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2日发布 | 170阅读

【中国声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子孝、王拥军教授团队《ANN NEUROL》绘制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缺损失联脑网络图谱

丁玲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刘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子孝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刘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达人收藏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李子孝教授、王拥军教授团队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涛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发表题为“Lesion network mapping for neurological deficit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第三次中国国家卒中登记(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III)数据,绘制了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综合脑网络图谱,揭示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关键脑结构失联网络和功能失联网络,发现了远期功能预后的关键影像标志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丁玲玲主治医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浩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子孝教授(末位通讯)、王拥军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涛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Ding L, Liu H, Jing J, Jiang Y, Meng X, Chen Y, Zhao X, Niu H, Liu T, Wang Y, Li Z. Lesion Network Mapping for Neurological Deficit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n Neurol. 2023 Jun 14. doi: 10.1002/ana.2672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314250.]


1

研究背景

急性缺血性卒中可导致复杂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造成严重功能残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虽然近年来高分辨率影像技术不断发展,但确定神经功能调控治疗的精准干预靶点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既往研究通过基于体素的病变症状映射(Voxel-based lesion-symptom mapping,VLSM)研究发现与AIS功能结局相关的大脑区域,然而缺血损伤病变远隔区域及大脑全局网络如何受到影响仍是未知的。基于脑连接组的病变症状映射技术(Connectome-based lesion-symptom mapping,CLSM)可以将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映射到与病变相连的远隔脑结构和功能网络,有助于发现新的神经调控治疗干预靶点。


2

研究方法&研究结果

研究对7807例大规模多中心AIS患者的影像数据进行分析,通过VLSM、功能网络失联(functional disconnection mapping,FDC)和结构网络失联(structural disconnection mapping,SDC),揭示了基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的关键病灶和脑网络定位,包括意识、运动和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语言、视野等。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远期功能预后的关键神经影像标志物,发现共济失调的病变评分、运动的SDC评分、感觉和构音障碍的FDC评分与3个月时mRS评分显著相关。SDC评分、FDC评分、病变评分结合NIHSS评分的综合分析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不良预后高风险患者。研究全面绘制了AIS复杂神经功能缺损的失联脑网络图谱,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功能恢复的神经调控治疗提供了精准干预靶点。


3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该项研究通过基于脑连接组的病变症状映射技术(CLSM)解决了低分辨临床影像替代高分辨结构和功能影像的技术难题,并揭示了局部脑损伤后对全脑结构和功能网络的影响,全面绘制了AIS复杂神经功能缺损的失联脑网络图谱。该论文构建的失联网络图谱为个体化刺激靶点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未来精准神经调控的临床落地奠定了基础。


基于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的(A)病变症状映射图谱,(B)多因素病变症状映射图谱,(C)结构失联图谱,(D)功能失联图谱。

*该研究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Z200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01360, 82171270)、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19-I2M-5-02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2504900)、北京市科委医药协同科技创新研究专项(Z201100005620010)、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2018000021223ZK03)和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20-1-2041)等项目支持。


李子孝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病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副主任,北京市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兼聘北脑学者。

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社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青年北京学者、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世界卒中组织“Global Future Leader” 等人才项目;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聚焦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与结局改善的临床问题,致力于临床关键技术的转化应用和新的干预策略研究,以主持或执笔人,共制定脑梗死国家卫生行业质控指标1部、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等专家指南/共识/质控报告17部;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自然项目等7项;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含共同)在《JAMA》《BMJ》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2篇。

自主研发我国脑血管病医疗服务质量监测平台和智能决策工具,并在全国2497医院推广应用;授权专利4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20)。

王拥军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病学教授,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神经病学中心首席科学家、教授,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控制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试验学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卒中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Stroke &Vascular Neurology》杂志主编。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脑血管病领域首席专家,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非传染性慢病领域首席专家,国家“十四五”常见多发病领域首席专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专家组成员。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EJM》《LANCET》《JAMA》《BMJ》《Circulation》《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CELL stem 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首批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017)、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22)、谈家桢生命科学奖(2021)、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2020)。CHANCE相关研究获得2022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世界卒中组织(WSO)最高成就奖(主席奖)。

刘涛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在悉尼科技大学工程与信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导师:陶大程),先后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院脑健康研究中心和悉尼科技大学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中心任博士后与研究员。

主要围绕事神经影像,医疗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和神经康复技术,进行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和非药物干预/康复治疗,模拟飞行环境的脑状态监测与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作为主持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专题课题、总装预研单位委托的科技开发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近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十余篇发表在eBioMedicine,Neuroimage和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等中科院分区一区的领域顶刊。

授权和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三十余项,多项已实际应用并实现成果转化,开发的应用于脑血管病人群的脑白质高信号分割工具已先后被十多个国家的四十多家机构使用,已助力Nature Aging,PNAS等顶刊研究。

目前兼任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病大数据与信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远程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Frontiers in Psychiatry(SCI期刊Q2区)客座副主编,专刊主编,多个SCI期刊学术编委等。

*本文转载自首都医科大学新闻网

点击跳转 研究原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3574内容1007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
所属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