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6日发布 | 633阅读

SNIS 五日谈 | 启篇•J Mocco、彭亚、Peter Kan:技术的革新推动 SNIS 20年

神介资讯

达人收藏


2023731日-84日,世界瞩目的神经介入领域盛会——第20届神经介入外科学会年会(SNIS 2023)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作为目前全球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神经介入大会之一,SNIS 2023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神经介入领域专家参会。血流动力学领域知名专家向建平博士远赴美国现场参与了本次大会,并带来了目前脑血管领域内世界级顶尖神经介入治疗技术的研发现状和进展。


神介资讯独家推出SNIS 20周年“五日谈”系列专访栏目,聚焦本次大会,特邀刘建民主任杨鹏飞副院长向建平博士进行深度专访,并在SNIS现场对话来自国内外的多位专家,力求为读者带来关于SNIS以及世界神经介入发展新方向的全景式报道。系列专访第二篇《启篇·回顾|技术的革新推动SNIS 20年》为广大同道带来SNIS主席J Mocco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亚教授、SNIS教育主席Peter Kan教授向建平博士的精彩访谈,欢迎阅读、分享!




专访J Mocco教授





向建平博士:J Mocco教授,今天早上您作为SNIS大会主席发表的演讲精彩纷呈,您能具体谈谈本次SNIS大会吗?


J Mocco教授:这是一次非常特别的大会。今年恰逢SNIS二十周年,过去二十年这一领域取得的进步是我们所有人始料未及的。二十年前没有我们如今可用的任何一款神经介入治疗器械,如血流导向装置,各种型号与性能的弹簧圈、导管等,如今一切都变得不同了。我不敢想象这个领域在未来的二十年里会发展成什么样。技术在日益发展强大,我们有责任去尽全力帮助患者,去为我们的患者和医疗系统做贡献。因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努力让这次会议成为促进合作交流和打造共同社群的会议。通过大会上的相互交流与分享,将为患者带来高效和高质量的治疗。


向建平博士:我也很高兴见到如今有这么多的新器械,如您所说,二十年前这些公司或许就已经出现,而现如今我了解到,这些新器械更多是从新方向,如静脉、精准医疗和AI图像处理等方面出发的研究,这些与我们之前做的研究是一致的。以前我们做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模拟需要花费近一天的时间,但现在我们做成了临床工具并获得了FDA认证,时间从一天缩短至十分钟甚至五分钟。那么您认为我们为精准诊疗所提出的这些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于临床实践有什么意义呢?


J Mocco教授:我认为这将会非常有影响力,可以通过无创的方法来达到目前还需要用有创的方法进行的评估,这一定是优选。现在我们的工具可以做到更加的微创、无创,无疑是一大进步。毕竟我们如果可以通过评估血流这种无创的方式来评估狭窄病变,便不会选择通过放置一根导丝进去测量压力这种有创方法了。


向建平博士:您刚刚所描述的我们已于三个月前获得认证的AccuICAS,是全球唯一一款获得FDA认证的产品。我们在十五年前开始的这项研究,从动脉瘤,到CT灌注,再到狭窄都有相应的介入治疗产品工具,未来我们计划在美国投放这些临床工具,希望能对临床有所帮助。







专访彭亚教授





向建平博士:彭亚教授,您作为国内唯一一个现场参加SNIS会议的成熟术者,能否与我们谈一下参加这个会议的感想?


彭亚教授:这次会议主要着重于神经介入方面,尤其是这两天我在会上看到了一些新产品和新技术。例如,昨天的一个病例谈到,当胎儿在母亲的子宫内,我们需要通过穿刺来进行静脉畸形的栓塞,其中涉及到的血管内镜和OCT影像学,SNIS可能还是代表了一些非常前沿的神经介入技术,包括影像诊断。此外,昨天下午也有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公司专门介绍他们的产品,这对中国的术者也具有非常大的启发。并且我想在未来,我们中国的数据怎么能更好地和世界上的先进技术以及前沿知识对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中国的神经介入水平提高一个层次,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向建平博士:关于这些创新公司的治疗器械以及精准医疗,例如Sim&Cure、Rapid AI、VIZ. AI和Aidoc等公司的精准诊疗。这些在SNIS国际性会议上可以看出应用还是较为广泛的,您对这方面有何指导与感想呢?


