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8日发布 | 2768阅读

东西交汇,创新不止——WLNC-OCIN 2023暨OCIN LIVE第一期成功举行,长海领衔知名脑血管病中心带来精彩手术演示!

神介资讯


脑医汇-神介资讯经主办方授权进行独家直播

(原声+同传+中方研讨会三通道)

点击/扫描二维码,观看精彩回放/往届精彩回顾



Innovation Shifts from West to East”

“从以长海医院代表的‘中国队’在WLNC世界神经介入舞台上的首次亮相,到中国首次承办WLNC以及建立OCIN&WLNC Joint Meeting,各种创新的介入治疗理念、新型的器械不断问世并快速为国内神经介入医生所掌握。作为世界最大的神经介入直播平台,WLNC在推动神经介入水平同质化发展的道路上做出突出的贡献!”

“每一名医生的经验是有限的,每一个团队的经验也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将中国乃至世界最有经验医生的知识通过OCIN LIVE分享给所有从事神经介入的医生,是一种以最高效率、最低代价提升诊疗水平的绝佳方式。OCIN LIVE为我们提供了承载全球以及中国最有经验医生分享知识的平台,相信在这一平台上我们能收获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和重要的技术细节。只有掌握技术细节,我们才可能越做越好。”

“本次由WLNC和OCIN共同创造的国际交流平台贯彻了OCIN的初衷——交流、合作、规范、创新,希望通过OCIN的窗口,与全世界神经介入同行建立一个国际化交流的平台。WLNC长海团队手术演示使用了多个国产神经介入产品,国外专家感叹和评论‘Innovation Shifts from West to East’,体现了国产创新无论是技术、理念还是产品都迈入世界前列的新风向!”



共话盛会,再启新篇。2023年4月11日-15日,WLNC-OCIN 2023中外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在上海举行,与今年WLNC(世界神经介入直播大会)主办地——巴西里约热内卢,同频共振,共襄盛举。此外本次研讨会上,OCIN全新手术教学培训版块OCIN LIVE第一期也在本届会议中成功举办,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郑大一附院管生教授团队、浙大二院许璟教授团队、常州一院彭亚教授团队、哈医大一院史怀璋教授团队等国内顶尖神经介入中心共带来9OCIN LIVE手术病例实时演示,期间还带来8脑医汇全息手术复盘病例,精细讲解,深度讨论,技艺切磋,观点自由碰撞,学术氛围浓厚,呈现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学术盛宴!


本次WLNC为期四天的大会中,来自土耳其、美国、巴西、阿根廷以及的知名神经介入团队带来超过20台复杂而又精彩的手术病例直播演示,数十位国内知名神经介入专家以及国外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和探讨;其中,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惊艳亮相WLNC,带来3台手术直播演示,受到了国内外术者的高度评价:



Case 1:经股动脉入路治疗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此例病例应用创新的血流动力学评估辅助治疗策略,术中使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零交换”技术,实现了对狭窄段的完美成形。

术者:刘建民、张永巍教授



Case 2:经双侧股动脉入路治愈性栓塞右侧顶叶动静脉畸形。此例病例在电生理监测下行双侧股动脉入路采用Multi-Plug技术、高压锅技术,所采用的治疗策略受到巴西会场Adnan Siddiqui教授Recardo Hanel教授的高度评价。

术者:李强教授



Case 3:经右侧股动脉入路治疗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大动脉瘤。此例病例采用分期治疗策略,有效防止动脉瘤术后再破裂出血。如何在术中实现精准定位,是本例手术中最困难的一个技术难点,使用YonFlow血流导向支架系统手术操作非常顺利,支架通路顺畅,完全释放后仍可回收到微导管进行重新精准定位。

术者:周宇教授


(更多手术细节请参阅大会第四天精华回顾)


本次报道将聚焦OCIN LIVE、脑医汇EBS全息病例复盘WLNC里约主会场精华进行重点回顾,更多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DAY 1




