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in Tumor Research Treatment》 2023年7月[11(3):173-176.]刊载韩国College of Medicine, Inje University的Chae Heuck Lee撰写的《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的?Pituitary Neuroendocrine Tumor: Is It Benign or Malignant?》(doi: 10.14791/btrt.2023.0015.)。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2年更新了垂体肿瘤的分类。新的分类提出了详细的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基于肿瘤细胞谱系,细胞类型和相关特征的组织学亚型。垂体转录因子(PIT1、TPIT、SF1、GATA3和ERα)的免疫组化检查是这种分类的常规要求。所有PitNET/垂体腺瘤的行为代码从良性肿瘤的“0”变为原发性恶性肿瘤的“3”,这是目前专家们争论的话题。一些作者认为垂体腺瘤有出血和坏死的倾向,并经常侵袭海绵窦。然而,大多数小的PitNET/垂体腺瘤,因为其生物学行为是良性的,或者在大体全切除后复发率低于5%,不需要任何治疗。垂体性卒中也是良性的,但有压迫颅神经或全垂体功能减退的倾向。大多数海绵窦的侵袭是对海绵窦的压迫。伴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进袭性PitNET/垂体腺瘤不到1%。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第5版分类-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和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对垂体腺瘤的分类进行了重大修改,垂体腺瘤是最常见的垂体肿瘤类型,由转录因子、激素和其他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决定。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疾病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特点。
定义和命名变化
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垂体腺瘤被定义为垂体前叶分泌激素细胞的克隆性肿瘤增生,是继脑膜瘤和弥漫性神经胶质瘤之后的第三大常见肿瘤。与上一版WHO分类相比,一个主要的命名变化是从“垂体腺瘤”转变为“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腺瘤是良性的,它意味着一团细胞(肿瘤)不会侵袭邻近组织或转移(全身扩散)。与恶性(癌)肿瘤相比,良性肿瘤一般生长速度较慢,细胞分化较好。
新(第5版)WHO分类
垂体肿瘤的分类已改为神经内分泌肿瘤,而不是器官特异性分类。在2021年发布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5版中,“垂体腺瘤”与“PitNET”合并在同一条目下。在2022年发布的WHO内分泌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第5版中,将其列为“PitNET/垂体腺瘤”。腺垂体至少由六种正常细胞类型组成:PIT1系的生长激素细胞、泌乳素细胞、泌乳素生长激素细胞和促甲状腺素细胞( somatotrophs, lactotrophs, mammosomatotrophs, and thyrotrophs),TPIT系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corticotrophs),SF1系的促性腺激素细胞(gonadotrophs)(表1)。病理诊断应包括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转录因子(PIT1、TPIP、SF1)、已分化细胞名称,如“由PIT1系腺垂体细胞组成的高分化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伴泌乳素生长激素细胞分化(“A well-differentiated pituitary neuroendocrine tumor composed of PIT1-lineage adenohypophysial cells with mammosomatotroph differentiation.”)”。
第5版《国际肿瘤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for Oncology, ICD-O)的行为代码由良性肿瘤的“0”修改为原发性恶性肿瘤的“3”,与其他器官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同。在2001年发布的第3版ICD-O中,垂体腺瘤的形态学编码为M8272/0,垂体癌的形态学编码为M8272/3。在2023年1月发布的ICD-11编码中,将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三个不同的编码:1)2F37。内分泌腺良性肿瘤,未明确(垂体);2) 2 F7A。内分泌腺表现不确定的肿瘤,未明确(垂体);3)其他内分泌腺或相关结构的2D12Z恶性肿瘤,未明确(垂体)[1) 2F37. Z benign neoplasm of endocrine glands, unspecified (pituitary gland); 2) 2F7A. Z neoplasm of uncertain behavior of endocrine glands, unspecified (pituitary gland); and 3) 2D12Z malignant neoplasm of other endocrine glands or related structures, unspecified (pituitary gland).]。
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垂体腺瘤之争论
世卫组织垂体肿瘤分类于2022年更新。新的分类提供了基于肿瘤细胞系、细胞类型和相关特征的PitNET的详细组织学亚型。垂体转录因子(PIT1、TPIT、SF1、GATA3和ERα)的免疫组化检查是这种分类的常规要求。
所有PitNET/垂体腺瘤的行为代码从良性肿瘤的“0”变为原发性恶性肿瘤的“3”,这是目前专家争论的话题。我们神经外科医生都知道,具有恶性倾向或侵袭性的多发复发患者很少。有作者指出垂体腺瘤有出血坏死的倾向,常侵袭海绵窦,很少发生转移。然而,垂体腺瘤的生物学在临床上是良性的。在对16项研究和超过21,000例尸检的综合综述中,垂体腺瘤的平均患病率为10%。有几项研究表明,10%-40%的正常志愿者在脑部MRI扫描中出现散发性垂体病变。这意味着垂体腺瘤的总体患病率约为10%以上。无功能垂体腺瘤手术切除后10年随访期间复发率约为20%-50%,但由于垂体腺瘤的良性生物学特性,未讨论死亡率或总生存率。大多数小的PitNET/垂体腺瘤不需要任何治疗,因为其生物学行为是良性的,或者在大体全切除后复发率低于5%。垂体性卒中也是良性的,但有压迫颅神经或全垂体功能减退的倾向。大多数海绵窦的侵袭是对海绵窦的压迫。Melmed等报道,不到千分之一的垂体腺瘤会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疾病,细胞衰老是一种机制缓冲,可以防止恶性转化,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事件。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在20年的时间里,我在200多个垂体瘤中只有两个(<1%)恶性进展病例,没有转移。伴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进袭性PitNET/垂体腺瘤不到1%。脑膜瘤也常侵袭海绵窦和静脉窦,但良性脑膜瘤的行为编码为M9530/0。颅神经鞘瘤有出血及侵袭海绵窦的倾向,但行为代码为M9560/0。垂体腺瘤起源于垂体前叶,且绝大多数肿瘤是分化良好的良性肿瘤,不会对预期寿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更适合将其定义为垂体腺瘤。
意外发现肿瘤而无症状的患者可能会对恶性肿瘤的命名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这种恶性行为准则在医疗领域尤其与保险公司的关系中会产生许多社会、医疗、教育和法律问题。该分类系统在临床实践中没有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额外的治疗政策,特别是在确定治疗策略方面,如确定随访计划和辅助治疗。
结论
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病理病变。基于肿瘤细胞系、细胞类型和相关特征,从垂体腺瘤到PitNET的新分类是可调整的。垂体腺瘤的临床生物学性质特别良性,与其他内分泌系统肿瘤如甲状腺等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有很大不同。因此,所有PitNET/垂体腺瘤的行为代码从良性肿瘤的“0”变为原发性恶性肿瘤的“3”似乎值得讨论。这种恶性行为代码在社会、医学、教育和法律等诸多领域都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