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观看会议视频
讲者:王硕(点击进入讲者主页)
讲题:B超和ICGA引导下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
*本文为方便读者学习,仅对会议内容做简要整理
请以视频为主观看学习
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

动静脉畸形的手术主要是阻断供血动脉,现在还有复合手术,可以栓塞,提前栓或者手术中栓塞,之后尽可能沿着畸形周边切入,把主要的供血,也就是引流静脉断掉,最后拿掉畸形。
但有时候在术中切的时候,过程会面临很大问题,比如上图,最粗的肯定是静脉,但这些边上的谁哪个是动脉?有时真不好说。
所以在切除畸形时,确定谁是供血动脉、谁是引流静脉、边界在哪里都非常重要。
另外,在视野清楚的情况下,血管、出血的控制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临床中要关注的。
我们术中可以用核磁共振、术中造影、神经导航系统,还有术中超声波,来确定以上内容。
今天主要讲的是超声波还有ICGA,因为过去有颅骨的相隔,这两项技术在县医院或者中心医院的神经外科应用的相对比较少。
现在我们把骨头去掉了,而且关键超声波探头非常小,完全可以在术中应用。
B超

超声波虽然图像不那么清楚,但它是真正实时的,而且可以监测血流。
其他的影像技术都不是实时的,而且导航有飘移问题,设备也很昂贵。
超声现在有A型、M型、B型、D型,我们用的都是D型。但就术中的应用一定是定位,我觉得比导航都好,而且可以定性血管。
超声波的多普勒在血管病上有两个扫描方式,第一个是灰阶扫描,我们可以看血肿、看肿瘤等,还可以做定位。
第二个是彩色多普勒,这些红红绿绿的并不代表血管动脉、静脉,只代表血管的血流方向。我们在连续扫描时完全可以看到边界很清楚,另外可以利用血管的流速,判断血管有没有痉挛,120 以上就是严重痉挛了。
多普勒可以直接放脑子上去探测,小探头只有两厘米,操作简单。我想各个医院应该都有B超,只加一个探头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上图是一个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的频谱,血流速度达到 200 厘米每秒,阻力指数0. 34,一般来说阻力指数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0. 49-0. 50 左右往上基本正常,往下血流速度快,阻力数低了。
我们可以通过多普勒马上判断血管畸形的哪根血管的流速多少,来判断供血动脉。
上图是额叶的血管畸形,深部血管流速122,阻力指数是 0.49,基本可以判断不正常,血管流速太快了,所以我们判断它是一个供血动脉。
切除后阻力指数0. 74、流速63,都恢复正常了。
上图是在大连做的自发血肿,脑疝了,回来到我们医院后做了造影,证实是一个脑室内的动脉瘤,位置很深,所以我们完全用B超来做。
有两个位置可以切,因为用原来的位置比较深,后来我们重新用B超导航开了一个口,所以我就按定位去切,确实切下来。
因为位置比较深,掏的洞很小,大家心里没底,所以我就停下来,利用 b 超不同材质反射波不一样的特性,放了一个蘸水的湿海绵进去,再放在最底下来看。
下图B超上的箭头是指着海绵,它因为含水,密度比较高,所以反射波强,底下是动脉瘤,这用的是灰阶扫描。
B超上看再捅一下就看见动脉瘤了,所以我们其实一捅破就很薄,一毫米多,说明这个定位非常好。
下图是一个急诊的血肿,表明没看出畸形来,先用灰阶扫描看血肿,再用彩色多普勒扫描,畸形跟血肿的关系我全看清楚了。
所以有时候在急诊,如果在术前没有做DSA或者CTA ,不知道畸形在哪,但血肿威胁到病人生命了,我们可能要以血肿定位来开颅。
所以就这个病人的情况,我们把先清理血肿,再切除畸形。用B超复查,可以看到完全切干净了。
上图是一个女孩枕叶畸形,比较散一点,所以我们先做了一个扫描,判断畸形的大小,判断供血血管在哪。因为都在深部,主要在大脑后动脉,所以我们马上切完了以后复查。
但复查发现深部有一个血管还不对,说明瘘口没被完全消除掉,所以我们再去切,再切完再探查就没事了。
深部血管已经完全恢复正常,频谱也已经恢复正常了。所以B超可以提示我们去看有没有残留。
ICGS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这也是一个枕叶畸形的病例,浅表可以看到中间最粗的是静脉,但旁边一堆血管,哪根是什么确实不好说。
用B超加水囊去探测的话,会受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现在就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我们吲哚菁绿用去看浅表,可以看得很清楚,就跟血管显影一样,动脉显影到病灶,最后到静脉。
上图是动脉期、病灶期和静脉期,看得很清楚,马上可以知道哪根血管是供血动脉,然后全断掉,这样可以减少皮层的供血。
唯一的缺点就是碘剂过敏者不能用。
现在我们全部都是用这个来看,深部用B超,浅表用吲哚菁绿。
吲哚菁绿还有一个好的技术,就是可以自动描色,按照流速的快慢显示不同颜色。
而且我们可以上夹子,夹子一阻断,底下部分流速就变慢了。再上一个夹子,整个畸形浅表部分供血基本上没有了,完全可以按照需求去切除畸形。
在中小型医院其实B超非常普及,完全可以用起来,一点不比三、四百万甚至三、四千万的设备差。
讲者简介

王硕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国家神经系统临床研究中心PI,英国皇家医学会外籍会员
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病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及颅内肿瘤的外科治疗和研究工作,率先在国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在脑血管病手术中运用功能磁共振、神经导航、荧光造影、电生理监测、激光多普勒脑血流监测等辅助技术,大大提高了脑血管病的手术安全性和效果;同时还从事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包括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机制、脑血管畸形的分子病理学研究
现已获得国家及省部科技奖励1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Stroke、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Neurosurgery、Journal of Neurosurger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担任主编和副主编出版专著9部、教材4部
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等多个相关的实施;现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见多发病防治”项目和一项“太湖人才计划”的“顶尖专家团队”项目
先后获得“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十百千’计划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卫生部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全国普及计划’核心专家”、“卫生部人才中心全国领域专家”和吴阶平-保罗杨森奖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作者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脑血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