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6日发布 | 907阅读

岩前内侧三角(Gardner's三角):岩尖和岩斜区手术解剖及其与内镜经鼻入路的相关性

夏亮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孙才兴

浙江省肿瘤医院

达人收藏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的Paul A. Gardner和Coutinho da Silva MB等发现了岩前内侧三角,将命名为Gardner三角;结果发表在2023年10月的《Operative Neurosurgery》杂志。

——摘自文章章节


Coutinho da Silva MB, et al. Anteromedial Petrous (Gardner's) Triangle: Surgical Anatomy and Relevance for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to the Petrous Apex and Petroclival Region. Oper Neurosurg (Hagerstown). 2023 Oct 19. doi: 10.1227/ons.000000000000095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856762.


image.png



背景和目的

image.png


三角形通道一直被用作开颅手术进入岩尖(PA)和岩斜区(PCR)的可靠入口。在过去的十年里,内镜经鼻入路迅速发展,适应症也不断拓展。通过内镜经鼻入路对精准可靠的解剖标志的认知对手术至关重要,但尚待建立。本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岩前内侧三角(Gardner's三角)作为一种新的手术通道进入岩尖和岩斜区的可行性和手术暴露。


image.png

图1. 岩前内侧三角(Gardner's三角)的手术解剖概述。A,右侧的内镜视图,显示了翼突和蝶窦底之间的翼蝶裂。B,左侧蝶骨岩突的特写,位于外展神经通道的切迹下方。C,45°的内镜视图,显示左侧岩斜软骨结合横穿颈静脉结节的上方。D,解剖插图显示左侧岩前内侧三角(Gardner's三角)的硬脑膜外部分,由前外侧的斜坡旁颈内动脉、后内侧的外展神经和下方的岩斜软骨结合形成。DMA,脑膜背动脉;IAC,内听道;IHA,垂体下动脉;IPS,岩下静脉;LPsb,蝶骨的舌突;PA,岩尖;pICA,斜坡旁颈内动脉;PPsb,蝶骨的岩突;VI CN,外展神经;V2,上颌神经;VII和VIII CN,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绿色三角虚线,岩前内侧三角(Gardner's三角)。

image.png

图2. 岩前内侧三角(Gardner's三角)及相邻结构的边界。A,解剖插图显示左侧岩前内侧三角(Gardner's三角)的硬脑膜内部分。B,45°的内镜视图,显示左侧三角形由外侧的斜坡旁颈内动脉、后内侧的外展神经和下方的岩斜软骨结合形成。AICA,前下小脑动脉;pICA,斜坡旁颈内动脉;PPsb,蝶骨的岩突;VI CN,外展神经;VII和VIII CN,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绿色和黄色三角虚线,岩前内侧三角(Gardner's三角)。

方法

对五个解剖标本进行解剖。通过内镜经鼻入路和对侧经上颌窦入路进入岩尖(PA)和岩斜区(PCR)。确定和解剖岩前内侧三角的边界,并进行相关测量。

image.png

image.png

图3. 对侧经上颌窦入路。进行了双侧Caldwell-Luc入路,以开放对侧经上颌窦通道。切口从犬齿上方的黏膜开始,距离黏膜牙龈结合带2毫米,向外延伸至第一磨牙。A和B,皮下瓣一直抬升到眶下神经水平。C,进行骨切术,并在颧弓和上颌窦外壁以及上颌窦内壁和上颌窦前突的水平最大程度扩展。小心保留下颌牙根和眶下神经。D,通过鼻孔使用0°内镜的左侧PA的内镜视图。仪器通过对侧经上颌窦入路通过,使在岩斜区周围进行磨骨时有更大的活动自由度。PA,岩尖;pICA,斜坡旁颈内动脉。

image.png

图4. 经翼突解剖。A,左侧蝶腭孔暴露,蝶腭动脉被切断。B,腭骨的蝶突被移除,腭蝶动脉被识别。C,在切断腭蝶动脉后,从内向外抬升翼腭窝的软组织,暴露翼突的基底和翼管和翼管神经。在翼突楔形处开始磨骨,向外延伸到翼管周围。D,左侧经翼突入路的内镜视图,显示翼蝶裂内侧的纤维组织以及位于翼蝶裂和翼管之间的翼突结节。LRss,蝶窦的外侧隐窝;MWfl,裂孔内侧壁;OPpb,腭骨眶突;pICA,斜坡旁颈内动脉;SPpb,腭骨蝶突;V2,颧神经。

image.png

图5. 经斜坡解剖。暴露中斜坡,并从内向外深度磨除,直至到达后颅窝硬膜、岩下窦和颈静脉结节。进行下斜坡切除是一个额外的步骤,不是访问岩前内侧三角(Gardner's三角)所必需的。A,通过0°内镜显示中部斜坡的视图,显示开始磨骨时的地标的初步印象。B,通过45°内镜显示左侧岩尖,斜坡旁颈内动脉的侧位。蝶骨的岩突被暴露,并作为识别外展神经的地标。C,已解剖并放置在下斜坡下方的鼻咽瓣的插图。D,经过解剖中线主要地标后,通过0°内镜显示中下斜坡的视图。IPS:岩下静脉窦;MWfl,裂孔内侧壁;PA,岩尖;pICA,斜坡旁颈内动脉;PPsb,蝶骨的岩突;VI CN,外展神经;C1,第一颈椎前弓(atlas)。黑色虚线,翼蝶裂。

