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3日发布 | 1050阅读

【精选编译】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作为初发性颅内远端中等血管闭塞的首选介入治疗策略:一项多中心倾向性匹配分析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林超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沈榆棋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路华

江苏省人民医院

邢鹏飞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洪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本次江苏省人民医院林超副主任医师、沈榆棋医师、路华主任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作为初发性颅内远端中等血管闭塞的首选介入治疗策略:一项多中心倾向性匹配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美国库柏大学医院的James E. Siegler等对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远端血管闭塞患者的影像学、手术和临床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应用支架取栓与抽吸取栓作为首选取栓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于2023年7月发表在《Stroke: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James E. Siegler, et al. Stroke: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 2023;0:e000931. doi: 10.1161/SVIN.123.000931】



研究背景


首次进行血栓切除手术时的再通成功对于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内腔治疗(EVT)的临床结果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所谓的“首次通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闭塞部位的影响。与近端闭塞相比,中远端血管闭塞通常导致较轻的中风,但仍然可能导致许多患者长期残疾。早期的再通和再灌注有望改善这些情况下的功能结果,这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对于近端大血管闭塞中风患者,已有三项随机试验报告了使用首选的支架取栓和抽吸取栓技术之间的最终再灌注成功率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在中远端血管闭塞患者中,对于一种技术是否优于另一种在尚未在随机临床试验或大规模观察性队列研究中得到充分探讨。来自美国库柏大学医院的James E. Siegler等对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远端血管闭塞患者的影像学、手术和临床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应用支架取栓与抽吸取栓作为首选取栓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于2023年7月发表在《Stroke: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上。



材料和方法

对37个中心治疗的急性近端中等血管闭塞(M2、A1或P1)或远端中等血管闭塞(M3、A2、P2或更远)患者的影像、操作和临床结果进行了分析,根据首选的内腔治疗技术(支架取栓器与吸引技术)进行划分。使用多元逻辑回归和倾向分数匹配来估计主要结局指标(扩展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评分为2b-3,即“再通成功”)的几率,以及治疗组之间的次要结果(首次通过效应、扩展性脑梗死溶栓治疗2c-3、颅内出血和90天改良Rankin评分、90天死亡)。



研究结果


图1.患者纳入流程图。


表1.纳入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


登记的2509名患者中,本研究共纳入的440例患者(其中44.5%首选支架取栓,55.5%首选抽吸取栓)。结果表明,与首选抽吸取栓治疗的近远端中等血管闭塞患者相比,接受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基线ASPECTS评分较低(中值分别为8和9;P<0.01),NIHSS评分较高(中值分别为13和11;P=0.02),女性比例较高(53.6%和42.2%;P=0.02),既往吸烟史较少(11.2%和19.3%;P=0.02),不明源栓塞原因更常见和心源性闭塞原因较少(分别为51.0%和35.7%,35.7%和51.2%;P=0.01;表1)。其他方面,患者年龄、基线葡萄糖水平、既往病史、静脉溶栓使用以及穿刺的时间在治疗组之间相似。


图2.根据首选再通技术分组的最终eTICI评分数(eTICI表示扩展的脑梗死溶栓评分)。


表2.主要结果和次要结果。


在未经调整的分析中,使用抽吸取栓作为首次介入技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主要结果成功再通明显更多(90.2%对82.7%;P=0.02;图2),首次尝试使用支架取栓的这一结果的降低了15%(OR,0.85;[95%CI 0.74-0.98];P=0.02)。在多元调整后,使用支架取栓治疗和使用抽吸取栓的患者成功再灌注的几率没有显著差异(调整后OR,0.88;[95%CI 0.72-1.09];P=0.24)。唯一独立的再通成功预测因素是年龄较低(调整后OR,0.96;[95%CI 0.93-1.00];P=0.03)。从最后一次知道患者症状好转到最终再通的时间对再通成功没有预测作用(调整后OR,1.00;[95%CI 0.999-1.001];P=0.76)。


无论是否进行多元调整,首次尝试时使用支架取栓与抽吸取栓相比,对于每项次要结果都没有显著差异(表2)。唯一的例外是使用支架取栓的ICH的概率较高(OR,1.11;[95%CI 1.00-1.23]),但在多元调整后不再显著(调整后OR,1.10;[95%CI 0.96-1.25])。


在多变量模型中,远端中等血管闭塞与成功再通的主要结果独立相关(最终eTICI 2c–3调整后OR,2.97;[95%CI 1.46–6.06]),24小时NIHSS的明显改善(调整β,4.12;[95%CI 1.69–6.54]),以及90天mRS的更有利转变(调整比例OR,1.72;[95%CI 1.00–2.94]),但是远端中等血管闭塞再通的脑内出血的几率显著增加(调整后OR为1.93;[95%CI 1.00–3.74])。与近端中等血管闭塞相比,远端中等血管闭塞与成功再通的主要结果没有显著关联(调整后OR,2.22;[95%CI 0.61–8.03])。在逻辑和线性多元回归模型中,技术与远端中等血管闭塞之间在主要或次要结果上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所有P>0.05),尽管与次要结果ICH的交互项有相关的趋势。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每组各纳入105例。倾向性匹配结果表明,两组血管成功再通率无明显差异(89.5% vs 88.6%;P=0.83;OR,0.98;[95%CI 0.79–1.21])。校正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仍未见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校正的OR为0.94;[95%CI 0.75-1.18];P=0.60)。在校正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未调整和调整模型中中,两种技术的选择与次要结果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研究结论

在这个大型、多样化、多国家和地区的中等直径血管闭塞队列研究中,我们发现首选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在影像和临床结果上无明显差异。



关注远端中等血管闭塞

支架取栓与直接抽吸在远端中等血管闭塞中的作用: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应用微导管抽吸技术血管内治疗远端中等血管闭塞


远端中等血管闭塞前循环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照研究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林超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沈榆棋 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路华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审 校




邢鹏飞 副主任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终 审




洪波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