OCIN会场精华回顾




会议首日,来自巴西、美国、西班牙、荷兰、土耳其等世界各地的专家带来9个录播病例的讨论,分别就血管造影、溶栓、机械取栓、影像、取栓新装置等话题展开了热烈探讨。与此同时,以OCIN主席、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为首的国内知名神经介入专家及线上线下与会同道在上海也开展了同步研讨会,期间带来脑医汇EBS全息手术复盘病例,与WLNC实时联动,共享学术。






回顾WLNC




4月11日,刘建民、许奕、洪波、陈文伙、杨鹏飞、张永巍、李强、赵瑞、戴冬伟教授等国内知名神经介入专家作为与会嘉宾,首先分享了他们对于WLNC及OCIN成长轨迹的回忆。


开场致辞

刘建民教授首先回顾了WLNC的发展历史,到由长海医院代表的“中国队”在WLNC世界神经介入舞台上的首次亮相,再到中国首次承办WLNC以及建立OCIN&WLNC Joint Meeting,各种创新的介入治疗理念、新型的器械不断问世并快速为国内神经介入医生所掌握。作为世界最大的神经介入直播平台,WLNC在推动神经介入水平同质化发展的道路上做出突出的贡献。



随后许奕洪波、陈文伙、杨鹏飞、张永巍、李强、赵瑞、戴冬伟教授等教授就自己与WLNC的故事进行了回顾和分享,WLNC追求细节上的极致,小到会场的投影屏幕,大到全球各地的实况转播,WLNC严谨认真、勇于挑战传统的理念也正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






WLNC-OCIN研讨会精华回顾




随后的WLNC会场针对MeVO这类比较特殊的AIS情况进行了病例报道和讨论,而中国会场内,刘建民、许奕、洪波、陈文伙、张庆荣、殷聪国、李轶、杨鹏飞、张永巍、李强、赵瑞、戴冬伟、张颖影、邢鹏飞教授及线上韩红星、郑洪波、乔宏宇教授专家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MeVO采用抽吸还是支架取栓尚存争议。刘建民教授指出,越靠近远端的血管,位移空间越小;而越靠近颅底的血管,位移空间越大。由于MeVO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支架取栓时引起血管移位导致出血的风险应予重视,而单纯抽吸的效果可能并不理想。此外,对于MeVO的定义尚需明确,麻醉方式、器械组合或更新等方面仍有较多的讨论空间。


01

脑医汇EBS全息手术复盘病例#1

陈文伙教授带来一例基底动脉闭塞治疗的病例。福建漳州5G急救协同平台和“上车即入院”的急救模式能够大幅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效率,DPT时间可缩短至30分钟以内。陈教授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急诊血管内治疗绕行急诊可行性及意义,而实后循环急诊血管内治疗常规气管插管或全麻。


专家讨论

邢鹏飞教授指出,不断优化流程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缩短DPT时间,绕行急诊需要的条件还在不断探索中,不同硬件设备、不同急诊流程、不同转诊模式都对AIS流程的优化产生影响。而对于麻醉方式的选择,殷聪国教授指出,不同中心选择麻醉方式的差异也很大,累及后循环需考虑延髓功能障碍,但多数需考虑局麻完成。而对于术中操作技巧,专家们对于椎动脉慢性狭窄急性闭塞的治疗中,通路搭配方案、是否采用远端保护装置、开通策略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02

脑医汇EBS全息手术复盘病例#2

张庆荣教授带来一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镜像动脉瘤的治疗案例,载瘤动脉远近端管径差异导致的支架锚定和释放困难是治疗难点。张教授采用Lattice血流导向装置进行治疗,在释放过程中出现了打开困难的情况,采用推拉技术后完整释放,并采用导丝按摩技术增加支架贴壁性,术后Vaso CT也进一步证实了良好贴壁。


专家讨论

刘建民教授指出,由于血流导向装置的金属材料差异和编织方式差异,选择不同的血流导向装置时需要充分了解不同支架的材料学特性导致的直径允许误差,并根据载瘤动脉远近端管径,选择合适型号的血流导向装置。此外,对于脑医汇EBS系统刘建民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1)脑医汇EBS系统可标刻出每一个手术步骤,能非常清晰、完整、便捷地呈现手术复盘情况,值得推广和广泛应用;2)脑医汇EBS系统是目前全世界作为手术复盘教学病例最好的系统,有了这一系统,我们就可以最真实完整的呈现手术过程,希望大家能将此工具应用好。


精彩瞬间

DAY 1

initpintu_副本.jpg


DAY 2




OCIN会场精华回顾







OCIN LIVE精华回顾




4月12日,OCIN LIVE启动会在刘建民、彭亚、陈光忠、张庆荣、杨鹏飞、张永巍、赵开军、陈骅、戴冬伟教授以及线上同道的共同见证下成功举行,共同开启国内全新的手术教学培训平台,凝聚东方之智,展现规范之美!


