微镜等,可进行颅内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转移瘤、脊索瘤、颅骨恶性肿瘤、颅底肿瘤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疑难病种的诊治包括岩斜区脑膜瘤、小脑幕、脑干肿瘤、侵犯脑干的听神经瘤、颈静脉孔及枕骨大孔区肿瘤、脑功能区肿瘤等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专业组特色:在脑膜瘤特别是矢状窦旁大脑镰旁脑膜瘤、蝶骨嵴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嗅沟脑膜瘤、桥小脑角及岩斜区脑膜瘤、三脑室后部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在听神经瘤手术中采用实时自助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高;擅长颅咽管瘤经翼点入路、经额下入路、经纵裂入路和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手术;擅长少见部位的肿瘤,如侧脑室、三脑室、松果体区(三脑室后部)和丘脑部位的肿瘤,以及少见类型的颅内肿瘤,如血管网织细胞瘤、恶性淋巴瘤、中枢神经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等少见颅内肿瘤的手术治疗。
杨义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5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199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
擅长颅内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等的手术治疗。2004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曾任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第一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脊髓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北京市神经外科专家会员会委员。发表论文50余篇
许志勤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
美国UCSF Medical Center和Cleveland Clinic 神经外科访问学者
擅长各种颅内肿瘤的手术治疗,尤其在脑膜瘤、听神经瘤、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SCI杂志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1项
现为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会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会员,是国内核心期刊《中华医学杂志》、《医学研究杂志》和《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审稿专家
包新杰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擅长垂体腺瘤、脑膜瘤、听神经瘤、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的外科治疗
诊治领域:1、垂体腺瘤、颅咽管瘤、Rathke囊肿等鞍区疾病(手术例数1000例以上);2、脑膜瘤、听神经瘤及神经鞘瘤等颅底肿瘤(手术例数500例以上);3、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微血管减压手术(手术例数200例以上)
学会任职: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荣誉称号:国家卫生健康委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科技新星
获得奖项:成果“垂体腺瘤的分子机制研究和临床规范化诊治推广应用”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的关键技术与机理研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自然成果奖二等奖
研究课题:做为首席科学家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另外,主持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医科院创新工程重大协同创新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文章专利:目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国外SCI论文60余篇;申请和授权专利6项

神经外科临床医学博士后

王月坤 住院医师
住院医师,临床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脑恶性肿瘤的基础、转化及临床综合治疗
2013年至2021年就读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截至目前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
常健博 住院医师
住院医师,临床博士后
先后师从魏俊吉教授、王任直教授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脑出血的精准诊疗,特别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医生实现脑出血精准治疗
目前以第一/共一发表SCI 12篇,总影响因子50分,其中10分以上2篇
王雅宁 住院医师
住院医师,临床博士后
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马文斌教授,期间从事多项颅内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方向,功能神经外科运动障碍疾病手术治疗方向相关研究,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相关SCI论文12篇,累计影响因子达65.127分(10分以上论著2篇);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颅内恶性肿瘤相关科研项目
陈雯琳 住院医师
住院医师,临床博士后
2022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八年制,师从马文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脑恶性肿瘤的分子病理及综合诊疗,目前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 及中文核心17篇,其中SCI影响因子累计超过50分,共发表SCI论文31篇
陈亦豪 住院医师
住院医师,临床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人工智能的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影像及预后研究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9篇,总影响因子47.5分;以第二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2项
毕月薇 住院医师
住院医师,临床博士后
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201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师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张旺明教授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帕金森病及其并发症的电生理分析,特别是利用在体场电位记录及分析技术探索帕金森的病理生理机制
目前以第一/共一发表SCI 3篇,总影响因子15分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