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热,越来越多患者甚至医生进行问询相关知识,但是得到的回答不太精准,为了能更好的服务各位医师同道,脑医汇-神外资讯本周五邀请尤永平教授就岛叶胶质瘤的手术治疗进行探讨。

下期预告
(预计8月4日12点上线于脑医汇APP)
问
Q1:岛叶胶质瘤有哪些分型?
答
WHO分级:
WHO I级:低级别胶质瘤,通常为良性,生长缓慢,不具有侵袭性。
WHO II级:低级别胶质瘤,病理学上呈现中度异型和轻度增生,具有一定的侵袭性。
WHO III级:高级别胶质瘤,呈现高度异型和增生,更具有侵袭性。
WHO IV级:最高级别的胶质瘤,通常指恶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具有非常强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
分子亚型:
分子遗传学对岛叶胶质瘤的分类越来越重要。根据遗传学特征,岛叶胶质瘤可以分为不同的分子亚型,如IDH突变(Isocitrate Dehydrogenase)、MGMT甲基化状态、1p/19q码子缺失等。
根据定位的分型:
内岛叶胶质瘤(Intra-Insular Glioma):在岛叶的内侧区域生长的肿瘤。
外岛叶胶质瘤(Extra-Insular Glioma):在岛叶的外侧区域生长的肿瘤。
答
Yasargil分型
针对边缘系统、旁边缘系统肿瘤
Zentner分型
对Yasargil分型的细化
Ozyurt分型
按与边缘系统、旁边缘系统的位置
Mandonnet分型
按与纤维束的位置
钩状束型·侵袭钩状束
弓状束型 侵袭弓状束.
复合型 侵袭两者
Moshe分型
按与豆纹动脉的关系
1型 肿瘤位于豆纹动脉外侧
2型 侵袭至豆纹动脉内侧并包绕
Saito分型
按与环岛沟的关系
局限岛叶皮层内型
经前环岛沟型
经下环岛沟型
经上环岛沟型
Berger-Sanai分型
按与外侧裂及室间孔的关系
外侧裂所在平面和经过同侧室间孔的垂直切面分成4个区域,即前上、后上、后下前下的1 / 4分区分别被定义为Ⅰ、Ⅱ、Ⅲ、Ⅳ区。
江涛分型
按与同侧壳核的关系
我们自己定义的分型
岛叶型 局限于岛叶
岛盖型 起源岛叶累及岛盖
脑叶型 起源岛叶累及脑叶
内侧型 起源岛叶累及内侧结构
前三者
依据室间孔向同侧外侧裂所在平面的垂直线可分为
前岛叶型
后岛叶型

问
Q2:分型指导下岛叶胶质瘤手术策略?
答
前额骨入路(Frontal Craniotomy):通过前额骨骨折进入颅内,适用于岛叶前部肿瘤。这种入路可以提供较好的视野和手术操作空间。
颞骨入路(Temporal Craniotomy):通过颞骨骨折进入颅内,适用于岛叶颞部肿瘤。这种入路可以较好地暴露岛叶颞部肿瘤。
沟回入路(Sylvian Fissure Approach):通过大脑半球的沟回间隙进入颅内,适用于位于岛叶深部的肿瘤。这种入路可以较好地暴露深部岛叶肿瘤。
轮鞍入路(Transsphenoidal Approach):适用于位于脑下垂体区域的肿瘤。这种入路通过鼻腔和蝶鞍(颅底骨)进入颅内进行手术,是较为保守的手术入路。
答
经皮层入路和经外侧裂入路是岛叶胶质瘤手术的主要入路。
经外侧裂入路主要利用脑叶间的自然通道直达岛叶,但存在外侧裂血管牺牲和损伤、手术视野暴露有限等缺点。
随着术中电生理监测、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导航、术中超声、唤醒麻醉等技术在功能区精确定位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师选择经皮层入路切除岛叶胶质瘤。经皮层入路可更好地保护外侧裂血管,提供对肿瘤更良好的暴露和手术自由度。

问
Q3:岛叶胶质瘤手术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
定位和导航:确保准确定位肿瘤的位置,使用神经导航技术帮助指引手术路径,确保手术目标的精确性。
功能定位:对于位于功能区域的肿瘤,需要使用功能定位技术来标记关键功能区,如语言、运动和感觉区域,以避免损伤这些区域。
安全切除:尽可能安全地切除肿瘤组织,但同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的健康组织和重要神经结构。
停顿性监测: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停顿性监测技术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特别是对于功能区域的肿瘤。这有助于提供实时的神经功能信息,指导手术。
减压:对于有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可能需要采取减压措施,以减轻脑部的压力。
控制出血:手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并控制出血,避免出血过多影响手术视野和患者的安全。
答
术前肿瘤、纤维束等三维重建有助于制定手术计划
侧裂静脉分离、大脑中动脉及其穿支保护非常重要
使用超声、导航、黄荧光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
胶质瘤治疗团队多学科合作使胶质瘤患者治疗获益
本期特邀嘉宾
尤永平 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会长,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致力于脑胶质瘤发生发展机制及诊疗策略优化研究,在多个领域开展临床实践改良与创新,形成了以脑胶质瘤个体化诊断与治疗为核心的学术特色。
主编《脑胶质瘤规范化诊疗标准操作规程》。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等重大项目,发表SCI论著6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成果奖励。2020年全国神经外科专家学术影响力排名第19位,入选“国之名医-优秀风范”。
点击二维码,前往尤永平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往期回顾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