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寄语
椎基底系统动脉瘤是来自颅内Willis动脉环后部的动脉瘤,包括椎、基底动脉主干、椎基底动脉交界、大脑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占颅内动脉瘤的3.8%-15%;其中,梭形动脉瘤、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等难治性复杂动脉瘤常见。椎基底系统动脉瘤紧邻脑干、脑神经、穿支动脉等重要结构,传统的开颅手术风险和难度极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微侵袭性,使其特别适用于高龄、病情危重的不能耐受传统手术或手术风险过高的病例,使得介入治疗相对更具有安全性。与手术治疗相比,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相对危险性和绝对危险性分别降低22.6%和6.9%。
本期「嘉介谈」邀请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唐科,展示Tethys®中间导引导管联合Jasper®SS颅内可电解脱弹簧圈行单支架辅助栓塞基底动脉尖动脉瘤一例,精彩不容错过。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病例简介
01 患者基本信息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56岁,因头晕伴右侧肢体麻木10天入院。
简要病史:患者10天前突发出现头晕伴右侧肢体麻木,在家休息后未见缓解,遂来我院就诊。门诊头颅MRI+MRA: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脑桥出血,收住院,既往6年前有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保守治疗后,留有左上肢偏瘫,言语欠清晰,余正常。
02 检查评估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GCS:14分,mRS:2分,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4级,双侧巴氏征阳性,余正常。
03 术前影像资料
门诊查头颅MRI+MRA: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桥脑出血,头颅CT:桥脑出血。
诊疗经过
01 初步诊断
脑干出血,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脑出血后遗症,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02 术前讨论
患者诊断明确,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动脉瘤瘤体较大,治疗指征明确,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表示不愿行外科夹闭手术,经过全脑血管造影评估后,选择行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手术,考虑患者动脉瘤与左侧大脑后动脉关系较为密切,首先把支架导管置入左侧大脑后动脉释放支架,再穿支架网眼把支架导管送入右侧大脑后动脉备用。
03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8F 股鞘
6F 90cm 长鞘
6F 11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
SL-10 微导管
Echelon-10 微导管
Jasper®SS颅内可电解脱弹簧圈
其他弹簧圈
开环支架(3*24mm)
04 手术过程
1.术前3D旋转造影示: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尖端,大小约1cm,与左侧大脑后动脉关系密切,瘤内射血征明显。
2.置6F 11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到位,输送过程到位顺畅,通路建立稳定,为后续弹簧圈与支架植入的成功起到稳定性作用,支架导管(SL-10)成功超选左侧大脑后动脉。
3.栓塞导管(Echelon-10)成功超选动脉瘤腔。
4.释放支架位置满意,完全打开,首枚3D弹簧圈(8mm/30cm)成篮满意,无突入载瘤动脉。
5.继续填入Jasper®SS颅内可电解脱弹簧圈及其他弹簧圈,Jasper®SS颅内可电解脱弹簧圈在微导管内推送过程中感觉相对更顺滑,进入动脉瘤时也能根据其金属的记忆形状自然盘绕,顺应性较好。工作位造影:动脉瘤栓塞完全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
术后即刻影像及患者术后情况:术后3D旋转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无残留,各载瘤动脉通畅。
术后定期随访情况:患者为近期完成的病例,期待后期的持续随访。
病例总结
//
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5%,一旦破裂,病死率及致残率高达26%,由于位置较深,解剖复杂,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可能造成丘脑穿支动脉的损伤,近端血管也难以控制,此部位动脉瘤一直是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的难点,相比之下,血管内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是首先治疗方法。
该例动脉瘤体积为中等大小,与双侧大脑后动脉均有关联,手术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支架导管成功超选到位,目前常采用的办法有:微导丝塑形,微导管塑形,瘤内成攀技术等,该病例左侧大脑后动脉与基底动脉成锐角,经过微导丝塑形一次成功超选到位,避免了瘤内成攀技术对动脉瘤的干扰。
本例手术为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进行介入栓塞,通路系统需要克服迂曲的后循环动脉,建立稳定的系统。Tethys®中间导引导管的通过性,到位性很高,为介入栓塞术提供了稳定支撑。在本例手术中兼顾了顺应性、稳定性、支撑性,是一款能完成建立良好通路使命的性能卓越的中间导管。Jasper®SS颅内可电解脱弹簧圈为一款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经典产品,根据持续的研发和改进,产品柔顺稳进,完全可以满足临床的治疗需求。
术者简介
唐科
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
脑血管病科副主任医师,行政副主任
擅长各类型的颅脑损伤及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各类型神经肿瘤的手术治疗,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术,动脉溶栓术,支架取栓术,颈动脉及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术)、烟雾病搭桥、及神经重症患者的抢救,脑供血动脉严重狭窄及闭塞致脑缺血疾病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