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2日发布 | 1184阅读

【中国声音】奥希替尼能够诱导GBM细胞副凋亡,TRIP13可能是GBM对奥希替尼耐药的潜在靶点

朴浩哲

辽宁省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Hu, L., Shi, J., Shen, D. et al. Osimertinib induces paraptosis and TRIP13 confers resistance in glioblastoma cells. Cell Death Discov. 9, 333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420-023-01632-6


背 景


脑胶质瘤是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2021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胶质瘤分成1-4级,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BM)属于恶性程度最高的4级胶质瘤,一年生存率10%,五年生存率不足5%,中位生存期15-18个月。而在原发性GBM中最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改变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扩增、过表达及突变,因此靶向EGFR已然成为了GBM的潜在治疗策略。


奥希替尼(Osimertinib),是一种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在临床试验及临床应用中已证明对肺癌等多种癌症具有显著疗效[1]。然而已批准的第一代和第二代EGFR-TKIs,如厄洛替尼,对改善GBM患者预后并无太大作用,部分原因在于其穿透血脑屏障(BBB)能力较差,而奥希替尼则表现出较强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并在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GBM细胞的抑制作用,从而为EGFR驱动的GBM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结 果


1.Osimertinib在体内外对GBM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Osimertinib显著抑制了GBM细胞(LN-18、LN-229、SF-539和U87MG)的细胞活力、克隆形成、3D成球能力,并将GBM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图1A-D);暴露于Osimertinib的GBM细胞中Cyclin D1蛋白水平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减少(图1E、F)。同时,Osimertinib显著降低了细胞中EGFR下游两个主要的信号:AKT和ERK1/2的活化(图1G)。此外,Osimertinib显著减缓了异种移植小鼠脑肿瘤生长速度(图1H),佐证了体外实验结果。


2.Osimertinib可以诱导GBM细胞发生副凋亡样死亡

用不同浓度的Osimertinib处理GBM细胞不同时间,观察到Caspase-3和PARP这两种凋亡标志物的剪切水平没有显著的变化(图2A、B),我们在过表达EGFRvIII的GBM细胞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此外,Osimertinib处理GBM细胞也没有显著改变典型的自噬标志物LC3II和p62的表达水平。凋亡抑制剂z-VAD-FMK、自噬抑制剂BafA1也均未回复奥希替尼诱导的细胞死亡,以上结论证实了Osimertinib引起的GBM细胞死亡与凋亡或自噬无关。


随后,我们对Osimertinib处理的GBM细胞进行了细胞形态学观察,发现细胞质空泡呈时间依赖性积累,而细胞膜和细胞核基本保持完整(图2C)。为了研究细胞质中空泡的来源,对Osimertinib处理的LN-229细胞进行了电镜分析,发现了线粒体肿胀和内质网结构扩张(图2D),这种结构改变正是副凋亡的典型特征。


Osimertinib处理后,细胞中蛋白泛素化水平显著增加(图2F),CHX预处理可逆转Osimertinib引起的泛素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胞质空泡化主要来自内质网应激。错误折叠和未折叠蛋白的积累可能导致内质网应激的增加,Osimertinib上调了内质网应激的几个关键蛋白水平,包括CHOP、GRP78/BiP和ATF4(图2H)。此外,Osimertinib也上调了GBM细胞球中CHOP的蛋白水平,而无论是BafA1还是z-VAD-FMK都不能显著阻止Osimertinib诱导的细胞泛素化水平以及CHOP、BiP的上调(图2G、J)。因此,Osimertinib诱导的GBM细胞死亡具有副凋亡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


3.内质网应激参与Osimertinib诱导的细胞副凋亡

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Osimertinib和对照处理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结果显示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未折叠蛋白反应(UPR)、IRE1α激活伴侣基因以及XBP1(s)激活伴侣基因相关的通路(图3A)。同时检测了内质网应激途径的两个主要参与者(PERK)-eIF2α和IRE1α的活性,用靶向PERK(ISRIB)或eIF2α(Salubrinal)的化合物进行预处理,显著减弱了Osimertinib诱导的CHOP表达、多泛素化蛋白的积累、细胞空泡化以及细胞死亡(图3B、C、E)。然而,用IRE1α抑制剂4μ8C进行预处理却未能逆转上述现象。此外,GBM细胞中敲低CHOP不会改变Osimertinib诱导的多泛素化蛋白水平的增加,表明Osimertinib阻断了CHOP上游的蛋白酶体活性,且在此过程中,内质网应激途径中的PERK-eIF2α轴发挥着关键作用(图3D)。


