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6日发布 | 480阅读
神经介入

781例连续队列取栓术后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分析

孙博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易婷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

洪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本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孙博文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781例连续队列取栓术后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浸信会神经研究所Lyerly神经外科中心的Benalia VH等开展了本研究,使用前瞻性收集的连续接受机械取栓且在24小时内发现SAH的患者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估围手术期的影响因素和结果的波动。相关内容已于2023221日发表于《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摘自文章章节






【REF:Benalia VH, et al. Interv Neuroradiol. 2023 Mar 14;15910199231163046. doi: 10.1177/15910199231163046.】



研究背景


脑卒中介入治疗后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并不少见。这些高密度病灶在手术后24小时内进行的普通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中尤其明显,但鉴别这种病灶到底是造影剂滞留还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可能具有挑战性。自从血管内机械取栓被确定为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以来,多项研究都集中在了解可能在更细的水平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单纯SAH的临床意义仍然存在争议,一些作者认为它可能导致更糟糕的预后。对比染色和出血之间的早期鉴别可能有助于预测潜在的不良事件,并提醒密切监测的必要性。CT平扫通常用于检测介入治疗后的出血,但有难准确地将其与造影剂滞留区分开。双能CTDECT)扫描是鉴别造影剂滞留和出血的可靠方法。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浸信会神经研究所Lyerly神经外科中心的Benalia VH等开展了本研究,使用前瞻性收集的连续接受机械取栓且在24小时内发现SAH的患者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估围手术期的影响因素和结果的波动。相关内容已于2023221日发表于《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研究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的临床数据进行了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包括所有连续接受血管内取栓治疗的患者。本研究旨在评估治疗后24小时内SAH相关的围术期因素,以及对患者预后的潜在影响。



本研究采用DECT扫描,目的是根据不同的电压采集(高峰值和低峰值),区分在120 kVp下具有相同Hounsfield密度的物质。传统多探测器CT使用一个X射线管提供的信息,而DECT使用两种不同的kVp提供的信息,80~100 kVp用于低能量,140~150 kVp用于高能量。在常规CT上,出血和碘造影剂因其相似的Hounsfield单位而难以鉴别。DECT的衰减差异产生了三组图像,一组是80kV,一组是140kV,一组是虚拟的非对比图像,这使得它能够表征碘和血液。



研究结果

在781例患者中,44例(5.63%)在术后24小时内表现为单纯SAH,且44例均在术后24小时内的DECT检测下表现为SAH。串联闭塞(15.9% vs 5.2%,P=0.003)、使用再灌注泵系统进行抽吸的(81.4% vs 66.8%,P=0.047)、术中并发症(9.1% vs 0.9%,P<0.001)、更长的穿刺至再通时间(中位数,45分钟vs 29分钟,P=0.042)和更高的操作次数获得TICI 2b 再通(1 vs 3, P=0.002)(表1~2)。但是,两组之间的长期预后结果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表3)。



表1. 人口统计特征



表2. 治疗信息



表3. 预后情况



研究结论

机械取栓后24小时内头部CT蛛网膜下腔高密度是比较常见的表现。本研究显示DECT可以更好区分血液和纯造影剂滞留。虽然本研究发现术后SAH与临床结果差没有关系,但对术后出现SAH的患者应谨慎管理,以防止任何恶化。


关注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影像学预测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相关死亡的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微小动脉瘤(<3mm)破裂的临床特征


微信截图_20230517142939.png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