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医汇-神外资讯特别邀请——《神经保护》的主编万经海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王晓东教授、北京电力医院的李忠东教授,对指南中的“肿瘤性神经损伤防治”、“放疗神经损伤防治”、“控瘤药物治疗神经损伤防治”这三大关键要点做了精彩解读(附解读视频),欢迎各位同道交流、学习~!我们将以连载形式分期呈现给大家,敬请期待~!
万经海 王晓光
曹依群 牟永告 陶荣杰 吴安华
包义君 陈圣根 陈世文 程怀东 出良钊 初君盛
王嘉炜
陈莲珍 何 洁 惠 珂 李忠东 孟肖利 钱海鹏
目录

神经保护
ZHINAN
第二章 肿瘤合并神经疾病
第三章 肿瘤相关神经性疾病
第四章 放疗相关神经损伤
第五章 药物治疗相关神经损伤
第六章 肿瘤相关精神心理损伤的慰灵治疗

第一章 概述


一
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系统基本结构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由胞体、树突、轴突构成。胞体内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细胞体位于脑、脊髓和神经节中,细胞突起延伸至全身各器官和组织。树突形状似分叉众多的树枝状突起,接受来自许多其他细胞的信号输入。轴突为细胞的信号输出端,由髓鞘包裹,称为神经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鞘状结构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在周围神经系统的鞘状结构则由神经膜细胞(也称施万细胞)构成。神经纤维末端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元间联系方式互相接触,称为突触。通常是一个神经元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树突或胞体借突触发生机能联系,神经冲动由一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神经元周围填充神经胶质细胞,数目是神经元的10~50倍,对神经元起支持、绝缘、营养和保护等作用,并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神经系统分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是人的高级中枢,生命机能的主要调节器,由端脑(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组成。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其内分布很多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的神经核,并有大量上、下行神经纤维束通过,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在形态和功能上把中枢神经各部联系为整体。脑干向下延续到椎管内形成脊髓。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周围神经系统由核周体和神经纤维构成的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及神经终末装置等组成,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分别同脑和脊髓连接,功能是将外周感受器和中枢神经系统连起来,收集感受器反馈并传达中枢神经指令。脑神经与脑相连,共12对,包括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各1对;脊神经共31对,每对均由与脊髓相连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汇合而成。前根主要是运动纤维,由位于脊髓灰质前角细胞发出的运动纤维和侧角发出的交感性内脏运动纤维组成;后根是感觉纤维,由发自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支配心脏血管、腹腔内脏、平滑肌及腺体等,以调节其功能活动。

(二)神经系统基本功能
「 1.感官功能」
「 2.运动功能」
「 3.认知功能 」

二
肿瘤相关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一)肿瘤性脑损伤症状
「 2. 癫痫发作 」
「 3.警示性精神状态/神经认知障碍 」
高达20%-25%脑转移瘤出现精神状态变化,尤其常见于多发性转移瘤和/或颅内压升高患者。常见症状有嗜睡、易怒、记忆力下降和性格改变。部分患者会出现情绪变化,表现为抑郁和冷漠。脑转移瘤可出现伴随认知功能障碍的脑病,主要原因为中毒性代谢性脑病(61%),而非颅内转移引起结构异常(15%)。
「 4.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
脑转移瘤可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常呈渐进式发展。幕上病变可致运动或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和/或失语,幕下转移瘤可致颅神经症状和小脑功能障碍。其中,运动障碍可因解剖位置而异,包括轻偏瘫或偏瘫、步态异常、共济失调和/或运动不协调。


(三)脊柱脊髓受累相关症状
「 1.疼痛 」
「 2.运动和感觉障碍 」
「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 4.马尾综合征 」

(四)肿瘤性和放射性神经丛病
肢体疼痛是肿瘤性神经丛病变的标志性特征,常在某一神经根区域,以间歇性疼痛为首发症状,后转变为持续性疼痛。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多个神经支配区域的肌无力和感觉丧失、深反射减弱和肢端水肿。此外,腰骶神经丛病症状亦包括会阴和臀部疼痛,以及肠道、膀胱和性功能障碍。臂丛神经病变常见于乳腺癌、肺癌、淋巴瘤和头颈癌。腰骶丛神经病变常见于结直肠癌、肉瘤、妇科肿瘤和淋巴瘤。骶丛神经病变主要与前列腺癌、肛肠癌和妇科肿瘤相关。
放疗亦可致迟发性神经丛病,常发生于放疗后1.5年(3月至14年),发病率为2%-5%,与放疗分割剂量有关。与肿瘤性神经丛病变相比,放射性神经丛病变早期常无疼痛,进展缓慢,后期也可出现疼痛,症状涉及整个神经丛,而非特定主干或分支。Horner综合征多见于肿瘤性神经丛病变,而非放射性神经丛病变。此外,淋巴梗阻引起肿胀在放射性神经丛病变中更为常见。

