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2日发布 | 153阅读
神经介入-其他

以例为鉴:哪些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能从血管内介入治疗获益?(第二部分)

陈红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

一、病例3 直窦血栓短时间内意识障碍


二、病例4 上矢状窦血栓抗凝治疗后脑实质损害病灶增多


三、病例5 广泛脑静脉窦血栓抗凝治疗后,慢性期颅高压伴视力损害


病例3 直窦血栓短时间内意识障碍

病例3是一青年女性,因直窦血栓收住病房,并予以抗凝治疗。然而,该患者病情快速进展,住院后第二日出现意识障碍(浅昏迷)。经讨论后,建议紧急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家属态度积极,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此患者术前CT平扫提示脑深部静脉系统高密度血栓征,包括直窦和大脑内静脉。术中于直窦内行支架取栓术、血栓抽吸术和血管成形术,术中造影显示直窦部分再通,静脉引流恢复。术后第二日患者意识恢复清醒,四肢活动自如,无头痛,出院时NIHSS-0。


病例3诊治资料


病例3小结

选择介入治疗的原因:脑深部血栓形成,病情凶险,且快速进展到意识障碍,提示预后极差。


介入治疗效果:术后第二日即意识恢复清醒,且无明显神经功能科障碍,效果良好。

相似病例:

重型脑深部静脉血栓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

(点击查看)


病例4 上矢状窦血栓抗凝治疗后脑实质损害病灶增多

病例4是一老年男性,上矢状窦血栓,右侧顶叶出血灶。经抗凝等治疗一周后复查影像学发现出血梗死灶增多。为阻止脑损害病灶进展,建议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术中经支架取栓、球囊碎栓和导管抽吸后,闭塞的上矢状窦全程部分再通。术后患者症状改善,复查影像学提示上矢状窦通畅,脑实质病灶未再增多。随访影像学提示脑实质病灶逐步吸收,上矢状窦显影进一步改善。


图片

CT平扫:

右侧顶叶高密度出血病灶,

上矢状窦内明显的高密度血栓影。


图片
图片

CTV:

上矢状窦和右侧横窦闭塞,未见显影;

右侧乙状窦血栓充盈缺损。


图片

抗凝治疗一周后复查CT平扫:

新增左侧枕叶高密度出血灶;

原右侧顶叶出血周围组织见低密度水肿。


图片
图片

抗凝治疗一周后复查CTV:

上矢状窦仍然闭塞未显影,

右侧横窦显影稍较前改善。


图片
图片
图片

介入治疗术前造影:

上矢状窦闭塞未见显影,

右侧横窦和乙状窦显影不清。


图片

术中造影示:上矢状窦内大量血栓充盈缺损。


图片

介入治疗后静脉窦内造影:

上矢状窦内血栓明显减少,引流部分恢复。


图片
图片
图片

介入治疗术后经右侧颈动脉造影:

上矢状窦和右侧横窦-乙状窦恢复显影,

上矢状窦后部管腔严重狭窄。


图片
图片

术后第二日复查CTV:

上矢状窦全程显影,局部管腔纤细。


图片

术后一周复查CT平扫:

左侧枕叶和右侧顶叶高密度消退,

局部见片状低密度水肿影。


图片
图片

术后一周复查CTV:

上矢状窦显影较前进一步明显改善。


病例4小结

选择介入治疗的原因:虽然抗凝治疗一周后症状无加重,但影像学提示脑实质病理性损害有进展加重,介入治疗是为阻止病理性脑损害进展恶化。


介入治疗效果:成功开通闭塞上矢状窦,随访影像学复查结果显示脑实质病灶逐步吸收,上矢状窦显影良好。


病例5 广泛脑静脉窦血栓抗凝治疗后,慢性期颅高压伴视力损害

病例5是一青年男性患者,数月前因头痛在外院诊断为脑静脉窦血栓,予以抗凝治疗,但头痛改善不明显,并出现视物模糊症状,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入院后影像学评估提示双侧横窦-乙状窦和上矢状窦弥漫慢性血栓,腰穿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双侧视乳头水肿。为改善静脉引流降低颅内压,以期改善视力,建议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对上矢状窦和右侧横窦-乙状窦全程行血管成形术,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管腔部分再通,引流改善。术后继续规范抗凝,但头痛无明显改善,一周后复查影像学提示介入治疗的静脉窦位置显影不佳,腰穿脑脊液压力仍然较高。考虑是介入治疗静脉窦内慢性血栓回弹,可能也伴急性血栓形成。经和患者协商后,同意再次行介入治疗。第二次介入治疗中,导丝导管轻松通过闭塞静脉窦,先用中间管抽吸出一些红色血栓,而后球囊扩张闭塞静脉窦,最后植入长支架开通管腔。第二次术后,患者头痛改善,影像学复查提示上矢状窦和右侧横窦-乙状窦显影良好,腰穿脑脊液压力也明显降低了,随访中视力也有所改善。


图片

术前FLAIR:

右侧顶叶皮质和皮质下多发高信号小病灶。


图片

术前黑血高分辨T1-SPACE平扫:

上矢状窦内等信号血栓影。


图片

术前黑血高分辨T1-SPACE增强扫描:

上矢状窦内血栓显著强化,提示是慢性机化血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术前经双侧颈动脉造影:

上矢状窦、双侧横窦远端和双侧乙状窦近端均显影不清。


图片
图片
图片

术中静脉窦内造影:

乙状窦、窦汇和右侧横窦-乙状窦血栓充盈缺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介入治疗后经双侧颈动脉造影:

上矢状窦恢复显影,引流通畅;

右侧横窦-乙状窦显影也较术前改善不少。


图片
图片

术后一周复查CTV:

上矢状窦和右侧乙状窦近端未见显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二次介入治疗术前造影:

上矢状窦和右侧乙状窦近端显影不清。


图片

第二次介入治疗术中造影:

上矢状窦闭塞,并见头皮静脉引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二次介入治疗后造影:

上矢状窦和右侧横窦-乙状窦显影良好,

引流通畅。


图片
图片

第二次介入治疗术后复查CTV:

上矢状窦和右侧横窦-乙状窦管腔显影良好。


病例5小结

选择介入治疗的原因:广泛脑静脉窦血栓闭塞抗凝治疗后,闭塞未再通,发展为慢性血栓,影响静脉回流,引发严重颅高压,损害视力。介入治疗目的是开通闭塞静脉窦管腔,改善脑静脉血引流,降低颅内压,以期改善头痛和视力。


介入治疗效果:患者术后腰穿脑脊液压力明显降低,头痛缓解,视力逐步改善。


前文回顾

以例为鉴:哪些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能从血管内介入治疗获益?(第一部分)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