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5日发布 | 1027阅读
【桡有所为·行之有道】方亦斌教授:R-DAS技术——经桡DA/DAC/DAS + Simmons导管同轴技术

方亦斌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trans-Radial telescoping catheter technique with a Distal Access catheter/Distal Access long sheath and Simmons catheter,即经桡DA/DAC/DAS + Simmons导管同轴技术。


—— OCIN团队:方亦斌教授



01

什么是R-DAS技术?



R-DAS技术,即经桡DA/DAC/DAS+Simmons导管同轴技术。应用于经桡入路,核心器械为远端通路导引导管(如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或者中间导管、长鞘等这类头端相对柔软、高到位的导管+Sim造影导管(最常用的为Sim 2导管),本质是同轴技术,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桡通路的建立。



02

为什么我们需要R-DAS技术?


1

入路:为什么选择经桡?


经股入路并发症率高,总发生率约2%-8%(神经介入前瞻性研究数据),且一些严重的股动脉入路并发症甚至可致死致残,如后腹膜血肿、假性动脉瘤、股动静脉瘘、股动脉闭塞等。

相较股动脉入路,经桡入路更安全,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筋膜间隙综合征为0.1%左右,RA闭塞<1%;RA痉挛5%-10%,全因致死、致残率较经股入路降低60%(冠脉),同时,对病人来说,术后舒适度更高,术后无需强制平卧(避免腰背疼痛、诱发心衰、下肢静脉血栓等),可即刻站立活动(更方便,自行如厕等)。

2

技术:为什么选择同轴?


早期由于造影导管和通路导管长度相似,无法使用同轴技术,不得不使用交换技术。但是经桡的交换相较于经股交换是更加困难的。


导丝放高有利于交换,但也可能导致海绵窦瘘的发生;此外在导丝放高的情况下,如果导管相对较硬,比如使用软头长鞘,使用交换技术相对困难,这种情况下使用同轴的R-DAS技术能够更加容易到位。

Neuron MAX 交换技术失败

R-DAS技术到位

3

R-DAS技术和其他同轴技术有何不同?


早期同轴技术的应用:在使用粗导管过弓时使用同轴技术来克服窗台效应,减少局部块脱落,增加导管通过的成功率。


过往的同轴技术是柔软内芯+相对支撑良好的外管,而R-DAS技术恰恰相反,是硬内芯(支撑)+软外管(建立通路)的组合。

4

器械:为什么是

DA/DAC/DAS+Simmons的组合?


经桡和经股最大的区别:经桡入路,神经介入治疗存在右锁骨下动脉到颈内动脉的反向弯,普通经股入路的导管难以通过,存在打折风险,需要用Sim头端的造影导管进行超选。


目前市面上有一款Sim头端的导引导管,可同时完成入路建立和弓上超选。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会存在一些问题:头端长度固定,如果想超选至更远处,治疗颅内病变就会遇到问题。

常规Sim造影导管到位时,由于反向弯的作用,导管会往前滑,我们也会让它顺应血管到达更远的位置,此时导管膝部和颈动脉弯曲角度是合适的。如果用这样Sim头端的导引导管去建立通路就会存在风险,它不能够在任意位点达到稳定的位置,有可能头端还会顶到血管壁,造成夹层。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工是越来越细的,其核心理念是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对于经桡也一样。它需要克服两个问题:

  • 第一是弓上成形导管能够反向向上;

  • 第二是导管能够达到足够高的位置,建立稳定入路。

这是两个不同的任务。我们可以把这两个任务分解开,将弓上成形交给Sim,将稳定入路的建立交给中间导管/远端通路导管,通过这样的分解,就能更加高效便捷地建立通路,这也是R-DAS技术非常核心的理念。


不同Sim导管尺寸对弓上超选也是有影响的,通常在右侧颈总动脉成型、升主动脉成型时更常用Sim I,Sim I头端较短,非常容易通过主动脉弓进入降主动脉。

主动脉瓣成型一般使用较少,但是如果弓型比较特殊,我们使用Sim I导管完成主动脉瓣成型还是非常有效的,对于降主动脉成型以及左侧经桡成形,我们一般会选择Sim II。

弓上成型完成,超选颈动脉时优选260cm的加硬导丝,我一般在左斜位超选左侧ICA、右斜位超选右侧ICA,通常导丝远端上至岩骨段,当导丝上高,看到弓上Sim头端宽度明显打开时,说明导丝支撑已足够,特别容易上高,到达头端后要注意必须进行“冒烟”- 因为Sim导管头端在过反向弯时非常容易损伤到血管内壁,需要冒烟确认。


远端通路导管现在种类繁多,包括远端通路导引导管、中间导管及软头长鞘,我们都理解成是distal access的导管,把它们定成一大类。


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导管来建立通路?

因为它的头端更柔软,能够更好的到达远端,而且在过弓的时候,对内部的支撑性导管和导丝形成的后作用力会更轻,更容易能够到达。



03

R-DAS技术器械选择



器械选择:6F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中间导管/长鞘+125cm 5F Sim II导管,这是我们最常用的组合。

选用长鞘的情况下,因为导管较短,有的时候用100cm Sim II配合80cm的长鞘也是可以完成入路建立的,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需要125cm Sim II。在没有现成Sim II中心可用125cm 多功能管手工塑形。

因为105cm DA导管以及115cm 中间导管在配合125cm Sim II使用的时候,其头端长度很有限,所以推荐不接Y阀。长鞘配的止血阀非常短,1cm的长度,推荐使用,可以减少双套管操作过程中血液的反流,减少血栓的风险。



04

R-DAS技术应用病例分享


这是一根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在Sim II和导丝到位后,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能够非常容易地顺着架设的道路直接放到位,然后进行后续使用Pipelin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来治疗复发动脉瘤的操作。我们可以看到在Pipeline的到位以及释放的过程中,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都非常稳定,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释放PED过程中,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头端非常稳定。


术前

术后


这是一根115cm 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通过R-DAS技术非常容易地放置到海绵窦段,手术过程中实际到达了海绵窦段后膝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释放血流导向装置就非常容易。

6F 115cm 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 。


FD


在使用远端通路长鞘的情况下,也可用R-DAS技术实现轻松到位。



05

R-DAS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现有中间导管/DA导管相对来说都是经股的设计,尤其是中间导管,一般都是要配合长鞘的外支撑来完成。但是经桡的情况下,它的弓部抗折性其实是不够的。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额外的内部支撑。

导管是否打折,和转弯半径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导管性能,一方面取决于血管条件。在没有足够支撑情况下,导管非常容易形成锐角,这个时候就容易打折。目前可以通过加硬导丝增加内支撑,让血管在弯的位置更多地靠在大弯一侧,来增加它的半径,进一步减少打折情况的出现。

如下图病例所示,我们首先用R-DAS技术通过Sim II导管进行降主动脉成形,超选左侧颈总动脉,导丝到位,然后将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放置到位,其到位后,后面的操作就至关重要,此时使用内部交换技术,将0.035"导丝保留在体内,将造影导管撤出。此时里边仍然有根0.035"导丝,然后再置入一根0.018"的加硬导丝,放置到位。0.018"导丝头端到达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的头端,这个时候再撤出0.035"导丝,在整个过程中,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内部一直有一根导丝在支撑,就可以完全避免导管打折。



本期作者

方亦斌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脑血管病科主任,卒中中心执行主任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多伦多大学FIELDS研究所访问科学家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出血性外科专委会委员

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

主攻脑血管病临床诊治及研究,擅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梗死、颅内外动脉狭窄及颅内静脉性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作线上专业交流

本内容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讲课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非通桥医疗推广产品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