刘建民教授在OCIN LIVE启动会开场致辞中表示,神经介入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快速,尤其是在取栓成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法后,这一技术已快速下沉至地市县级医疗机构。尽管技术发展地如此快速,但如何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是年轻医生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神经介入医生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将这些最重要的基础打好以后,我们利用现在的新技术、新材料去诊疗复杂困难的病例,才可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最终不断提高疗效。每一名医生的经验是有限的,每一个团队的经验也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将中国乃至世界最有经验医生的知识通过OCIN LIVE分享给所有从事神经介入的医生,是一种以最高效率、最低代价提升诊疗水平的绝佳方式。OCIN LIVE为我们提供了承载全球以及中国最有经验医生分享知识的平台,相信在这一平台上我们能收获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和重要的技术细节。只有掌握技术细节,我们才可能越做越好。


本场会议上,首先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和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亚教授团队分别带来精彩的OCIN LIVE手术演示。


Case 1:经桡动脉入路治疗基底动脉重度狭窄

刘建民、李强教授团队

患者为74岁女性,既往发生过脑桥梗塞,此次查体:构音障碍,其他神经系统功能检查正常,NIHSS评分1分。头颅CTA示基底动脉中段重度狭窄,脑CT灌注示右侧枕叶、小脑半球低灌注。基底动脉MR管壁示基底动脉中段偏心性斑块。手术材料包括6F-115cm银蛇Soft颅内支持导管、Synchro-14 0.014 200cm微导丝、Fastunnel 2.0mm*15mm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Transend Floppy 300cm微导丝、Enterprise 4.0mm*23mm支架等。


专家讨论

initpintu_副本.jpg

专家们首先详细讲解了通路建立的注意事项以及输送导丝、导管、球囊及支架的核心要点、相关的并发症。随后专家们围绕该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对基底动脉狭窄的合理治疗方式展开讨论,到底是行药物治疗还是介入治疗,专家们指出术前充分仔细评估至关重要,若患者存在缺血事件、CT灌注存在低灌注、MR管壁成像提示不稳定斑块,血管代偿差,则需要介入治疗。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特别是后循环,到底是选择小球囊、高压力,还是大球囊、低压力,专家统一指出选择小球囊、高压力,对基底动脉穿支的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刘建民教授指出,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能有效避免术中导丝支架交换的过程,使得整个手术过程变得十分简单,进而带来手术并发症的降低。目前,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的正式上市,意味着随着该器械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去尝试、去研究,为颅内血管介入技术取得更高级别的循证证据,最终造福更多患者。


Case 2:经股动脉入路治疗右侧大脑中动脉上干次全闭塞

彭亚、朱旭成教授团队

患者为70岁男性,突发言语含糊伴左侧肢体无力9小时,NIHSS评分4分。急诊CT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上干局部中断,远端血管显影尚可,重度狭窄,次全闭塞可能。CTP示右侧大脑半球大片缺血低灌注。因症状轻,当时未急诊手术。后予药物治疗期间症状加重,查体:运动性失语,左侧鼻唇沟浅,口角歪斜,伸舌左偏,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III级,NIHSS评分10分。头颅MR示右侧大脑半球分水岭梗塞,额叶、岛叶皮层梗塞。拟行经股动脉入路治疗右侧大脑中上干次全闭塞,手术材料包括6F-90cm长鞘、5F-115cm银蛇Soft颅内支持导管、Echelon-10微导管、Traxcess 0.014 200cm微导丝、Transend Floppy 300cm微导丝、Gateway 1.5mm*9mm球囊等。