彭亚教授:关于人工AI的评估和分析,我想我们最早接触是从Rapid开始,当我们2018年首先使用Rapid软件的时候,就很清晰地发现,在急性缺血当中,Rapid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全程人工智能分析,包括从ASPECT的评分到CTA再到CTP,我想这给我们术者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因为它简化了影像评估,而不再需要我们医生亲自去操作,甚至于要去分析,也相当于一站式的服务。当然在国内现在也有非常多这样的公司,比如贵公司的一些CTP的分析,其实我们也试用过,它和Rapid也匹配良好。那么在未来,我想其实在人工智能方面,可以着重于探索怎么样去分析,比如我们在选择这个flow diverter,怎么样去选择它的直径、长度。这样未来可能在ICAS病变里面,我们也会有一些人工智能化的分析,例如,当我们还没有得到更多证据去做血管内治疗的时候,人工AI的分析就可能给我们去如何选择病人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向建平博士:您如何看待我们中国的创新公司,国内领导研究者例如刘建民教授和您在这些创新型产品研发和注册方面的合作研发?


彭亚教授:我前天晚上和Fiehler教授在谈到这个未来技术发展的时候,他提到了ICAS-MT研究,那我认为这样一个由中国牵头的研究里面,虽然ICAS在中国高发,但在欧美其实也有一些的适应症。因此,欧美著名学者也都非常希望和中国进行合作。这样来说的话,如何来寻找神经介入手段来治疗ICAS病变的适应症,或者说怎么样能够取得一些循证医学的证据来证明我们用造影或者用支架术是可行的,那么这个适应症可能会和以往的会有一些区别,这时候就要通过人工智能化的选择和功能学分析来实现。昨天我尝试了在内镜下看血管内斑块,真的是非常震撼,我也希望未来可以给我们中国神经介入注入新的一些活力。


向建平博士:当然,我们率先启动的ICAS-MT研究将会通过以您和刘建民教授为主导,以及感兴趣的国际术者例如Vitor Pereira、Peter Kan和Jens Fiehler等教授加入的方式做一个国际型的研发。就像在10-20年前的冠脉功能学FFR研究和COURAGE研究一样,其类似颅内SAMMPRIS和VISSIT试验,后来有FAME I、FAME II等革命性研究表明,在FFR指导下,PCI冠脉的这个治疗PCI更好。我相信ICAS-MT研究包括一些设计理念跟背景,其实跟FAME研究是非常相似的,如果这个研究我们做出了阳性的结果,后续我们会再有一系列的研究,围绕着这一方面来进行。我觉得这个研究对于ICAS,特别是对于我们中国意义非凡,因为亚洲病人很多,所以可以由我们中国的术者来领导研究,进而领导全球。




专访Peter Kan教授





向建平博士:Peter Kan教授,时隔多年再次见到您我倍感荣幸,我仍记得大约十年前您在布法罗做Fellow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博士生和您有一些项目的合作。不知您能否谈谈神经介入领域的新工具和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Peter Kan教授:像大家所熟知的关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以及动静脉瘘等传统疾病的研究仍旧存在。但是我们现在在探索一些不同的东西,我们遇到过很多硬膜下栓塞、静脉疾病、静脉瘘栓塞以及静脉支架植入等病例,还有一些像血管内分流和静脉分流病例,以及我刚做的关于脑癌的颅内治疗的演讲,这些都是一些新的探索与发现。还有脑机接口的研究也同样重要。很显然,如今有很多像这样的机会使得我们的介入治疗可以另辟蹊径。就如你们所做的血流动力学方面、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也都是一些新的东西。这个领域永远充满未知,我也很期待见证未来会发生什么。


向建平博士:关于静脉介入技术,您认为它的创新性体现在哪里呢?


Peter Kan教授:静脉介入、硬膜下栓塞、肿瘤栓塞、脑癌治疗、脑机接口以及人工智能等等都是这个领域创新性的发现。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作为向导,预测结果等等。此外还有机器人系统,这些都是创新性的体现。


向建平博士:西门子Corindus介入机器人逐渐不再进行心脏血管介入治疗,但是声称这项技术仍然会继续支持推动神经介入技术,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Peter Kan教授:我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机器人介入治疗具有少辐射、精准、支持远程工作等优势,假以时日,是一定可以推动介入技术发展的。


下期预告



SNIS 20周年“五日谈”系列专访报道第三期承篇·同频 | 医工结合推动技术和科研的革新将于神介资讯发表。下期将特邀贝勒医学院脑血管中心主任Omar Tanweer教授、SNIS主席J Mocco教授、欧洲ESMINT主席Jens Fiehler教授向建平博士从动脉瘤血流动力学评估研究实验室到临床运用进行专访,敬请期待!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