4.TRIP13赋予细胞对Osimertinib诱导的副凋亡的抵抗力

通过整合多基因组数据集,在EGFR-TKIs耐药的六种潜在调节因子(CDK6、GBP1、TRIP13、ERBB3、NTN4、MYH14)中确定了唯一的EGFR结合蛋白TRIP13(图4A)。此外,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TRIP13通过增强EGFR信号传导以促进GBM进展。因此,TRIP13可能为Osimertinib在GBM中的潜在的耐药基因。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TRIP13的GBM细胞对Osimertinib表现出显著的耐药性,Osimertinib诱导的CHOP蛋白表达上调以及ERK1/2磷酸化水平下调都可以被过表达TRIP13所逆转,而敲低中现象相反(图4B-E)。形态学结果显示,过表达TRIP13减少了Osimertinib诱导的细胞质空泡的形成,而敲低TRIP13增加了细胞质中空泡的形成(图4F、G),以上结果表明TRIP13可能会干扰Osimertinib诱导的GBM细胞副凋亡,并赋予Osimertinib耐药性。


5.AKT抑制剂MK-2206能够有效克服TRIP13介导的GBM细胞对Osimertinib的内在耐药性

基于以上发现,我们在细胞水平上试图筛选出GBM中EGFR-TKI耐药的潜在调节因子,发现只有AKT抑制剂MK-2206能够显著降低GBM细胞中的TRIP13水平(图5A-C)。在Osimertinib处理的细胞中,MK-2206能够拮抗过表达TRIP13诱导的CHOP下调和细胞空泡化(图5D、E)。同时,MK-2206与Osimertinib能够协同抑制过表达TRIP13细胞的生长(图5F)。


在裸鼠原位成瘤模型中,与单独使用任一药物相比,MK-2206和Osimertinib联用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并显著延长生存期(图5G、H)。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单独用药组相比,MK-2206和Osimertinib联用的小鼠肿瘤切片中的Ki67和TRIP13染色显著减少(图5I)。



讨 论



本研究表明,奥希替尼能够诱导GBM细胞的副凋亡,并首次证实了内质网应激在奥希替尼诱导的细胞副凋亡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TRIP13可能是GBM对奥希替尼耐药的潜在靶点,而AKT抑制剂MK-2206可以克服该耐药现象。


此外,MK-2206和EGFR-TKIs(如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联合使用的临床试验,已在NSCLC(NCT01294306和NCT01147211)中完成,提示了一种可用于治疗GBM的潜在联合策略。虽然先前的研究表明使用EGFR靶向药物未能显著延长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2],但我们相信,基于本研究的奥希替尼与MK-2206联用在体内外可成功干预GBM的发现,开展相关临床试验,对提高GBM患者的临床疗效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Jin P, Jiang J, Xie N, Zhou L, Huang Z, Zhang L, et al. MCT1 relieves osimertinib-induced CRC suppression by promoting autophagy through the LKB1/AMPKsignaling. Cell Death Dis. 2019;10:615.
2.Reardon DA, Desjardins A, Vredenburgh JJ, Gururangan S, Friedman AH, HerndonJE 2nd, et al. Phase 2 trial of erlotinib plus sirolimus in adults with recurrentglioblastoma. J Neuro-Oncol. 2010;96:219–30.


通讯作者简介


朴浩哲 教授

辽宁省肿瘤医院

辽宁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神经外科主任,二级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第六届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担任辽宁省胶质瘤重点实验室主任,沈阳市神经胶质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现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辽宁省卫健委重大科研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经费近1850余万元。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63余篇,SCI收录43篇,合计影响因子(IF)近190分

研究成果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现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3人,其中博士后2人,博士14人

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整合肿瘤学》、《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及基因检测实验技术图解》等专著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35年,始终致力于神经系统肿瘤的诊疗工作。朴浩哲教授在脑胶质瘤、脑转移癌及淋巴瘤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诊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于国内率先提出针对颅脑恶性肿瘤诊疗的多学科协作模式(MDT)的理念,使颅脑恶性肿瘤患者能够获得个体化综合诊疗方案。朴浩哲教授尤其擅长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颅底及鞍区病变切除术,开展了东北地区第一例神经内镜下垂体瘤手术。近年来开展了脑干肿瘤、三脑室、四脑室肿瘤及巨大颅底肿瘤等一系列高难度外科手术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