专家讨论

专家们围绕颅内动脉闭塞前病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必要性展开深入讨论,并充分讲解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类型的选择以及相应的操作技巧。专家指出,对于急性期低NIHSS评分、存在明显低灌注区、责任血管清晰的患者,是否需要急诊行介入治疗,首次介入治疗是对病变行单纯扩张还是同期支架植入,目前尚无定论,更多依赖于术者的经验,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手术安全为前提。


Case 3:经桡动脉入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

刘建民、戴冬伟教授团

患者为63岁女性,既往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大脑半球出血。头颅CTA示颅内多发动脉瘤(右侧大脑中动脉、右侧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尖)。当时考虑大脑中动脉瘤责任病灶,后行右侧大脑中动脉瘤夹闭术+右侧颅内血肿清除术。近期复查MRA提示右侧后交通动脉瘤同前相仿,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较前增大。拟行经桡动脉入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手术材料包括NeuronMax-90cm长鞘、6F-115cm银蛇Soft颅内支持导管、Echelon-10微导管、ASAHI 0.014 200cm微导丝、Synchro-14 0.014 200cm微导丝、Leo Baby支架、Avenir机械解脱弹簧圈等。


专家讨论

专家们围绕该例患者比较了经桡与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后循环病变,对术前血管如何评估、通路如何建立、导管的选择及到位位置、二者入路的安全性以及相关并发症进行深入解读。此外,专家们对动脉瘤介入治疗选择单纯弹簧圈填塞还是支架辅助栓塞进行详细讲解。并对弹簧圈填塞及支架释放等技术要点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指出经桡动脉入路治疗目前已得到认可,在同样的血管条件下,应尽量选择更简单、更小尺寸的导管建通路。专家统一指出,对于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因血流动力学影响,随访复发率较高;应尽量选择金属覆盖率高的支架覆盖瘤颈,如Leo Baby,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


03

脑医汇EBS全息手术复盘病例#3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方亦斌教授带来一例左侧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狭窄的病例,方教授采用经桡动脉入颅,通过R-DAS技术建立稳定通路,导丝分别通过两支血管狭窄段后球囊扩张,复查造影见大脑中动脉有弹性回缩,再次进行药物球囊扩张。随后针对大脑前动脉弹性回缩再次进行了球囊扩张。


专家讨论

在场专家针对这一病例展开讨论,刘建民教授指出,首先应根据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估病变性质,其次应根据病灶血管功能,制定相应的手术策略,即明确先扩张大脑中动脉还是大脑前动脉。





WLNC-OCIN研讨会精华回顾




WLNC正会开始,首先来自阿根廷的Pedro Lylyk教授详细介绍了脑积水新的治疗模式eShunt装置应用。从治疗理念、技术细节、临床试验结果,对这种新手段进行了详细讲解。刘建民教授指出,这种新理念正是体现了神经介入的创新性,包括脑积水新疗法,基于介入技术的脑机接口等,神经介入的活力和能力不断得以延伸和体现。


土耳其Saatci教授带来了一例巨大AVM的多血流控制技术治愈性栓塞手术病例直播演示,通过对畸形团血管构筑的清晰识别,将不同供血动脉中置入多支Scepter Mini球囊和栓塞微导管,交替注胶进行栓塞。Saruhan Cekirge教授在巴西现场针对这一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讨论,引起会场热烈的讨论。


专家讨论

中国上海OCIN会场上,刘建民、许奕、洪波、宋冬雷、陈光忠、谷震、路华、赵开军、方亦斌、陈骅、戴冬伟、倪伟等教授以及线上史怀璋、张鑫、邓剑平、喻博、郭庚、刘圣、文立利、吴培、王云彦等教授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包括AVM治疗理念、影像评估、Onyx栓塞技术细节等。在经历两个多小时的栓塞后,巨大AVM不显影。然而,术后造影出现了静脉瘀滞的现象,同时球囊导管难以拔除。针对这一问题,OCIN会场的中国专家和线上专家展开了讨论。宋冬雷教授认为,不要盲目追求治愈性栓塞,根据学习曲线合理制定手术方案,多期分次治疗,不做“看不见”的部分,确保手术安全性。刘建民教授指出,对于治愈性栓塞的热潮,应该理性去看待和学习。目前AVM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困惑的疾病,栓塞前、栓塞过程中、栓塞后都需要极高的耐心。在本例中出现拔管困难的情况,应当有足够的耐心缓慢进行操作。


