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9日发布 | 1378阅读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辅助下行JAMA技术治疗左侧大脑后皮质段动脉瘤一例

盛柳青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中山脑血管病医院

李俊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术者寄语

JAMA技术背景介绍:Marathon漂浮微导管是为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专门设计的一种微导管,用于Onyx胶的注射治疗。其近段支撑性好,头段柔软,配合微导丝能够轻松到达迂曲纤细的远端末梢血管。近来也被用于远端动脉瘤的填塞,Jasper®SS弹簧圈是可以通过Marathon微导管的弹簧圈之一。故取Jasper®SS弹簧圈&Marathon漂浮微导管缩写,简称JAMA技术


大脑后动脉瘤(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PCA)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7%~2.3%。无论在临床特点和治疗上均不同于Willis环附近动脉瘤,由于大脑后动脉邻近脑干和颅神经,同时具有较多穿支动脉,致使开颅手术治疗的风险非常大。随着神经介入的发展,通过血管内方式治疗的病例越来越多。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瘤的方式为选择性栓塞动脉瘤和闭塞载瘤动脉。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选择不同的治疗策略:①对于囊状动脉瘤,瘤颈窄且位于 P1、P2段时,则行单纯弹簧圈囊内栓塞;如果瘤颈宽,可行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尽量保留载瘤动脉;对于 P3、P4段动脉瘤,若无法保留载瘤动脉,可行载瘤动脉闭塞。②对于梭形动脉瘤,先行动脉瘤囊内栓塞,边栓塞边退出微导管,后行载瘤动脉闭塞;对于闭塞载瘤动脉风险较大者,可行支架辅助栓塞或单纯支架置入术。③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有占位效应时,瘤腔致密填塞可能加重占位效应,依据多体位造影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可单纯选择闭塞载瘤动脉;无占位效应时,尽量致密填塞动脉瘤。


本期「嘉介谈」邀请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中山脑血管病医院李俊、盛柳青,展示Tethys®中间导引导管辅助下行JAMA技术治疗左侧大脑后皮质段动脉瘤一例,精彩不容错过。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病例简介

01 患者基本信息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59岁。主诉:突发头痛、头晕2天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


02 检查评估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嗜睡,双眼向右同向性偏盲。


03 术前影像资料

外院3.16头颅DSA。

我院3.16头颅CT。



诊疗经过

01 初步诊断

  • 左侧大脑后皮质段动脉瘤 

  • 高血压3级 

  • 2型糖尿病


02 术前讨论:


指征

患者左侧枕叶脑出血,结合血管成像,考虑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动脉瘤有再次破裂出血可能。



手术方案

1. 动脉瘤栓塞+红外激光导航下钻孔引流(全麻下Dyna CT,保证头位不动)

6F 长鞘+加奇生物6F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8F guiding+6F 中间导管)+Marathon(漂浮到管)超选至接近大脑后皮质段+加奇生物Jasper®/Jasper®SS弹簧圈/Onyx胶(闭塞载瘤动脉)。

2. 复合手术(股动脉长鞘+枕下旁正中直切口)

动脉瘤直径较小,血肿清除的同时寻找动脉瘤可能难度系数较大,红外激光导航亦需先寻找动脉瘤,血肿清除后导航会造成较大漂移误差(后期平诊手术可考虑3D打印小导板术中定位,无菌包膜包裹即刻),铺单时避免金属钳的使用。


03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 6F 长鞘

  • 6F 11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

  • 微导丝

  • Marathon微导管

  • Jasper®颅内可电解脱弹簧圈

  • Jasper®SS颅内可电解脱弹簧圈


04 手术过程

手术开始前头颅CT与术中DSA融合,确定出血责任病灶,为术中红外线导航做准备。


全身肝素化,接高压冲水装置,置入6F长鞘于左侧椎动脉第二椎体水平,置入加奇Tethys®中间导引导管于基底动脉。路途导引下植入马拉松导管至动脉瘤腔。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经Marathon微导管依次输送Jasper® 1.5*3、Jasper® 1.5*2、Jasper®SS 1.5*3进行闭塞载瘤动脉。


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闭塞,侧枝代偿良好。


病例总结

  //  

本病例手术成功的关键:Marathon能够顺利到达动脉瘤载瘤动脉,填塞过程使用的10系列Jasper®弹簧圈Jasper®SS弹簧圈,匹配马拉松微导管顺利栓塞,Jasper®颅内可电解脱弹簧圈解脱稳定,无论是成篮、填充还是收尾,可以充分满足致密栓塞的要求。

左侧椎动脉迂曲,术中使用头端更软的加奇Tethys® 6F 115cm 中间导引导管,通路建立过程中出现血管痉挛导致缺血事件概率降低,在Marathon微导管及微导丝配合下顺利将6F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送至置于基底动脉。

由于此病例较远且迂曲,经Marathon微导管使用Jasper®弹簧圈闭塞末梢动脉瘤的载瘤动脉时需去掉Y型阀或使用短Y型阀,这样弹簧圈推送杆才足够长将圈全部推送出去

该患者为左侧大脑后皮层段动脉瘤,动脉瘤远端未见血管显影,因此术中选择栓塞动脉瘤的同时闭塞载瘤动脉,达到了致密填塞的效果,术后未出现并发症


术者简介

李俊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中山脑血管病医院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三级),教授

  • 武汉大学、江汉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德国 Kiel大学神经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 现任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中山脑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湖北省三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湖北省脑卒中诊疗中心、国家示范高级卒中中心神经外科主任。原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副主任

  • 学术任职: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九届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介入专业学组成员、湖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委

  • 诊疗专长:曾赴德国Kiel大学研修显微神经外科和介入神经外科。以显微神经外科、介入神经外科和神经内镜为专业特长:①脑血管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或显微手术治疗),包括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等;②颅内肿瘤(尤其是颅底肿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等)的显微手术治疗;③脑积水、颅内囊性病变、垂体瘤、胆脂瘤的神经内镜治疗;④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擅长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烟雾病、硬脑膜瘘等

盛柳青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中山脑血管病医院

  • 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硕士学位,武汉大学神经外科在职博士学位在读,主治医师,中共党员

  •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10余年,在原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脑血管病区工作8年,先后在天津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跟随佟小光教授学习血管搭桥、颅底解剖,在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跟随焦力群教授学习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在神经外科脑、脊髓血管病专业有较深入研究,能独立完成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病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及显微外科手术,能独立开展血管内取栓治疗、颈动脉支架成型术及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

  • 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先后主持全军课题(基于平板DSA数据的神经导航系统在脑血管外科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结题)1项,主持湖北省、武汉市科研课题各1项、参与课题6项,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2篇、中华神经外科1篇。曾参加援疆医疗等重大活动,先后多次被所在单位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