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公众号:神经人
脊髓内部结构
灰质
前角主要参与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支配;后角参与感觉信息的中转;C8-L2侧角是脊髓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血管、内脏及腺体的活动;S2-4侧角是脊髓副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
1.前角损害
呈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表现为病变前角支配的肌肉萎缩,腱反射消失,无感觉障碍和病理征,常伴有肌束震颤。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脊髓前角灰质炎等。
2.后角损害:病灶侧相应皮节出现同侧痛温觉缺失、触觉保留的分离性感觉障碍。
3.侧角损害
C8-T1病变时产生Horner征,眼裂减小、眼球内陷、瞳孔缩小、同侧面部无汗或少汗。
后角的痛温觉纤维在白质前连合处交叉,该处病变产生双侧对称的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减弱或消失,触觉保留,常见于脊髓空洞症,脊髓中央管积水。
白质
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
1.薄束和楔束:走形在后索,传导肌肉、肌腱、关节的深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2.脊髓小脑束:走形在侧索,与运动和姿势调节有关。
3.脊髓丘脑束:分为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位于侧索,由内向外分布规律为CTLS,即颈胸腰骶)和脊髓丘脑前束(触压觉,位于前索)。
1.皮质脊髓束:分为皮质脊髓前束(位于前索)和皮质脊髓侧束(位于侧索,由内向外分布规律为CTLS,即颈胸腰骶),支配躯干和肢体的运动。
2.红核脊髓束:位于侧索,支配屈肌。
3.前庭脊髓束:位于前索,支配伸肌。
4.网状脊髓束:位于前索,参与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5.顶盖脊髓束:位于前索,头颈反射(打瞌睡时颈部过低会反射性抬头)及视听反射(突然的光声刺激可引起转颈)的结构基础。
6.内侧纵束:位于前索,是眼震和头眼反射的机构基础。
1.后索损害:振动觉、位置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
2.侧索损害
同侧肢体病变水平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对侧肢体病变水平以下痛温觉障碍。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