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2日发布 | 111阅读

【中国声音】SV2A-PET可作为活体评估SCA3MJD临床分期和疾病进展的影像学工具

江泓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胡硕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达人收藏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同步发表于【神内资讯】微信公众号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江泓教授团队核医学科(PET中心)胡硕教授团队合作,在《Movement Disorders》以论著形式,发表了题为“Synaptic Loss in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3 Revealed by SV2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SV2A-PET可作为活体评估SCA3/MJD临床分期和疾病进展的影像学工具。江泓教授胡硕教授周明主管技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陈召副教授廖广技术员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为第一单位兼第一通讯单位。


[Chen Z, Liao G, Wan N, He Z, Chen D, Tang Z, Long Z, Zou G, Peng L, Wan L, Wang C, Peng H, Shi Y, Tang Y, Li J, Li Y, Long T, Hou X, He L, Qiu R, Chen D, Wang J, Guo J, Shen L, Huang Y, Ashizawa T, Klockgether T, Tang B, Zhou M, Hu S, Jiang H. Synaptic Loss in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3 Revealed by SV2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Mov Disord. 2023 Apr 6. doi: 10.1002/mds.2939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023261.]







1

研究背景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一大类具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已超过50种亚型被报道。其中,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马查多约瑟夫病(SCA3/MJD)是最常见的亚型,寻找敏感和客观的反映疾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对于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和未来临床试验的开展至关重要。


2

研究方法&研究结果

前期研究发现,SV2A可作为反映神经突触密度的可靠指标,江泓教授团队和胡硕教授团队合作,建立了SCA3/MJD的SV2A-PET临床队列,对临床前期、临床期患者和正常对照进行了18F-SynVesT-1 PET标准扫描。研究发现,SCA3/MJD患者临床期和临床前期小脑和脑干的SUVR值较正常对照降低,突触密度减少,以小脑蚓部降低最明显。同时,患者SARA和ICARS评分与SUVR值呈负相关,且以小脑蚓部相关性最高,表明小脑蚓部可能是最先受累的部位并随疾病进展而加重,提示SV2A-PET可以作为反映SCA3/MJD疾病进展的活体生物标志物。此外,小脑蚓部、脑桥和延髓的SUVR值可有效鉴别SCA3/MJD临床前期和临床期患者,而与血清NfL联合时可达到更好的区分效能。


图:江泓教授团队与胡硕教授团队在《Movement Disorders》发文发现SCA3/MJD新的影像标志物


3

研究结论

该研究首次用SV2A-PET影像工具在活体中评估了SCA3/MJD患者神经元突触密度的丢失,为理解该类疾病小脑和脑干选择性神经元死亡提供了新思路。


江泓 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现任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神经退行性疾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兼任Ataxia Global Initiative指导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兼神经遗传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兼神经遗传专委会副主委、中国罕见病联盟神经系统罕见病第一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讲座教授等。获评“第七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并荣记二等功、首届“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青年医师奖”、 “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活动“青年创新奖”和“金牌团队奖”、最受群众喜爱的“三湘好医生”银奖、湖南省第二届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

胡硕 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核学会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科普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

2004年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学位,2008年初至2009年底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从事博士后工作,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做访问学者。

从事核医学临床工作20年,在放射性核素显像(PET 、SPECT)、核素治疗(包括以131碘治疗为主综合治疗甲亢等甲状腺疾病及恶性肿瘤骨转移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以PET/CT为依托主攻分子影像学。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访问进修期间,主修新型核医学药物在PET临床工作中的转化应用。2012年受邀参加美国核医学年会,并就PET显像监测肿瘤疗效做专题发言。

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及中国博士后基金各1项,省级科研课题5项,在SCI、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等杂志发表论文30篇,其中国际权威期刊和国际重要期刊4篇,论文多次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编著作9部。

扫描二维码或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神内资讯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