04

脑医汇EBS全息手术复盘病例#4

病例间隙进入到脑医汇EBS手术录播与复盘环节,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的吴培教授介绍了一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瘤采用囊内扰流装置治疗的病例史怀璋教授进一步介绍了使用WEB扰流装置治疗分叉部动脉瘤的技术细节,病灶的准确测量在找到适宜的工作角度后,采用长鞘+5F中间导管的配置建立稳定通路。VIA 27或21导管可以根据病灶具体位置进行塑形,释放过程中需要关注WEB形态和动脉瘤的相关性。


微创卫星会


在微创卫星会环节,赵瑞教授回顾和分析了IMPACT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和Trace-IA中期分析结果,并对血流导向治疗质量改进的未来方向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张磊教授对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治疗进行了细致讲解,并对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支架的性能、安全性和疗效进行了重点分析。


中天卫星会


中天卫星会环节由赵开军教授主持,中天医疗全国营销总监陈冲作为会议讲者,回顾和展望了中天医疗创新高品质的发展之路,解密中天医疗“创新高品质”六大技术——高端编织导管、激光雕刻、精密编织、球囊工艺、药物涂层、弹簧圈以及中天AIS一站式创新解决方案(Zenith Onestop Solution),描绘了未来国产技术创新发展的理想蓝图。


精彩瞬间

DAY 2



initpintu_副本.jpg


DAY 3




OCIN会场精华回顾







OCIN LIVE精华回顾




会议来到第三日,首先登场的仍然是中方专家带来OCIN LIVE手术直播。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分别带来OCIN LIVE手术演示,刘建民、史怀璋、万杰清、李聪慧、路华、冯军、虞军、李强、戴冬伟教授等专家进行了精彩点评。


Case 4:经股动脉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刘建民、赵瑞教授团队

患者为58岁女性,因头晕检查头颅MRA示前交通动脉瘤,神经系统功能检查未见异常。拟行经股动脉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材料包括NeuronMax长鞘、银蛇Soft颅内支持导管、VIA微导管、Echelon-10微导管、Hybrid微导丝、瘤内扰流装置Web等。


专家讨论

initpintu_副本.jpg

专家们首先详细讲解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从过去的单纯弹簧圈填塞,随后出现支架辅助栓塞,再到后来的血流导向装置,至目前的瘤内扰流装置。刘建民教授指出,中国神经介入事业蓬勃发展,在治疗颅内动脉瘤领域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诊疗水平,然而,仍有部分动脉瘤例如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治疗面临诸多的挑战,WEB瘤内扰流装置的出现为神经介入医生带来全新的选择,它是首个针对分叉部动脉瘤的瘤内解决方案,无需长期抗血小板药物,可达到分支血管保护,可治疗破裂及未破裂的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全新术式,目前已被证明在治疗位于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基底动脉和前交通复合体等位置的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在保证该装置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情况下,WEB装置的适用范围可适当扩大。


随后专家们对于WEB扰流装置的型号选择、通路的建立、输送技巧及技术要点等进行深入讨论,最后专家统一指出WEB装置型号的选择至关重要,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术中应充分暴露动脉瘤的瘤颈,才能达到对血管重建,改变血流动力学,从而治愈动脉瘤。


Case 5:经股动脉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史怀璋教授团队

患者为60岁男性。体检头颅MRA示前交通动脉瘤。拟行经股动脉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材料包括长鞘、中间导管、微导管、微导丝、Atlas支架、Feng弹簧圈等。


专家讨论

首先专家们围绕该例患者充分讲解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结构,术前评估注意要点、破裂及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治疗策略,其次对于微导管、微导丝如何超选动脉瘤体及载瘤动脉的细节技巧及注意事项进行深入讨论,有专家指出前交通动脉瘤最为常见、累及的分支最多且变化大,因此与之对应的治疗策略以及操作技术要点不同。


