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7日发布 | 682阅读

【手术技术改进】采用自体枕骨植骨的关节间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

范涛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菅强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侯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外科

达人收藏

三博脊柱团队关于关节间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手术技术和经验的临床论著在国际专业期刊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刊登发表。该论文介绍了三博脊柱团队关于自体枕骨取骨治疗颅底凹陷的技术,并对此技术进行了优劣分析和文献回顾。

此技术的要点如下

应用超声骨刀在枕外粗隆处进行截骨取骨,注意保留枕骨内板和截骨大小和深度。采用我们常用的关节间技术,即关节间360°松解、塑形枕骨块植入进行撑开后并植骨。
应用超声骨刀在枕外粗隆处进行截骨取骨,楔形截骨有助于保留枕骨内板。取骨后对枕骨块进行塑形,并采用关节间技术进行撑开并植骨。

此技术有以下优点

1)自体枕骨块和cage具有相似的作用,支撑强度与融合器相当。

2)采用自体枕骨块可以为患者节省大量费用。
3)自体枕骨块避免了髂骨取骨的并发症,有助于早期活动。
4)自体枕骨块可以塑形,达到关节间的匹配。
5)在融合器不能应用的情况下,自体枕骨块植骨是一个很好的关键性的替代选择。从而可进一步完善了颅底凹陷治疗的全天候手术技术。


典型病例


患者患有颅底凹陷(A型)、寰枢椎脱位、脊髓空洞。采用自体枕骨块植入后,空洞消失,关节间达到融合。


典型病例


患者患有颅底凹陷(B型)、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采用自体枕骨块植入后,下疝和空洞消失,关节间达到融合。DOI: 10.1186/s12891-022-06102-1


自体枕骨植骨存在以下不足


1)自体枕骨块富含皮质骨,因此骨再生的效果相对于松质骨效果差。

2)自体枕骨厚度有限,对严重的颅底凹陷不足以满足需求。
3)自体枕骨取骨可能会影响枕骨器械的植入。将枕颈固定棒或枕骨板植入取骨部位的下方可以避免这个不利影响,此外,应用4枚枕骨螺钉的枕颈固定棒植入枕外粗隆下方可以达到很好的力学稳定,并避免了术后患者在平躺时带来的枕部皮肤疼痛。


附原文地址(点击或微信识别二维码查看):

范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副院长
脊髓脊柱外科中心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脊柱脊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脊髓脊柱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髓脊柱专家组副组长
亚太颈椎学会国际执委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脊髓学组委员
2012年北京优秀中青年医师

曾参与脊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Neurospine编委, Spine、Neurosurgical Review 审稿专家。首次提出缺血予处理对脊髓功能的保护作用(Surgical Neurology, Vol.52(3):299-305, 1999)。以神经显微外科技术+脊柱内固定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微创脊柱手术技术相结合理念,全方位展各种脊髓脊柱外科手术8000余台。包括: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脊髓内肿瘤及椎旁、脊柱原发和转移肿瘤的的同时,可采用脊柱内固定技术矫正与维护脊髓肿瘤合并的脊柱侧弯、脊柱后突等严重脊柱畸形。首次提出Chiari畸形颅颈交界区脑脊液动力学分型及手术治疗策略,进一步完善规范了该类疾病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发表在 Neurosurgical Review (2017);根据颅底凹陷合并与不合并寰枢椎脱位及脊髓空洞的分类特点,采用减压结合枕颈固定或C1-2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先天性颅底凹陷(Neurosurgical Review  2019);首创颈椎前方经椎体开窗手术入路切除脊髓腹侧病变(JNS Case Lesson 2021)。采用神经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颈椎病、椎管狭窄及脊柱退变性疾病;首创提出并建立颈椎病单元的理念和方法,改进并提高了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采用通道微创脊柱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内病变。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篇(含SCI)。已成功主持并举办了23期全国脊髓脊柱应用解剖及手术技术研修班。累计学员600余人,均为国内各地区神经脊柱亚专业的技术骨干和后备力量。近十年来,在带领和推动我国神经脊髓脊柱亚专业的发展和推广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在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上,展示了我们中国神经外科医生在脊髓脊柱亚专业方面所做出的卓越工作和学术贡献。



菅强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

侯哲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外科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