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时,会遇到置入流程复杂,装置输送及打开困难等问题。
全新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采用独特的混合编织技术,兼容21微导管输送。
为简化血流导向置入流程,打破血流导向应用局限提供新思路。


顾宇翔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神经外科副主任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华山医院福建医院执行院长
目前主要从事应用血管内介入、显微外科及复合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的临床诊治工作,同时开展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应用研究。目前担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学会脑血管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卒中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及“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等。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奖项
倪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博士
美国密歇根大学神经外科博士后
从事脑脊髓血管病的造影、介入和显微外科治疗工作,包括脑出血性病变(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等)和缺血性疾病(脑血管狭窄、闭塞等)的血管内介入和显微外科。长期开展脑血管病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要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患者:女性,56岁。
主诉:检查发现右侧颈内动脉瘤2月。
现病史:患者2月前因头晕不适于当地医院行头颅MRA检查示右侧颈内动脉C6段可疑动脉瘤,于2023年3月17日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示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患者未行手术治疗,现患者一般情况稳定,为进一步治疗入院。患病以来,患者精神状态好,胃纳可,睡眠好,大小便正常,无体重明显下降。
既往史:无
查体情况:神志清,精神较好,言语清晰,回答问题切题,四肢活动正常,肌力、肌张力正常。
初步诊断:
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术前DSA造影:
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动脉瘤约为4.92*7.26mm(H*W),瘤颈宽约为3.18mm。

本次应治疗的动脉瘤为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动脉瘤为囊状动脉瘤,结合动脉瘤形态评估其破裂风险不高,可选择单纯应用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进行治疗,不仅可降低手术难度,还可降低动脉瘤继续生长破裂和复发的风险。

6F 90cm导引导管
5F 115cm中间导管
微导丝
Headway™ 27微导管(156cm)
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4.5*18mm

取平卧位,全身麻醉后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建立治疗通路。
术中右侧颈内动脉造影明确动脉瘤位置及载瘤动脉形态。
测量选型。
载瘤动脉近端锚定点直径:4.28mm
载瘤动脉远端锚定点直径:3.84mm
长度:21mm
考虑远端锚定点在后交通动脉分叉部近端,选择4.5*18mm 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插入选型表。
选取工作位:正位时需确保能清晰显示后交通动脉。
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输送到位:
充分水化后在路图下顺利输送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至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叉部近端,通过支架头端显影点确认支架位置,进行原位释放。
支架释放完成,回收输送导丝:
造影确认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打开良好,完全释放支架后,直接回收输送导丝,无需上行微导管。回撤微导管释放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即刻打开,过弯处打开良好。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瘤内血流明显改善,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整体打开贴壁良好。

术后影像显示瘤内血流明显改善,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整体打开贴壁良好。

FRED支架采用双层设计,该设计不仅解决了传统支架推送阻力大、打开困难的问题,还使得术中输送、打开更加顺滑和方便。
FRED镍钛合金的记忆金属特性,更容易适配血管尺寸,让手术选型变得简单;需要注意的是,FRED支架标称直径(完全未压缩状态的直径)在选型测量上需与其他支架做好区分。
术前测量,需要充分规划好血管尺寸及锚定区域,原位释放技术,而FRED支架自带的良好贴壁性能,可以大大缩短手术时间。
FRED支架是目前唯一临床应用的可以兼容21导管系统的密网支架,期待其未来有更多的体验和经验分享。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