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5日发布 | 268阅读

【中国声音】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新的致病基因THAP11

江泓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熊晖

达人收藏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原创首发于【神内资讯】微信公众号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江泓教授团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熊晖教授团队合作,在《Movement Disorders》以论著形式,发表了题为“CAG Repeat Expansion in THAP11 Is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Spinocerebellar Ataxia”的研究论文,研究鉴定了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新的致病基因THAP11,这也是国际上20余年来发现的又一个多聚谷氨酰胺病(polyQ病)致病基因。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江泓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熊晖教授美国纽约州发育缺陷基础研究所钟南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谈丹丹博士魏翠洁副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陈召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


[Tan D, Wei C, Chen Z, Huang Y, Deng J, Li J, Liu Y, Bao X, Xu J, Hu Z, Wang S, Fan Y, Jiang Y, Wu Y, Wu Y, Wang S, Liu P, Zhang Y, Yang Z, Jiang Y, Zhang H, Hong D, Zhong N, Jiang H, Xiong H. CAG Repeat Expansion in THAP11 Is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Spinocerebellar Ataxia. Mov Disord. 2023 May 6. doi: 10.1002/mds.2941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148549.]







1

研究背景&研究结果

SCA是一大类具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神经系统遗传病,尽管目前已有超过50种亚型被报道,但仍存在较多诊断未明的患者,提示仍存在新的致病基因有待被发现。


江泓教授团队与熊晖教授团队合作,在一个5代的16名SCA患者中首先排除了常见的已知突变形式,通过连锁分析在16q22.1/8.4 Mb区域获得最大LOD值3.994,结合三代长读长测序确定了候选致病基因THAP11,并在另一个家系中获得验证。遗传学分析发现,各家系患者THAP11基因CAG重复序列拷贝数45-100次,而正常人群重复序列拷贝数小于38次。随后,该研究通过构建THAP11基因不同CAG重复次数的HEK293细胞和N2A细胞模型,发现THAP11-(CAG)₅₄,THAP11-(CAG)₁₀₀的细胞模型可出现胞内聚集物,与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结果一致,表明THAP11基因CAG重复扩增可产生胞质和胞核的聚集物,丰富了polyQ病的疾病谱。


图:江泓教授团队与熊晖教授团队在《Movement Disorders》发文鉴定SCA新致病基因


2

研究结论

迄今已有10种polyQ病被发现,本研究发现了第11种polyQ病——SCA51,并克隆了其新致病基因THAP11。这是基于长读长测序技术发现的首个polyQ病,填补了近20年来无新polyQ病被发现的空白,为解析SCA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新依据。


江泓 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现任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神经退行性疾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兼任Ataxia Global Initiative指导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兼神经遗传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兼神经遗传专委会副主委、中国罕见病联盟神经系统罕见病第一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讲座教授等。获评“第七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并荣记二等功、首届“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青年医师奖”、 “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活动“青年创新奖”和“金牌团队奖”、最受群众喜爱的“三湘好医生”银奖、湖南省第二届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

熊晖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儿科副主任。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2002-2004年国家公派留学日本大阪大学做博士后,2017年作为高级研究学者公派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短期参观访问。主要从事小儿神经、遗传、罕见病专业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为亚洲大洋洲肌病中心理事,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副组长兼医院管理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常委兼儿童神经肌肉病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遗传学分会委员等,任《儿科药学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委或通讯编委。获第二届中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及第六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

钟南 教授

美国纽约州发育缺陷基础研究所

美籍华人,硕士毕业于同济医科大,美国纽约大学博士后,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早产联盟主席。

钟南于2005年至2012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遗传中心创建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等职务,科研重点是应用系统生物学的理念整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发展及其可能的遗传治疗等,已发表了150余篇学术论文,作为项目或课题负责人,先后获得来自美国 NIH,MOD,以及中国海外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等973重大专项。

扫描二维码或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神内资讯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