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2日发布 | 959阅读
肿瘤
小儿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复发的风险因素

韩硕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邱天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神经外科的Ryota Tamura等分析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类和生物学行为相关的分子、临床和组织学预后因素,结果发表在2023年3月的《Brain Tumor Pathology》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Tamura R, et al. Brain Tumor Pathol. 2023 Apr;40(2):109-123. doi: 10.1007/s10014-023-00453-w. Epub 2023 Mar 9.


研究背景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s,PA)是WHO I级脑肿瘤,年轻人多见;好发于小脑,其次是大脑、下丘脑、脊髓和脑干。PA分为3型;普通型、临床侵袭型和组织间变型;间变型预后最差。预测PA预后因素,包括年龄、切除程度、放疗、p53阳性、有丝分裂性高和PI3K/AKT通路激活。然而,PA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神经外科的Ryota Tamura等分析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类和生物学行为相关的分子、临床和组织学预后因素,结果发表在2023年3月的《Brain Tumor Pathology》在线。

研究方法



2014年至2017年期间在庆应义塾大学医院神经外科和骨科治疗的PA患者,肿瘤按其原发部位分为小脑、下丘脑和导水管、幕上、脑干和脊髓(图1)。研究者查阅病历确定肿瘤切除范围。肿瘤苏木精-伊红染色的病理学检查结果:细胞异型性(1:轻度;2:中度和3:显著),核异型性(1:轻度;2:中度和3:显著)、有丝分裂(0:不存在和1:存在)、内皮细胞增殖(0:无和1:有)和坏死(0:无和1:有)(图2)。未分化PA定义为具有高有丝分裂活性、深染增大的细胞核和多核巨细胞。临床侵袭型PA定义为充分治疗后仍有进展或术后一年内需要再次手术,但缺乏间变型组织学特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VEGF受体1、VEGF受体2、巢蛋白、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CD3、CD8、p53、ATRX、H3K27M和BRAF V600E的表达水平。从石蜡包埋组织的4μm切片中,提取代表性区域的DNA并进行比较基因组杂交。使用Applied Biosystems 3730xlDNA分析仪进行测序。使用FISH探针检测来自人类基因组克隆文库的KIAA1549-BRAF融合、19p13和19q13。通过RT-PCR分析CDKN2A/B纯合子缺失以及是否存在9p缺失。


图1. 38例PA的一般特征。A. 14例位于小脑、7例位于脊髓、8例位于下丘脑、6例幕上、3例脑干和1例导水管。B. 所有患者PFS和OS的Kaplan-Meier曲线。C. 根据位置分类PFS的Kaplan-Meier曲线。


图2. PA组织病理学分析。A. 评分系统:细胞异型性;核异型性;有丝分裂;内皮细胞增殖和坏死。B. 低分病例显示低细胞异型性的双极性细胞组成。高分病例显示高有丝分裂活性、细胞核增大和内皮细胞增殖。C. 各位置和亚群组织病理学评分的平均值和标准误条形图。D. 各位置和各亚群Ki-67阳性细胞比例的平均值和标准误条形图。


