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7日发布 | 178阅读

【学术报告整理】危重病患者镇静药物的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石广志教授分享

石广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本文带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石广志教授在<2023中华医学会全国颅脑创伤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中国颅脑创伤论坛·主会场原声>分享的《危重病患者镇静药物的选择》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点击查看 录播视频


镇静是ICU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TBI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之中,常见原因包括:

1. 自身严重疾病的影响
患者因为病重而难以自理,各种有创诊治操作,自身伤病的疼痛;

2. 环境因素
患者被约束于病床上,灯光长明,昼夜不分,各种嗓音(机器声、报警声、呼救声等),睡眠剥夺,邻床患者的抢救或去世等;

3. 隐匿性疼痛
气管插管及其他各种插管,长时间卧床;

4. 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对疾病预后的担心,死亡的恐惧,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心等。上述因素使患者感到极度的“无助”和“恐惧”,构成对患者的恶性刺激,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甚至使患者因为这种“无助与恐惧”而躁动挣扎,危及其生命安全。


镇痛和镇静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1)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

(2)帮助和改善患者睡眠,诱导遗忘,减少或消除患者对其在ICU治疗期间病痛的记忆;

(3)减轻或消除患者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防止患者的无意识行为(如挣扎)干扰治疗,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4)减轻器官应激负荷,保护器官储备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镇痛镇静可以降低患者的代谢速率,减少其氧耗氧需,使得机体组织氧耗的需求变化尽可能适应受到损害的氧输送状态,并减轻各器官的代谢负担,从而减轻强烈病理因素所造成的损伤,为器官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创造条件。


颅内高压的处理


2018版中国指南建议重症患者根据器官功能状态个体化选择镇静深度

(镇静的深浅程度应该根据病情变化和患者器官储备功能程度而调节变化。)


•对于器官功能相对稳定,恢复期的患者,应给予浅镇静(SAS评分3~4或RASS -2~+1),以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


•但对处于应激急性期,器官功能不稳定的患者,宜给予较深镇静(SAS评分2或RASS -3~-4)以保护器官功能,这些情况主要包括:

(1)机械通气人机严重不协调者;

(2)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早期短疗程神经-肌肉阻滞剂、俯卧位通气、肺复张等治疗时作为基础;

(3)严重颅脑伤有颅高压者;

(4)癫痫持续状态;

(5)外科需严格制动者;

(6)任何需要应用神经-肌肉阻滞剂治疗的情况,都必须以充分的深度镇痛镇静为基础。


疾病病程个体化:患者病理生理改变决定镇痛镇静目标

ARDS

•重度ARDS患者深度镇静、镇痛、联合肌松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非重度ARDS或病情好转的ARDS患者,可实施轻度镇静、镇痛策略

颅脑损伤

•通过镇痛镇静治疗控制躁动、谵妄,对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同时,又可能影响意识的观察

•两者相比取其重,在颅脑损伤早期或颅高压明显时,即脑损伤的严重阶段应给予充分的镇痛镇静

休克

•休克抢救期和优化期给予深镇静,以满足器官保护,稳定血流动力学,利于氧供需平衡的目的

•休克稳定和恢复阶段给予浅镇静,改善灌注,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日,使患者舒适安全的度过ICU病程

药物选择个体化:选择合适药物,减少镇痛镇静副作用

•循环功能障碍是重症患者突出的临床问题,而镇痛镇静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循环,加重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

•全面了解不同药物的药理特征,有助于临床医生更为正确的实施镇痛镇静



常用镇静药物的临床应用特点

咪达唑仑和丙泊酚的作用位点

瑞马唑仑的作用位点

•γ-氨基丁酸(简称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GABA通过作用于GABA受体,对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引起机体活动减少、镇静、遗忘等。


瑞马唑仑是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通过作用于GABAA受体,使神经细胞膜的氯离子通透性增加,氯离子顺浓度梯度差进入细胞内,细胞内膜电位增大而产生超极化,从而抑制神经元电活动,产生镇静作用。

右美托咪定的作用位点

环泊酚作用靶点

•作用位点:环泊酚对于GABAA,受体氯离子通道的2个竞争性结合靶点TBPS和TBOB,具有较高选择性,且与GABAA受体的亲和力均为丙泊酚的5倍。

•药物特点:环泊酚在丙泊酚化学结构的基础上引入环丙基,行程手性结构,增加了立体效应,从而增强了与GABAA受体的亲和力。环泊酚是具有起效快、恢复快、效价高、注射痛少等特点的新型静脉药。

常用静脉镇静药物的作用机制对比

临床常见镇静药物PK/PD比较

ICU常用镇痛镇静药物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同

ICU常用镇痛镇静药物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同,要想减少镇痛、镇静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不利影响,首先了解镇痛镇静导致循环改变的机制。

常用静脉镇静药物临床应用各方面优劣对比

ICU常用镇痛镇静药物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同,要想减少镇痛、镇静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不利影响,首先了解镇痛镇静导致循环改变的机制。



