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缺血性卒中从2015年指南修改以后到现在,在国内已经实现了数量的跨越。我们在看到数量增长的同时,更要关心患者的预后。
一个城市必须要有自己的卒中急救体系,虽然院内卒中绿道非常重要,但院前包括救护车、患者教育以及城市转运体系其实更为重要,因为并非所有的医院都能够进行取栓手术。
无论是参与临床研究还是GCP研究(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对于每一个医生来说都是很好的磨砺。

脑医汇-神介资讯
华东六省一市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已举办15届了,请谈一谈您认为大会对华东地区神经介入事业的发展有哪些意义?
彭亚 教授
脑医汇-神介资讯
您对华东六省一市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事业的整体发展有何期许?
彭亚 教授
现在越来越多的技术推广以及理念的更新都需要循证医学证据。未来,希望能在刘建民教授的带领下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这样也能让更多单位参与到其中,因为临床研究不仅能提升治疗水平,同时也能促进团队治疗理念的更新。其次,我们要强调神经介入的准入门槛,从欧洲ESMINT和美国SINS会议中的培训来看,他们对于神经介入医生的要求还是相对较高的。由于我们中国医生的培训体系和欧美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了我国神经介入医生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为宽松,但我觉得宽松并不代表我们是放任他们去做一些给病人带来伤害的可能,而是通过规范化的培训及远程化技术指导,来提高他们的同质化和规范化水平。
脑医汇-神介资讯
您和您的团队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方面成绩斐然,能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的成功经验吗?
彭亚 教授
急性缺血性卒中从2015年指南修改以后到现在,在国内已经实现了数量的跨越。我记得2010年是262例,去年大概已经超过了7万例,广东是第一个取栓超过万例的省份。我们在看到数量增长的同时,更要关心患者的预后。现在很多医院的良好预后率还不甚理想,和整个国际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要对卒中中心进行质控。我们中心多年来会在每个月第一周周四上午会召开“绿道质控会”。绿道质控会最重要的就是两点:静脉溶栓和动脉血管内治疗,对这两方面进行质控。对于一些手术不太理想的患者,我们会进行复盘。在我们中心急诊区做血管内治疗的有四个主诊医生,他们之间会进行相互配合,如果半个小时无法实现开通,就要进行呼救。为什么?因为台上的医生可能不一定能很清晰地更换思路,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质控对于中心的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要注重体系建设。一个城市必须要有自己的卒中急救体系,虽然院内卒中绿道非常重要,但院前包括救护车、患者教育以及城市转运体系其实更为重要,因为并非所有的医院都能够进行取栓手术。有的病人即便到了医院,但这个医院并没有救治条件,我们就要通过对这些二级医院的医生进行培训以及对患者进行教育,来达到缩短发病到就诊时间,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卫健委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去建立这样一个体系。
第三,无论是参与临床研究还是GCP研究(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对于每一个医生来说都是很好的磨砺,因为其有严格的入排标准,无论是使用的器械、方法、或是随访,都是很严格的。这样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对于个人良好的科研思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只有这些研究才能真正地说明一个医院水平的高低。
这三点也是我们中心多年来一直在坚持的,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为病患服务。
脑医汇-神介资讯
本届华东六省一市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上,成立了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能请您献上您对专委会的祝福或寄语吗?
彭亚 教授
预祝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能够大力推动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神经介入事业的发展。


彭亚 教授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神经外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兼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兼神经介入学组组长;
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和《心脑血管防治》编委。
大会录播路径
脑医汇旗下神介资讯直播技术支持
电脑端:登录网址
https://www.brainmed.com/meeting/detail?id=2836即可进入录播界面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