研究结果



该研究纳入38例PA患者,其中14例为15岁以下的儿童PA;位于小脑14例、脊髓7例、下丘脑7例、幕上6例、脑干3例和导水管1例。1型神经纤维瘤病分别存在于1例下视丘、1例导水管和1例脊髓的PA中。中位随访时间为7年,15例出现进展;其中11例在手术切除后进展,4例在手术切除伴放化疗后进展。3例诊断为临床侵袭型,分别位于桥脑背侧、脊髓和导水管。3例患者死亡,中位PFS为72个月。成人PA和儿童PA的PFS没有显著差异(P=0.77),而脑干和脊髓PA比其它部位PA的PFS明显短(脑干:P=0.00076,脊髓:P=0.021)。小脑、幕上、脑干、脊髓、下丘脑和导水管PA的切除程度有显著差异(P=0.072)。回顾所有肿瘤的病理切片确认PA的诊断,组织学高分和低分的典型病例见图2B。大多数小脑和下丘脑PA表现为轻度核异型性,未观察到有丝分裂、内皮细胞增殖或坏死,而幕上、脑干和脊髓PA可见中度至显著核异型性、有丝分裂和内皮细胞增殖。仅1例幕上PA发现坏死。幕上、脑干或脊髓PA的组织学评分显著高于小脑PA(脑干,P<0.01;幕上,P<0.01;脊髓,P<0.05)。3例诊断为间变型PA,其中延髓PA为7分,中脑为9分和枕叶为9分。无论是组织学高分(≥5)还是间变型PA与PFS短无关(P=0.41和P=0.68)。脑干PA的Ki-67指数显著高于其它部位(P<0.01),然而Ki-67指数≥3%和指数<3%病例的PFS没有显著差异(P=0.37)。IDH1/2、FGFR1、PIK3CA、ATRX、KIAA1549-BRAF融合和BRAF-V600E突变在所有病例中均为阴性。38例中,20例(53%)显示KIAA1549-BRAF融合,包括11例小脑PA、6例幕上和4例脑干或脊髓PA。小脑P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幕上(P=0.033)。3例间变型以及2例和3例临床侵袭型中,1例KIAA1549-BRAF融合呈阳性。在1例小脑和1例幕上PA中分别观察到BRAF-V600E突变。BRAF基因融合或突变与PFS延长无关(融合,P=0.23;突变,P=0.40;融合或突变,P=0.29)。5例表现为p53阳性染色,所有3例间变型均显示p53阳性。p53阳性染色的病例PFS明显短于p53阴性病例(P=0.048)。分别在1例脑干和1例脊髓PA中测序检测到组蛋白H3.3突变,其中脑干PA显示间变型(中度细胞异型性,并且显示有丝分裂和内皮增殖)。脊髓PA显示为普通型(轻度细胞异型性和KIAA1549-BRAF融合)。16例PA患者VEGF染色阳性,其中2例脑干PA(分别为临床侵袭型和间变型)为强阳性,27例显示VEGF受体1染色阳性,33例显示VEGF受体2染色阳性。所有临床侵袭型和间变型者均显示VEGF受体1/2染色阳性;仅在临床侵袭型和间变型PA中观察到VEGF受体1/2染色阳性。VEGF阳性患者PFS显著短于阴性患者(P=0.045)。VEGF受体1/2表达与PFS无关(P=0.35和P=0.41)。3例脑干PA的VEGF和VEGF受体1/2均呈阳性。多数巢蛋白阳性细胞比率低于10%,而脑干PA巢蛋白阳性细胞比率显著高于其它PA(P<0.01)。临床侵袭型和延髓背侧间变型PA的Nestin阳性细胞比例≥15%。高Nestin阳性细胞比例(≥10%)患者的PFS明显短于低Nestin阳性细胞比率患者(P=0.0035)。与高级别胶质瘤相比,大多数PA中CD3+/CD8+T细胞密度较低,肿瘤位置与CD3+/CD8+T细胞数量无关,CD3+/CD8+T细胞数量与PFS无关。脑干和幕上PA中PD-1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其它PA(P<0.05),但PD-1表达与PFS无关。幕上和脑干PA的PD-L1阳性率高于小脑PA。3个间变型PA均为PD-L1阳性。PD-L1评分高(≥2)的患者PFS明显短于评分为0和1的患者(P=0.029)。1例脑干间变型PA、1例导水管临床侵袭型PA和3例脊髓PA检测到染色体7q增加;6例脊髓PA检测到19号染色体增加。染色体7q增加和19号染色体增加的PA的PFS显著短于其它PA(P=0.0027和P=0.026)。1例间变型PA中检测到CDKN2A基因9p21染色体缺失。为确定PA的不良预后因素,通过Kaplan-Meier和对数秩和检验进行单变量分析,发现脑干或脊髓、切除范围、术后治疗、巢蛋白阳性细胞比例以及7q/19的增益与PFS较短显著相关。为排除混杂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Nestin阳性细胞比例、染色体畸变和切除程度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研究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某些分子因素与PA侵袭性有关,包括TP53突变、VEGF通路上调、PD-1/PD-L1免疫检查点上调、巢蛋白表达以及7q/19号染色体增加。另一方面,切除程度、术后治疗、位于脑干/脊髓与早期复发有关。具有这些特征的PA可能死于早期肿瘤复发,对其应高度关注。


image.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