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i Krisht教授是位备受尊敬的神经外科学教授,服务于美国小石城CHI St.Vincent North医院。作为阿肯色神经外科研究院(ANI)的院长和首席神经外科医生,他在脑血管病、垂体瘤和颅底肿瘤领域发表了系列经典论著。
Ali Krisht教授在海绵窦、脑动脉瘤和胶质瘤手术治疗方面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为他赢得了多个奖项,其中包括2019年的Herbert Olivecrona奖(被誉为神经外科的诺贝尔奖)。Castle Connolly和“当代神经外科”均将他评为美国顶尖1%的神经外科专家。毫无疑问,他是先进显微神经外科领域的杰出领袖之一。
脑医汇-神外资讯有幸获得了对Ali Krisht教授经典著作进行中文翻译和传播的独家授权,将陆续通过连载发布,方便大家分享学习。
特别感谢ANI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室联合主任蔡理医生对Krisht教授经典著作的整理,同时感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宋剑平主任医师在内容整理及组织编译、审校工作上的辛勤付出。
以下是第一期内容:《海绵窦的显微外科解剖学》。感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神经外科金珂医生的编译校对。
摘要:海绵窦由硬脑膜层包绕,是一个由静脉汇合形成的解剖学结构,位于中颅窝内侧和蝶鞍区外侧,与多条静脉支相连,主要通过岩静脉窦将血液引流至颈静脉系统。经海绵窦的神经包括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和外展神经,动脉主要包括颈内动脉的海绵窦段及其分支,包括脑膜垂体干和下外侧干。了解海绵窦神经和血管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保证在其附近的外科手术安全性。
关键字:解剖、海绵窦、颅神经、颈动脉
近年来,人们对海绵窦区域的解剖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4,并在处理涉及该区域病变的手术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解剖学上,海绵窦曾经被认为是一个有颈内动脉(ICA)和几条颅神经穿过的静脉窦。由于这种对海绵窦过于简单的理解,手术探查海绵窦的情况十分罕见,且效果不佳。并且术者通常避免在海绵窦和周围进行手术,导致这一区域一度被认为是“无人区”。对海绵窦显微外科解剖学的深入了解以及颅底外科技术的最新进展,极大地改进了对这一区域病变的外科治疗,为许多以前被诊断为“无法手术的病变”的患者提供了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从而提高了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在此,我们对海绵窦的显微外科解剖进行了描述,并将解剖与海绵窦区的手术联系起来。

海绵窦是什么?在哪里?

不同的解剖学描述导致学界对海绵窦的确切位置和范围认识不清。本文中,我们将描述海绵窦的主要解剖学核心,然后介绍这种解剖学描述的变异及其背后的原因。
海绵窦区是由硬脑膜层包裹的静脉汇合区,位于中颅窝内侧和蝶鞍区外侧1-6。
它通过眶上静脉和眶下静脉与眶部相连;通过视网膜中央静脉与视网膜相连;与接受Sylvian浅静脉(大脑中静脉)汇入的蝶窦相连;通过脑膜中静脉的分支与硬脑膜相连;通过岩上窦与横窦相连;通过岩下窦与颈静脉球相连;通过穿过颅底的小散静脉与翼丛相连。它还通过位于鞍膈边缘和垂体周围的海绵窦间静脉连接到对侧海绵窦,其外侧和内侧的延伸分支在不同个体中有些变异。在前部,海绵窦的静脉区沿着ICA的前部到达其床突段。海绵窦后部变宽,内侧与斜坡静脉丛背侧汇合,外侧与岩上窦和岩下窦汇合。在其下部,它可以向翼腭窝引流(图1)。

神经解剖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外展神经

动脉解剖

了解ICA及其分支对海绵窦区域显微外科解剖具有临床意义。ICA的海绵窦分段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为了简化这一问题,我们首先描述没有争议的海绵窦内段。该段为从床突段向前方延伸至三叉神经V1节段内侧的节段。在此点近端为ICA岩段水平部分。在这一水平,海绵窦的范围因人而异。这一点在尸体标本和手术病例中遇到的动脉周围静脉空间范围中都很明显。然而,海绵窦手术需要充分了解整个颅内和硬膜外ICA的走向,包括ICA的岩骨段、海绵段和床突段。
当进入岩骨时,ICA在V3的外侧缘下向内侧水平转向,并在骨道内半月神经节下方向内侧延伸,直至V1的内侧缘,然后垂直转向前方,开始水平的海绵窦内段(图7)。在这一水平面,ICA从其背侧表面发起脑膜垂体干,然后继续向前方水平延伸。在中途以及到达其床突段之前,ICA分出下外侧干(如前所述,图6)。然后,ICA离开海绵窦进入床突段9,10。我们认为海绵窦的静脉空间一直围绕着ICA的床突段,直到远端硬膜环的水平,即ICA在此转为硬膜内(图2和图5)。


与海绵窦手术暴露相关的解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Harris F, Rhoton AL Jr. 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the cavernous sinus. Surg Forum. 1975;26:462–463.
2. Harris FS, Rhoton AL Jr. Anatomy of the cavernous sinus. A microsurgical study. J Neurosurg. 1976;45:169–180.
3.Rhoton AL Jr, Harris FS, Renn WH. 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the sellar region andcavernous sinus. Clin Neurosurg. 1977;24:54–85
4. Rhoton AL Jr, Hardy DG, Chambers SM. Microsurgical anatomy and dissection of thesphenoid bone, cavernous sinus and sellar region. Surg Neurol. 1979;12:63– 104.
5. Miyazaki Y, Yamamoto I, Shinozuka S, et al. 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the cavernoussinus. Neurol Med Chir (Tokyo). 1994; 34:150– 163
6. Xu Z, Wei X, Zhao C. [Microsurgical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wall of the cavernous sinus.] Zhonghua Yi Xue Za Zhi. 1996;76:855-858.
7. Krisht A, Barnett DW, Barrow DL, et al: The blood supply of the intracavernous cranialnerves: an anatomic study. Neurosurgery.1994;34:275–279; discussion, 279.
8. Umansky F, Elidan J, Valarezo A. Dorello ’s canal: a microana tomical study. JNeurosurg. 1991;75:294–298.
9. Reisch R, Vutskits L, Filippi R, et al. Topographic 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theparaclinoid carotid artery. Neurosurg Rev. 2002; 25:177– 183.
10. Kim JM, Romano A, Sanan A, et al. Microsurgical anatomic features andnomenclature of the paraclinoid region. Neurosurgery. 2000;46:670–680; discussion, 680–682.
11. Kawase T, van Loveren, Keller JT, et al: Meningeal architecture of the cavernous sinus: clinical and surgical implications. Neurosurgery. 1996;39:527–534; discussion, 534–536.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