不同临床场景下

镇静药物的选择策略

ARDS患者应根据器官功能状态个体化选择镇静深度


循环性休克的镇静镇痛策略——依据循环性休克四个阶段设定镇静策略

•随时评估病情,调整镇静目标与深度。推荐用药:咪达唑仑或异丙酚

•定期检测,依病情调整镇静目标与深度,按需用药

•检测镇静安全,推荐用药:咪达唑仑(单次推注)或右美托咪定


2017中国心脏重症镇静镇痛专家共识:体外膜肺氧合(ECMO)镇静策略推荐

(1)ECMO建立阶段:呼吸或循环衰竭需要ECMO时候大多已建立人工气道或应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建立ECMO镇静需要达到一定深度。呼吸、循环均不稳定,避免一次性给药速度过快、剂量过大可能加重心、脑、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心脏手术术中行ECMO时,本身处于麻醉状态,通常不需另行镇静。


(2)ECMO维持阶段:治疗早期深度镇静,病情缓解呼吸循环稳定基础上,可以考虑深度镇静逐渐过渡至清醒ECMO治疗。

肺移植:倾向推荐清醒ECMO,可避免镇静导致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长期插管并发症,避免菌群移位和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等,成为连接终末期肺病和肺移植的纽带。

心脏移植:病情重,循环不稳定,通常需要大剂量血管药物支持,目前临床患者保持清醒实施ECMO仍较少。虽有研究发现心源性休克后ECMO患者清醒状态实施与维持可防止机械通气、镇静、固定等相关并发症,优缺点仍需大规模考证。


(3)ECMO撤离阶段:大多病情趋于稳定,对持续镇静且深度的患者可直接拔管,对清醒患者拔除ECMO为有创操作,给予适当镇痛镇静。


目前暂无绝对理想的ECMO镇静药物

心脏重症患者适合的理想镇静药应具备以下特点:起效快、剂量-效应可预测、半衰期短无蓄积、对呼吸循环系统抑制最小、代谢方式不依赖肝肾功能、抗焦虑与遗忘作用同样可预测、停药后能迅速恢复、价格低廉等。


理想的药物不存在,镇静药物种类多且通常联合应用,目前无明确证据说明推荐哪种药物,因此在药物选择上要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与临床表现进行治疗。心脏重症最常用的镇静药物为苯二氮类、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啶


1.苯二氮卓类药物:


可产生剂量相关的镇静、抗焦虑和顺行性遗忘作用,并有特异性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为其应用提供安全保障。临床常用安定、咪唑安定。(1)安定:单次给药起效快、苏醒快,可用于治疗急性躁动患者,半衰期长,反复用药可蓄积,故不适于持续镇静,常用剂量为0.02~0.10 mg/kg。(2)咪唑安定:作用机制为与GABA受体旁BZ受体结合,二者偶合于共同的氯离子通道,增强氯电流,细胞膜电位超极化。与α1亚基结合产生镇静、顺行性遗忘及抗惊厥(大脑皮质),与α2亚基产生抗焦虑(边缘系统)、肌肉松弛(脊髓)作用。常用剂量负荷量1~5mg,维持剂量1~5 mg/h。药代学:半衰期3~11h,长期注射后可发生代谢性蓄积,经肝、肾代谢。对于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影响包括:①血压:略下降,全身阻力轻度降低(体循环、肺循环)。②心率:轻度增快。③心脏指数轻度下降,左室充盈压轻度下降,心肌收缩力无影响,对循环的影响主要源于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的减少,但时间短暂,低血容量患者更严重。咪唑安定是最常用的苯二氮类镇静药。


2.丙泊酚:


丙泊酚作用机制为多种,最主要与GABA受体β亚基结合,增强氯电流而产生催眠;激活海马GABA受体,抑制释放乙酰胆碱产生镇静;同时激活中枢抑制性氨基酸受体系统、α2肾上腺素能受体、NMDA受体等。药代学:半衰期注射后30~60 min,起效迅速,镇静深度呈剂量依赖,易于控制,其半衰期短,作用时间短,停药后迅速清醒,不易产生谵妄,主要经肝脏代谢。静脉注射时可出现暂时的剂量相关的循环和呼吸抑制,心功能差、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尤甚,故临床多采用持续缓慢静脉输注,即丙泊酚靶控输注,负荷剂量1~3 mg/kg,维持剂量0.3~4.0 mg•kg-1•h-1。


对于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影响包括:(1)血压下降:心排血量、心脏指数、每搏指数、全身血管阻力减少、前后负荷均降低,收缩压一般下降20%~30%,阻力减低;(2)血管扩张:机制为交感神经抑制、平滑肌细胞内钙移动影响;(3)心脏抑制:抑制交感神经,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弱;(4)心率:可增加、减慢或不变。


心脏重症患者镇静治疗给药时,应用负荷量时宜减小剂量,以免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如使用过程中心率减慢,可采用儿茶酚胺类药物或起搏心律。目标镇静治疗可以减轻心脏重症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PICU常用镇痛镇静药的作用比较


小结




•镇痛镇静是ICU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根据器官功能状态制定镇痛镇静目标

•选择合适药物,减少镇痛镇静副作用

•神经重症、呼吸重症、心脏重症、ECMO、儿童重症等不同危重症患者的镇静药物选择策略不尽相同

•镇痛药的不同组合应用,有不同的获益,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讲者简介


石广志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ICU副主任(主持工作)。

擅长重型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出血、严重颅内感染、神经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等神经危重病人感染诊治,包括严重的手术后颅内感染,各种耐药细菌如鲍曼不动杆菌、绿脓杆菌等的治疗。

主要社会任职为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损伤培训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危重病委员会神经危重病分会成员。

点击查看 录播视频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