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1日发布 | 226阅读

【学术报告整理】重症aSAH的综合治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宁教授分享

王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达人收藏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本文带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宁教授在<中国卒中学会脑出血微创治疗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分会场四:光谷国际脑血管病多元论坛>分享的《重症aSAH的综合治疗》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点击查看 录播视频


NO.1

SaSAH的治疗策略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流行病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80%是由颅内动脉瘤引起

(SAH is caused by the rupture of an intracranial aneurysm in 80% of cases.)


·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所有卒中的5~10%

(SAH accounts for about 5~10% of all strokes in the worldwide.)


·报告病死率大约25~50%

(The reported case fatality rate is 25 to 50%.)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aSAH who survive, half suffer long-term neuropsychological disability and decreased quality of life.

动脉瘤性下腔出血,不是一个病,是一组疾病

·未破裂动脉瘤

-无脑损害,只需处理动脉瘤


·破裂动脉瘤

-H&H  1~5级,有脑损害,轻重不同;治疗包括动脉瘤处理,脑损害控制


·重症动脉瘤,严重脑损伤,需要NICU持续监测及治疗

- H&H  3级

- H&H  4、5级(高分级)预后不良


·同一个疾病名称,疾病过程、转归各不相同,是一组疾病

为什么需要多学科合作进行治疗

·近十年来,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SaSAH接受介入栓塞的比例从1990-2000年的10.0%增至2010-2014年的62.0%

-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临床的主要治疗方式,80%~90%

-出血造成的脑损伤,介入治疗无能为力


·作为神经外科急诊、急症,疾病性质要求就近在当地医院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普及。交通便利性为其提供了条件

-破裂动脉瘤出血造成的脑损害。特别是搞分级,需要ICU的管理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中心,危重症医学科,神经重症ICU

-各地医疗中心的组织形式多样

-神经科规模、财力支持、技术发展的不平衡

-重症管理难以规范化、标准化




NO.2

SaSAH的神经重症治疗重点


·EBI is a term used to explain the pathophysiology that occurs within the brain after a SAH within the first 72 hours of the ictus.


·控制早期脑损害(Early brain injury)降低死亡率


·治疗迟发性脑损伤(Delayed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降低致残率


早期脑损伤机制

(The Mechanisms of Early Brain)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瞬间,颅内压陡然增高与平均动脉压一致达高峰,脑循环骤停

-The most immediate event following the rupture of an intracranial aneurysm is an arrest in intracranial circulation, caused by a peak of ICP(rising as high as 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within 1 minute of ictus).


·几分钟后,颅内压下降至比正常更高的基线水平

- The ICP then falls over several minutes to reach a much lower baseline,but remains higher than normal.

迟发性脑损伤的几个概念

·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


·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恶化(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DIND)


·迟发性神经功能恶化(Delayed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DND)


·DND指SAH患者初期病情稳定后,临床再次出现的神经功能恶化。DND的概念更加广泛,包括DCI或DIND在内的一切导致神经功能恶化的临床疾病。

DCI判定标准

·迟发性脑缺血临床判定

·局灶性神经功能下降[如失语或运动障碍,评分下降至少2分]

·或意识水平下降(GCS评分下降至少2分)

·持续至少1 h

·除外由IA治疗过程引起以及其他如脑积水、癫痫、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引起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DCI、DIND的主要原因

·CVS是存在于临床中的病理生理现象

·临床缺乏简便、易行、可靠的诊断手段

·与原有的脑损伤混淆,不易界定谁是谁非

·对预后的权重可能不同

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的定义

·TCD监测判断血管痉挛程度

·轻度痉挛为MCA平均流速120~150ml/s或LR 3.0~4.5;

·中度痉挛为MCA平均流速150~200ml/s或LR 4.5~6.0;

·重度痉挛为MCA平均流速>200ml/s或LR>6.0。

·TCD连续监测和动态观察的临床价值更大



抗血管痉挛的药物进展极为缓慢

·尼莫地平,法舒地尔、西洛他唑、他汀类、克拉生坦、镁离子、尼卡地平

·西洛他唑联合尼莫地平

·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塞来昔布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米利农


慢性脑积水

·SAH后,慢性脑积水也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存在脑疝风险

·阻碍患者意识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的重要原因

·分流手术条件成熟前,仍需要密切观测脑室变化

·注意是否出现全脑水肿、脑积水明显加重情况,以及必要时EVD或腰池引流。



NO.3

多学科重症管理

是改善SaSAH预后的关键

·什么因素决定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

·系统性并发症的管理与控制!


1、呼吸系统监护管理:重视C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对脑血流是很强烈的调节因子

·高碳酸血症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增加脑血流,但可能进一步加重颅内压增高;

·低碳酸血症可引起血管收缩,降低颅内压,但可引起脑血流下降。

·有研究发现,PaCO2超过45mmHg或低于30mmHg均与预后不良相关。

·高碳酸血症和低碳酸血症对SaSAH患者均不利,因此,建议常规行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PaCO2监测,其目标值是维持正常的PaO2

·避免PaCO2超过45mmHg或低于30mmHg,避免缺氧、严重过度通气和CO2潴留。


ARDS与神经源性肺水肿


·ARDS:严重低氧血症、肺顺应性降低和影像学肺部弥漫性浸润影,通常与吸入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水肿等多种因素有关,死亡风险较高。


·神经源性肺水肿:其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缺氧、咯粉红色痰,肺部听诊为哮鸣音或湿啰音,50%的患者通常在24~48h内症状消失

2、急性心肌损伤与应激性心肌病

·急性心肌损伤:心电图ST-T改变、心肌酶升高、低血压,甚至致死性心律失常

·16%的SaSAH患者会发生神经源性应激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左心室中部伴或不伴心尖部出现一过性运动减低、无运动或矛盾运动,局部室壁运动异常范围超过了单一冠状动脉供血区。


3、DVT防治

1.SaSAH患者发生DVT的风险高,建议使用序贯加压装置预防DVT(低质量证据,强推荐)


2.不建议处理IA前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处理IA后,可以根据情况考虑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低质量证据,强推荐)

4、其他并发症

·消化系统管理和营养治疗


·垂体功能障碍


·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缺乏最常见(占12.1%)


·其次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占11.0%)



小 结 

·aSAH是一种可以引起全身各系统严重损害的疾病


·多学科协作、IA处理和NICU监护治疗相结合,才能改善预后


·早期治疗和NICU的规范处理非常重要


·仍有许多治疗措施缺乏临床证据,期待有中国的多中心研究来丰富共识



讲者简介


王宁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医学博士, 2003年8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获神经外科博士学位后,进入首都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并担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ICU主任,先后在德国Hannover-INI、美国UCLA神经外科ICU进修学习。2019年获北京市卫健委首发基金1项(40万元)。


现任神经外科危重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外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重症脑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危重症分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外分会神经重症学组副组长,北京市医学会神外分会神经外科危重症学组组长,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外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副组长,国家卫健委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委员,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库神经外科专业组专家。

点击查看 录播视频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3574内容1007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