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和美国芝加哥Advocate Aurora健康中心Demetrius Lopes教授任联合主席的“挑战与希望—神经介入取栓新技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上,刘建民教授和美国Lopes教授以及国内外的顶级专家共同深入交流取栓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脑医汇-神介资讯借此契机,邀请到刘建民教授、Demetrius Lopes教授(线上)以及Infinity Neuro创始人兼CEO Dave Ferrera教授接受独家专访,围绕神经介入取栓及技术创新等前沿话题展开深度交流,本次访谈由脑医汇-神介资讯编委会秘书张颖影教授担任主持嘉宾,欢迎阅读、分享!
“我们应该站在疾病领域前沿去大胆尝试各种新的、真正的创新疗法和创新器械,不怕失败,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产品。”
——刘建民教授
“我认为就是要永远保持谦逊,从以往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毫无疑问,infinity开发的HUB取栓系统是一项令人震撼的创新产品,但创新不止于此,这只是万事开头的第一步。”
——Demetrius Lopes教授
“认真聆听医生的意见,如果你能做到倾听和关注,那么就会开发出临床真正需要的产品。”
——Dave Ferrera教授
Q1
张颖影教授:刘主任您在神经介入领域的经验非常丰富,您认为中间导管哪些性能是您特别关注的?目前的产品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刘建民教授:神经介入技术发展到今天,从通路建立到病变治疗,包括栓塞和血管重建等,所有器械都在不断发展。随着神经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也越来越复杂,对通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中间导管的出现使得器械输送变得更为容易。无论是输送支架、密网进行取栓还是其他方面,都需要通路能走得更远以避免血管过度迂曲带来的推送阻力。但是,伴随着中间导管的出现,建立通路的过程变得更为复杂。早期我们建立通路时只需要一根鞘和一根导引导管就能快速建立好通路,但现在我们需要结合长鞘、中间导管、微导丝等系列组合来建立通路,这减缓了通路建立的速度。然而,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等需要快速建立通路和输送器械的疾病中,我们希望将中间导管、长鞘和导引导管结合起来,以使得通路建立更为快速、简单。因此我认为中间导管和通路建立是未来我们要发展的一个方向,需要加大临床投入。
Q2
张颖影教授:您觉得哪些关键的特性决定了一款中间导管产品的好坏?
刘建民教授:建立中间导管通路时,首先需要确保通路下端有足够强的支撑力。其次,在导管远端从颅底进入颅内后,需要具备良好的顺应性,并保持管腔形态和稳定,以确保后续输送和抽吸的顺利进行。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过程中,使用导丝或微导管进行手术时,若没有路图,则存在风险。因此,在通路建立过程中,如何更安全、更快速、更准确地将导管输送到病灶位置,其涉及到的很多技术细节需要我们去创新、研究和解决。
Q3
张颖影教授:您如何看待HUB系统这款产品?能简要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Dave Ferrera教授:HUB取栓系统是一种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治疗的组合系统。其中包含一根具有灵活的远端尖端超级鞘,能够在颈内动脉提供最好的支撑及阻断血流,比现有的最大口径的长鞘还要大1/3的尺寸,可在保持管腔形态和稳定的情况下到达ICA海绵窦段入口。同时,HUB系统不需要依赖导丝就能输送,并且消除了传统取栓导管的台阶效应。Easy to use, fast to use and safe to use。简便、快速、安全。
Demetrius Lopes教授:我很荣幸参与本次访谈,我的好朋友建民,很高兴见到你。HUB系统是一款创新的取栓解决方案,不仅能用于急性缺血脑卒中治疗,还可以在复杂的AVM或AVF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其大口径导管族能够允许内腔放置多根导管以及提供非常好的通路支撑。Infinity团队为研发超大口径导管做了很多工作,在比现有器械口径大很多的情况下同时能够轻松地输送器械至目标位置。这并非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因为器械越大就越难以到达远端血管。HUB系统的亮点在于其拥有一个超大尺寸管径的抽吸系统的同时,可以提供稳定的,在任何病例中都可以重复实现轻松到位并实施血栓抽吸治疗。它还有潜力非常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我认为很容易被忽视特点。在许多卒中中心进行手术时需要规范化操作,我们希望借助HUB系统能够帮助更多的中心实现取栓的规范化操作。HUB系统可以为医生提供完整优化的器械组合及一站式解决方案,这能够解决目前临床中各种器械不配套,以及无法稳定到达血栓位置的情况,对实现手术操作规范化标准化至关重要!
