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发布 | 86阅读

【精彩回顾】帕金森病有哪些治疗新手段?听听王麒医生怎么说

脑医咨询助手

帕金森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见的发病年龄在45岁到60岁左右,其主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等。同时,帕金森病也是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会导致行动障碍等问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帕金森治疗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利用手术方式治疗帕金森疾病。本周,小编将为大家分享由
上海市同济医院神经外科王麒医生在直播《帕金森病治疗手段升级,让生命不再害“帕”》中的精彩科普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王麒医生主要为广大帕友重点介绍了“帕金森病的治疗手段、DBS治疗帕金森病、新一代可感知DBS在PD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应用、新一代可感知DBS病例解析”四个方面,让大家充分了解新技术能够给帕友们带来的好处。


01

帕金森病有哪些治疗手段?


    

早期的预警和干预对帕金森病非常重要,并且要通过精准的分析来判断预后,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进行全周期的连续管理,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

 

 药物治疗 

大部分患者在早期服用抗帕金森药物可以获得比较满意和持续的疗效。一般而言,抗帕金森病药物的“蜜月期”可以维持4-5年;“蜜月期”过后,由于药物效果下降或者药物剂型和剂量的增多,出现了一些药物副作用,此时可以考虑寻求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是药物治疗不佳时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来改善运动症状。

 康复治疗 

适用于帕金森病治疗全程,可以结合康复训练、经颅磁刺激等,更好地让患者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其他 

干细胞移植还处于临床试验前期,同济医院也进行了帕金森病干细胞的临床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干细胞对于一些非运动症状可能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对于一些运动症状效果远远不是想象中那么理想。

  

此外,王麒医生也指出:精准和个体化的治疗,可以延缓和治疗药物相关运动波动和异动症。并且结合帕金森病治疗现状来看,如果要切切实实解决运动障碍的症状,在药物治疗过了4-5年的蜜月期之后,DBS手术能给帕金森病患者带来很大的益处。


02

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优势


所谓脑深部电刺激(DBS),俗称脑起搏器,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细微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深部的特定核团,进而达到控制患者运动症状的目的。

与传统毁损手术相比,DBS具有
非破坏性、可逆性和可调节的优势,术后可以依据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实时调控刺激参数,实现调控效果的最优化,因此也被称为“电子药物”,是帕金森病患者外科治疗的首选。

 

(1)微创和安全性高,手术创伤非常小、安全性非常高;
(2)可调节,可通过调节不同参数、脉宽、电压、频率还有触点来调节刺激强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手术可逆非破坏的植入设备可以关机可以摘除,使病人恢复到做手术之前的一个状态。

DBS治疗可以控制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减少异动持续的时间及严重程度,减少症状波动,延长开期时间;能够长期减少帕金森病患者的左旋多巴类药物的用量。很多帕金森病患者做完DBS手术之后,药量可以减少30%-60%。


王麒医生也提醒道:并不建议帕金森病患者在DBS术后把药量全部停掉。快速停药,可能诱发严重的“撤药综合症”。大家术后有停药需求的,应该和自己的主治医生交流沟通后,由医生主导停药。


03

新一代可感知DBS在PD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应用


第一批进入国内的可感知DBS不超过20台,上海市同济医院成为首批使用者并成功完成3例可感知DBS的植入,术后患者既能得到智能化程控,又可以实现开机状态下高场强3.0T核磁共振检查,这标志着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在DBS精准个性化诊疗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将为患者带来更先进、优质的治疗选择和希望,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新一代可感知DBS可以长时间精准捕捉感知到患者大脑内的特定脑电信号,这种脑电信号是和患者的疾病症状相关的,在观察一段时间后,医生团队对采集到的客观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保证精准程控的延续性,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收益。


之前,医生制定程控方案很多都是要依据自己的经验来调整。但是很多患者描述不清自己之前的状态,门诊短短十几分钟的观察,很难长时间连续性观察到症状的变化,无法提供精确的治疗。


此外,
可感知DBS通过脑部电极可以捕捉局域场电位(LFP)信号,并且实时记录下患者所经历的症状波动信息,能准确识别帕金森患者长达60-90天的状态。

根据局域场电位既往的研究发现,丘脑底核(STN)β波段震荡和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迟缓、僵直症状有关联性,γ波段震荡和帕金森病患者进展后的异动症状有关联性。

可感知DBS能够捕捉到β波段和γ波段的信息,并加以智能算法分析,经过算法分析之后的脑电曲线可以清晰看到患者的“症结所在”,从而为医生的治疗策略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向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治疗,实现“人性化起搏”,大大提高了起搏器的适应性。

新一代DBS技术的出现,能够减轻帕金森患者来回奔波的成本,以及给患者提供了更加迅速个体化的治疗,且可感知功能的DBS对运动迟缓、僵硬的帕金森患者更为有效。


因此,各位帕友们需要正确看待DBS在治疗帕金森病的应用价值,也要知道DBS是有时间窗的,一旦错过最佳时机,即使是最新的技术也未必能实现你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我们也反复强调:
根据症状在合适的时间做出正确的DBS治疗选择,对于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获益是最大的。

  

在本次直播中,王麒医生还为大家具体解析了新一代感知DBS术后改善显著的案例。


同济医院采用先进智能的评估系统来获取患者术前症状严重程度的精准度,从而更好预测手术效果。植入可感知DBS后通过捕捉患者每天6:00-21:00β波段震荡来持续监测病情数据,以便进行定制化的程控诊疗和调药。术后,患者的异动症状、运动迟缓和僵硬症状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总体而言,新一代感知DBS确实能帮到很多帕金森病患者,能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个性化的治疗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DBS技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前景仍然非常乐观。

前往直播间观看完整精彩回放>>

点击上方链接,观看完整直播回放


 添加助手微信 

如果您想了解帕金森病手术/参与专家直播答疑/申请进入病友群,请联系脑医咨询小助手:13122313062 (微信同号),或扫下方二维码。


添加助手微信,请备注“帕金森”
↓↓↓








专家介绍


王麒 副主任医师

  • 上海市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外科硕博连读,先后就职于北京军区322医院和上海市同济医院,2018年至今在上海市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工作,临床经验丰富。

  •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中文核心3篇。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上海市自然基金2项。

  • 第一发明人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新型实用专利3项。

  • 擅长各类颅脑肿瘤、颅脑外伤及功能神经外科,特别是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梅杰综合症等疾病的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治疗。

  • 神经外科专病门诊(运动障碍病、帕金森)

    时间: 每周六上午
    地址: 上海市同济医院本部(上海市普陀区新村路389号)



欢迎大家积极分享
让更多患者及家属得到正确指引
【脑医咨询】一起
科学应对帕金森病
守护生命的希望

END


免责声明:
网络咨询不能替代当面诊疗,在线答疑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