image.png

图6. 岩尖、岩斜区的解剖和岩前内侧三角(Gardner's三角)的确定。在这一步中,解剖/磨骨器械通过CTM引入,而内镜通过鼻腔引入。A,左侧岩尖和岩斜区的45°内镜视图。蝶骨的岩突位于斜坡旁颈内动脉的后方,通过轻轻移动颈内动脉,可以在岩突的上方和深部确定外展神经。破裂孔内侧壁后方的岩骨被向后切除,直至确定岩斜软骨结合。B,左侧岩前内侧三角(Gardner's三角)的近景视图,显示硬脑膜外的解剖。岩下窦沿岩斜裂走行,正位于Dorello’s管前方。岩尖被向深部磨除,直至达到内听道水平。C,左侧Gardner's三角的45°内镜视图,显示岩下窦移除后的情况。该标本的岩尖充气不良,需要移动颈动脉以在解剖中获得更大的显露。D,右侧Gardner's三角的45°内镜视图,显示硬脑膜内的解剖。部分切除了后颅窝硬膜,显示Dorello’s管中的外展神经。完全暴露了三角的边界,前外侧界为斜坡旁颈内动脉,后内侧为外展神经和下方为岩斜软骨结合。解剖了PA和PCR相邻区域,暴露了颈静脉结节、舌下沟、和枕髁,无需颈动脉移位或咽鼓管。DMA,脑膜背侧动脉;GL,Gruber's韧带(岩蝶韧带);IAC,内听道;IPS,岩下静脉窦;MWfl,裂孔内侧壁;PA,岩尖;PCR,岩斜区;pICA,斜坡旁颈内动脉;PPsb,蝶骨的岩突;VI CN,展神经;V2,颧神经;黄色三角虚线,岩前内侧三角(Gardner's三角)。

结果

解剖分为6个步骤。岩前内侧三角的边界由内镜观察确定,分别为前外侧为斜坡旁颈动脉、后内侧为外展神经和下方为岩斜软骨结合部。三条线作为三角的三条边界线。前外侧线平均长度为10.03毫米(标准差=0.94),后内侧线为20.06毫米(标准差=2.90),下线为17.99毫米(标准差=2.99)。平均面积为87.56平方毫米(标准差=20.06)。安全定义三角形的三个解剖标志是翼蝶裂、蝶骨岩突和岩斜软骨结合部。

image.png

图7. 手术应用。左侧岩斜肿瘤(软骨肉瘤)的临床病例说明。A和B,术前T2加权轴向MRI图像显示源于岩斜软骨结合的肿瘤,并延伸至岩尖。C,鼻窦显露后的初始内镜视图显示肿瘤(软骨肉瘤)扩展的前内侧三角。D,然后使用解剖器械和吸引器通过三角分离肿瘤。E,使用超声吸引器(Sonopet, Stryker, Kalamazoo, Michigan)分离骨边缘。F,最终,移除受累的侧向岩斜和内侧岩尖硬脑膜,实现了肿瘤全切除。G和H,术后MRI显示完全切除的软骨肉瘤。I,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骨切除直至内听道,以及邻近的脂肪填塞。

结论


岩前内侧三角是一个明确定义的骨通道,通过内镜经鼻入路可进入整个岩骨和岩斜交界。无论解剖变异或肿瘤位置如何,外展神经、斜坡旁颈内动脉和岩斜软骨结合是理解肿瘤侧向进入的关键标志。


关键词:胆固醇肉芽肿、软骨肉瘤、脊索瘤、内镜经鼻入路、脑膜瘤、岩斜区、岩尖


Gardner’s三角文献2023年.png
点击二维码即可查看原文




审校作者简介

image.png

孙才兴 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浙江省肿瘤医院脑肿瘤诊疗中心主任
浙江省头颈肿瘤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擅长颅内以及椎管内各种高难度手术包括脑胶质瘤、脑转移瘤、颅底肿瘤,颅内外沟通肿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以及椎管内外肿瘤等,以及特殊部位特殊要求的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对脑恶性肿瘤(胶质瘤和脑转移瘤),颅底肿瘤,以及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等的诊治有较深的研究。
主持国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卫生厅课题多项,参与国家级、省级各类课题10余项,在领域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3篇>10分,总影响因子>100分,总引用次数>1000次,其中发表在BMC Cancer (2018)的文章被国家卫健委《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 年版)所引用,并作为 1 类证据推荐。


组稿及编译作者简介

image.png

夏亮 教授

浙江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特聘副研究员,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党支部宣传委员

美国UPMC长老会医院颅底内镜中心访问学者

现任浙江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秘书

浙江省神经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神经病学专委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科普专家团成员

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委员会青委会委员

浙江省数理医学会新型肿瘤标记物专委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CSCOER)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高层次人才“医坛新秀”培养对象,2019年获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35under35“-35位35岁以下中国最具潜力青年肿瘤医师

2021年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师学习复杂椎管内肿瘤及颅颈交界区肿瘤的手术治疗

2022年CHINA-INI师从李铭初教授参加为期6个月的Samii班学习颅脑解剖及复杂颅底及脑肿瘤的手术治疗和为期4个月yasargil班学习神经外科显微技术及血管吻合技术

擅长各种脑膜瘤,神经胶质瘤,脑转移瘤,垂体瘤,脊髓脊柱等神经外科肿瘤的显微外科和内镜手术治疗,以及综合治疗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