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8日发布 | 110阅读

脑包虫病,有什么表现?

刘锐

东部战区总医院

达人收藏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第91病区


 


囊型包虫病与泡型包虫病均有显著不同


囊型包虫病为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随狗的粪便排出, 人误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 在十二指肠孵化成六钩蚴并在肠内消化后, 六钩蚴虫脱壳逸出吸附于肠黏膜, 然后穿过肠壁静脉而进入门脉系统, 随血流至肝脏及肺内发育成包虫囊。


只有极少数幼虫可随血流入颅内脑组织或颅骨与硬膜之间寄生形成包虫囊肿, 在颅内以包囊膨胀的方式逐渐增大, 边界清晰, 分为外囊和内囊, 外壁为一层较厚的纤维组织, 是由宿主的反应性组织构成, 易发生钙化, 称为外囊, 内囊为棘球蚴本身, 囊壁很薄, 由内、外两层构成, 内层为生发层, 外层为角化层, 生发层可向囊腔内生长出囊、头节及子囊, 囊内的每一个头节又可发育成一个包囊。


一般认为, 单发的包虫囊肿多呈圆形, 边缘光整, 内囊囊壁薄不易显示, 外囊囊壁厚而毛糙, 病程长的囊壁可见弧形、斑点状钙化, 囊壁缺乏血供, 合并感染时囊壁明显增厚, 病灶周边多无水肿, 部分周边可见轻度水肿。大囊内出现子囊是囊性包虫病的特征性表现, 故该病又称为包虫囊肿, 直径一般大于2 cm。



临床表现主要为囊肿压迫产生的颅内高压症状,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等。



泡型包虫病的泡状棘球蚴的成虫宿主主要为狐, 其次为狗、猫、狼等, 中间宿主主要为鼠类, 人类也可做为中间宿主, 但并非适宜的中间宿主。当人误食入虫卵后, 在小肠内孵化成六钩蚴, 钻入肠管壁血管, 随血循环至肝。泡型包虫病原发病位于肝脏, 脑、肺等器官泡型包虫病通过血运等途径由肝泡型包虫播散而来。脑泡型包虫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多以高颅压、脑水肿及癫痫起病。


泡状棘球蚴在脑内形态似蜂窝状, 桑葚或类圆形呈浸润性生长, 以外生性出芽的方式向周围脑组织增殖侵蚀, 形成无数微小的子囊泡, 其囊肿表面无角质层与纤维层, 囊泡内含胶样物和原头蚴, 可侵犯脑内血管并破坏神经组织使周围脑组织发生肉芽肿性改变及水肿, 周围伴胶质增生, 其代谢产物排泄到周围, 刺激脑组织产生明显的反应性水肿, 这种灶周水肿与脑转移瘤的水肿很难鉴别。



脑泡型包虫病多见于成人, 位置表浅, 常分布于幕上大脑中动脉及脑膜中动脉供血区。脑泡型包虫病病灶多数形态不规则, 病灶内部的坏死和变性可引起继发性钙盐沉积, 呈干酪样, 与其内信号欠均匀, 在T1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 在T2WI上呈明显低信号相关。病灶内部囊泡为无数直径1~10 mm的小囊泡, 囊泡内含胶样物和原头蚴, 故囊泡在T2WI呈高信号, 以上病理特征形成泡型包虫病MRI平扫特征性表现, 笔者认为这一典型特征酷似“满天星”。


MR水成像为薄层扫描序列, 可宏观地显示水分子的改变, 不仅可以显示一定范围内常规扫描无法观察到的微小病灶, 还可使微小囊泡显示更加清晰, 提高脑泡型包虫病检出的灵敏性和符合率, 对观察其特有的“满天星”征象尤为敏感。其病理特征与结核颇为相似, 很难鉴别, MR水成像能清晰显示脑泡型包虫病的小囊泡结构, 对鉴别二者有较大帮助。


因其自身破坏周围脑组织及向周围排泄代谢产物, 致病灶边缘带形成不同范围明显水肿带, FLAIR序列与T2WI均呈高信号, DWI上病灶呈低信号, 提示扩散不受限。增强扫描示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强化, 这与病灶在脑组织内浸润性生长, 致周围脑组织产生炎性反应、胶质增生、毛细血管增生以及破坏血脑屏障有关。



文献出处:

王宁,李萍,印弘,罗春海,席一斌.泡型脑包虫病的MRI特征分析[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8,27(03):185-189.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神经影像

760内容960阅读

进圈子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