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50岁,平素健康状况良好,因“头痛1周”入院,查体:神志清醒,精神可,言语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视力:R 0.6,L 0.8,左眼视野正常,右眼部分上方及颞侧视野缺损。颈软,无抵抗,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双侧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
外院CT:鞍区高密度影,形态较规则,内有钙化灶。
MR平扫(2023-9-23):鞍上区富血供肿瘤(颅咽管瘤?)
CTA(2023-09-23):鞍上区富血供肿瘤,与颅内多支血管关系密切。
MR增强(2023-9-23):鞍上区富血供肿瘤(颅咽管瘤?)
实验室检查:
表现为垂体功能低下(2023-09-25)::性激素五项:促黄体生成素[hLH]0.12(mIU/ml)↓,雌二醇[ESTRDL]0.01(pg/ml)↓,睾酮[Testo] 0.01(ng/ml)↓,垂体泌乳素[PRL]17.39(ng/ml)↑;生长激素[HGH]<0.05(n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Ⅰ]51.70(ng/m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8AM)20(pg/ml),皮质醇[Cortisol](8AM)2.93(ug/dl)↓,游离甲状腺素[FT4]8.44(pmol/L)↓。
术前诊断:鞍区肿瘤(颅咽管瘤?)
手术方案及术中情况:
于2023-9-26行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鞍区肿瘤切除术。扩大鞍底骨窗后环形切开硬膜,显露垂体、视神经及视交叉,于垂体上方、视交叉下后方见肿瘤色黄,质地硬韧,瘤内减压后逐步游离肿瘤周边边界后分块切除肿瘤,边界较清楚,术中三脑室底开放,视神经、脑干、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结构保护完好,垂体柄融入肿瘤组织,肿瘤内镜下全切除。
术中影像
术后MR与术前对比
术后患者情况:
手术后10天患者情况:意识清醒,视力视野较前无下降,生命体征平稳,无神经功能障碍,出院后继续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病理诊断:
图9病理会诊报告结果:考虑为鞍区颗粒细胞瘤(WHO1级,NOS)
术后病理确诊为鞍区颗粒细胞瘤(WHOⅠ级,NOS)。鞍区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ur of the sellar region(GCT)Boyce和Beadles于1893年第一次报道GCTCNS-WHO 2016定义其为一种边界清楚的肿瘤,较为罕见,由大的上皮样细胞至梭形细胞组成,胞质呈明显的颗粒状、嗜伊红染色(由于胞质内溶酶体丰富),起源于神经垂体或漏斗部。鞍区颗粒细胞瘤通常表现为缓慢进展和良性的临床病程,在组织学上符合WHO Ⅰ级。
治疗体会:
GCT可首选内镜下经鼻蝶蝶手术治疗,肿瘤主体虽较硬,切除过程困难,但此病例肿瘤边界清楚,逐步分块切除肿瘤,瘤内减压后再逐步分离边界,最终可全切肿瘤,垂体、视交叉、颅底血管等重要结构保护完好。内镜的优势在于无盲区,可以充分利用垂体、视交叉、双侧颈内动脉之间的间隙,避免肿瘤残留及再次手术。
术者介绍
苗发安 教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底肿瘤外科,2006年开始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
·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肿瘤学组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内镜学组委员
·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曾获徐州市科学技术奖、淮海科学技术奖及徐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
·专业方向为神经肿瘤、颅底外科、神经内镜,擅长颅内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特别是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垂体瘤及脑膜瘤、颅咽管瘤等复杂鞍区肿瘤。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前往苗发安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