Q4
张颖影教授:HUB系统能为治疗节省多少时间?结合HUB系统的特性(快速到位、大口径抽吸)这将带来哪些临床获益?
Demetrius Lopes教授: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一次TICI三级再通能力。在使用HUB大口径系统后可以稳定的实现一次性将血栓通过抽吸方式取出。我们的经验,与目前常规通路产品相比,可以节省将近70%的时间,并且极大减少远端栓塞的发生率。首次再通率对于取栓是有极大意义的。首次再通能够远远降低远端二次栓塞的概率,并直接影响到病人的预后效果。HUB系统应用前景令我非常看好。
Q5
张颖影教授:下个问题请教Lopes教授,在中国,我们现在有取栓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长鞘、中间导管还有取栓支架,您为什么更多关注通路产品?
Demetrius Lopes教授:所有的血管介入产品看起来都很简单,直到你发现不能建立通路。必须先解决通路问题。因此,非常重要的是选择手术方式和成功建立通路。通常,我们使用导丝将通路系统送到病灶部位,但由于微导管和中间导管有台阶,经常会导致中间/取栓导管无法到位我将通过视频向您展示如何轻松地通过大口径导管实现器械输送,在具有挑战性的路径中,这是最简易的方式之一。因此,我认为这也是HUB系统非常独特的性能之一。
Q6
张颖影教授:ICAS相关LVO是我们中国医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您认为HUB系统是否也将对ICAS相关LVO的血管内治疗带来益处?
Demetrius Lopes教授:从颅内到颈内动脉,几乎所有类型的LVO都需要支撑性好、大口径的通路系统,它不仅能做抽吸,还能用于输送支架和塑形球囊等。因此,HUB系统适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卒中类型,比如夹层、颅内狭窄或颈内动脉狭窄等。HUB系统不仅仅能用于抽吸,还能用于输送其他需要的器械。
Q7
张颖影教授:您有15年的神介产品研发经验,HUB系统是一款创新产品,在美国,政策环境是如何鼓励像HUB系统这样的产品创新的呢?
Dave Ferrera教授:在美国,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抽吸取栓术在200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这种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比如我之前合伙创立的Mindframe公司为全球第一款有取栓适应症的取栓支架。但取栓的治疗时间仍然是关键,我们需要一种快速、易于重复操作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我们研发的HUB系统是一套相互协作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个创新产品的每个组件都是为了和系统内其他组件一起使用而特殊设计的。各个器械都有非常多的设计细节以及功能作用,能够大大节省手术的时间,并实现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HUB系统的各组件本身就是自成一体、高度兼容,可以为医生节省赢得重要的时间窗。对于取栓而言,即使几分钟也至关重要!这样独特的产品价值非常有助于FDA审批和推广这类产品。在FDA的体系中,针对创新产品有新的分类,新的适应症、创新的技术,或者新的改进治疗方法都有可能进入快速审批通道甚至突破性疗法认证。
Q8
张颖影教授:既然现在您已经有了像HUB系统这样好的产品,您认为现在的HUB系统产品还有改进的空间吗?
Dave Ferrera教授:正如Lopes教授所提到的,拥有更大口径的导管将提高手术成功率。我们的大口径导管使我们能够制造这些更大的导管,这样我们将拥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需要恢复血流的病灶部位来提供选择。
Q9
张颖影教授:请问一下刘主任,您看国外他们在通路导管上面,他们的研究的一个理念和思路,有一些可以对我们中国的产品有一些借鉴?