(五)间接损伤相关症状
「 1.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
「 2.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PNS) 」

(六)医源性相关损伤
「 1.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 」
「 2.药物治疗相关中枢神经损伤 」
「 3.细胞免疫治疗相关神经损伤 」
「 4.放疗和手术相关神经损伤 」

三
肿瘤相关神经损伤的评估

(一)临床评估
「 1.一般状态评估 」
表1 GCS量表
「 2.脑神经功能评估 」
「 3.运动功能评估 」
表2 评估肌力量表
「 4.感觉功能评估 」
「 5.反射功能评估 」
「 6.自主神经检查 」
「 7.认知功能评估 」

(二)影像学评估
「 1.影像学检查技术选择 」
MRI增强扫描是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诊断和监测治疗反应的金标准。CT平扫在发现转移瘤、制定治疗计划或治疗后随访方面有效性较低,增强CT只在有MRI禁忌症时使用。但头部CT平扫可用于有急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以便进行紧急干预。MRI扫描技术选择中SE序列较GRE序列可发现大量更小转移病灶;脂肪抑制序列可显著提高骨转移瘤识别能力。MRI灌注、波谱成像可提高鉴别治疗后反应(假性进展、放射性坏死和免疫治疗反应)和真性肿瘤进展的准确性。PET也可补充MRI对肿瘤的评估,进而鉴别肿瘤真性进展和假性进展。
「 2.常见部位受累的影像学特点 」
(1)脑转移瘤
多达1/3的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无已知原发肿瘤;约半数脑实质转移瘤为单发病变。血行转移多发生在灰-白质交界处和动脉分水岭区。肿瘤内出血和坏死程度不同,影像学特征存在差异,肿瘤强化方式可表现为实性强化、环状强化,和伴囊变、坏死的不均匀强化。多数都伴广泛的瘤周水肿。
(2)骨转移
CT和MRI评估骨组织病变可互补,MRI是评估骨髓受累、骨外软组织浸润和增强形式的最佳方法,CT是评估颅骨和脊柱骨质破坏的最佳方法。大多数转移病灶在CT表现为溶骨性,而前列腺癌和治疗过的乳腺癌最易导致骨增生性转移。99m-Tc骨扫描和18F-FDG PET/CT对骨转移有较高阳性预测价值。
(3)脑膜转移
硬脑膜受累影像学常表现为局限性边缘凸起的脑外肿块,伴或不伴邻近脑实质占位效应,明显强化。弥漫性硬脑膜增厚和强化较少见,可能与弥漫性颅骨肿瘤浸润有关。T2/FLAIR高信号及邻近脑沟强化提示软脑膜受侵犯。相邻脑实质水肿提示脑实质受侵犯或静脉引流受阻。
增强MRI是软脑膜转移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表现为受累蛛网膜下腔光滑或结节样强化,脑和脊髓表面弥漫性线样强化或沿脑表面多发结节样病变;累及脑室内可出现沿室管膜表面强化,也可见沿颅神经线样或结节样强化。FLAIR序列发现软脑膜疾病非常敏感。CT对软脑膜转移瘤的诊断作用有限,仅能识别继发脑积水等间接征象。
(4)神经丛病变
放射诱发的神经丛炎常表现为弥漫性T2高信号和非肿块样增厚,伴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急性失神经性水肿。神经丛转移瘤和局灶性肿瘤浸润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病变强化,对应区域内T1低信号和T2高信号。极少数可表现为T2低信号。18F-FDG PET/CT可见FDG代谢活性增加。

(三)神经电生理评估
脑电图是诊断癫痫的重要工具。脑转移瘤有惊厥和非惊厥性癫痫发作风险,对出现意识状态改变者,应考虑脑电图检查。怀疑有周围神经病变推荐进行神经传导速度(NCS)与肌电图检测,通过测量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确定神经元受累部位。诱发电位在脑转移瘤诊疗中虽有价值,但主要用于术中监测。根据病变位置可选择一种或多种神经电生理监护技术,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监测上行感觉神经传导系统功能;运动诱发电位监测下行运动神经传导系统功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通过听觉传导通路监测脑干功能及听神经功能;自由肌电图及刺激肌电图监测支配肌肉活动颅神经、脊神经根丝以及外周神经功能。

(四)脑脊液检查

(五)活检
「 1.颅内肿瘤活检 」
「 2.周围神经活检 」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