刘建民教授:刚刚两位的观点我完全同意。分两方面讲,第一,关于急性大血管闭塞再通治疗技术,是抽吸还是支架这个问题,我很早之前就有个比喻,比如地上有一堆脏东西,我们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拿扫把去扫,一种是拿吸尘器吸,特别是在金贵的物品表面,我们甚至要用非常柔软的毛带吸尘器去吸。血管是最柔弱的。因此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而言,抽吸是最合理的方法,它对血管壁的损伤最小,在使用支架取栓过程中血管的移位,抽吸不会发生。因此,当我们有足够柔软、足够支撑、足够大空间的导管去做血栓抽吸时,大部分病人都能实现再通,取出血栓。
第二,血管再通率高达90%甚至95%,但良好预后率仅为50%左右,原因是什么?首先核心原因就是手术进行的太慢,其次是并发症,这两大原因导致了临床结局不好。如果我们的抽吸能够快速地实现再通,并且实现三级再通,大量病人的结果就会有更好的结果。快和三级再通至关重要。关于实现快速再通,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越来越好的材料和器械,但实现三级再通,我们还需要努力。
当前我们一般使用球囊导管阻断血流,在远端放置支架防止碎栓往远端移位和逃逸,然后以抽吸为核心、以支架为辅助,将血栓一次性取出。从当前的经验和文献数据来看,整个抽吸系统中,如果近端血流控制良好,腔内又有足够大的抽吸能力,那么大约80-90%的患者本身使用抽吸就能解决问题。对于一小部分患者而言,可能需要使用支架辅助;而大部分患者抽吸就能实现再通,刚才两位谈到的理念与我们的理念完全一致——对于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再通治疗,应该以抽吸为核心、以支架为辅助,辅助是提高三级再通率。将这样一种理念融入到我们的产品设计中,会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方向。Infinity开发的HUB系统正是在这一理念下,进一步提升抽吸的功能,建立通道的快速以及整个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都会有不一样的改变。
Q10
张颖影教授:您们对于未来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取栓策略和方案的演变趋势有怎样的看法?
Demetrius Lopes教授:如果你做足够多的病例,就会遇到不同尺寸的血管,就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卒中,有近端血管的,有远端血管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灵活的取栓策略。因此,我们要创建一个可以使用不同器械来解决各类卒中疾病的取栓策略。我认为未来的取栓治疗会更快、更安全,同时也能与溶栓相结合。在使用神经保护药物、溶栓药物和机械取栓装置时,必须要保证安全,这样才能在使用不同治疗策略时实现最佳疗效。这是我当前的预测。
Dave Ferrera教授:我们从临床中得到灵感研发产品,我们也期待这样一款产品更快应用于临床。这也将促进未来更多的创新。我们也很高兴未来能够推出具备多种规格的大口径导管。
刘建民教授:同意两位的观点。但我还是要强调,尽管我们今天在谈器械的研发,但更重要的是要缩短患者从发病后进入导管室的时间。在这个基础上,因为亚洲人的颅内狭窄发生率很高,除了不同部位、不同粗细的血管外,我们还要针对血栓性质、是否存在颅内狭窄等,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策略,而这有赖于相应的器械研发。无论是何种器械、何种病变,前提条件都是快速建立一个适用于各种技术的通路,这是最重要的,像刚才两位提到的:安全、简便、有效。但是,仅仅只有现有的器械和通路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研发出能应对各种血栓性质及治疗策略的器械。因此,器械研发之路还很长,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Q11
张颖影教授:对于中国的医生来说,创新才刚刚开始,您在器械创新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您对我们中国的神经介入医生有什么建议吗?
Demetrius Lopes教授:我认为就是要永远保持谦逊,从以往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毫无疑问,今天谈到的HUB系统是一项令人震撼的创新产品,但创新不止于此,这只是第一步。我想我们要感谢Dave教授和Infinity团队研发的这一新技术,它让我们离目标更近一步。实现创新还需要一个过程,但这是我们踏上这段旅程的第一步。
刘建民教授:研发人员要多听听中国医生的问题和需求。中国医疗器械在像与Demetrius 和Dave这样的国外专家和工程师一起交流合作中,过去十年取得了巨大发展,研发产品的性能越来越强、品质越来越好。不过目前,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医生所面临的问题和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应该站在疾病领域前沿去大胆尝试各种新的、真正的创新疗法和创新器械,不怕失败,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产品。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