专家指出在评估前交通动脉瘤时,应准确评估是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A2段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关系,以及Heubner回返动脉与前交通动脉的关系,明确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的汇合点,必要时行双侧置管造影。受解剖结构的影响,前交通动脉瘤栓塞难度大,专家指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动脉瘤的复发,对于仅累及前交通动脉的宽颈动脉瘤,如果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良好,可行前交通动脉闭塞。对于窄颈的前交通小动脉瘤,可行单纯弹簧圈栓塞,但对于直径大于5mm的前交通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复发率高,需使用支架辅助。当累及双侧A2段时,使用T支架或者Y支架甚至H型支架。针对选择支架的类型的话题,专家指出,当患者血管迂曲、动脉硬化严重时,选择激光雕刻支架,如Neuroform Atlas,其网孔大、安全性高,而当患者血管条件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编织支架如Leo baby,由于其金属覆盖率高,远期疗效来静安,会减少动脉瘤的复发。


Case 6:经桡动脉入路治疗左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

刘建民、赵瑞教授团队

患者为66岁男性,体检头颈部CTA示左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神经系统功能检查未见异常。手术材料包括Tethys导引导管、Hybrid微导丝、Sine-27微导管、Echelon-10微导管、Lattice血流导向装置、Numen弹簧圈等。


专家讨论

首先专家们围绕经左侧桡动脉入路展开讨论,对近桡与远桡、左桡与右桡入路的利弊进行讲解,讨论需要注意的事项及通路的建立。之后专家们对Lattice血流导向装置的规格选择、操作步骤、释放技术要点、以及围术期抗血小板方案进行充分解读,刘建民教授指出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采用钴铬合金材质,是全国首款机械球囊搭载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可实现原位释放,能够更好的与载瘤动脉贴壁,减少密网支架在迂曲血管内打开不良的弊端,支架内球囊设计并不增加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与传统的支架相比,采用MIROR技术,能够减少致栓性,从而均匀内皮化。


随后对目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方式进行讨论,专家一致认为血流导向装置作为首选,就是否需要填弹簧圈这一话题,专家深入讨论,有专家指出,对于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如果动脉瘤远近端血管直径差异比较大,在不行血流导向装置桥接治疗的前提下,使用弹簧圈可以达到支撑血流导向装置的作用,防止支架嵌入动脉瘤内,减少血流导向装置在血管内的短缩,从而实现更准确的定位。同时也有专家指出,使用弹簧圈能够促进动脉瘤内的血栓形成,加快动脉瘤的愈合。最后专家统一指出,对于后循环夹层动脉瘤,支架不仅要覆盖动脉瘤体,同时需要覆盖动脉瘤远近端血管,以期达到血管重塑、改善血流动力学,进而治愈动脉瘤。





WLNC OCIN研讨会精华回顾




第三天的WLNC会议正式开始,来自土耳其的Saruhan Cerkeg教授首先回顾了昨天巨大AVM患者的后续情况,术后MRI显示畸形团周边水肿,患者有轻度偏瘫,仍在ICU进一步密切监护中。


手术直播正式开始,来自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Pedro Lylyk教授团队首先带来一例椎基底动脉结合部巨大梭形动脉瘤合并开窗畸形介入治疗病例。这例患者病灶形态学和局部载瘤动脉毗邻关系复杂,瘤体内血栓形成,局部瘤壁强化,伴有明显的占位效应。采用密网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进行治疗。由于病灶部位及载瘤动脉的特殊性,巴西会场及中国会场的刘建民、许奕、宋冬雷、万杰清、林东、方淳、李聪慧、黄清海、李强、张全斌、冯军、高旭、高歌、戴冬伟、周宇、吴一娜、左乔教授及线上史怀璋、王东海、王君、李秋平、方兴根、李立、向欣、刘祥璐、李西锋教授等专家针对支架选择、双支架搭配方案、缺血风险等问题展开讨论。黄清海教授等认为,考虑采用对吻支架技术进行治疗是可行的,但需要考虑基底动脉穿支影响的风险,而分期采用编织支架进行血管重建似乎是更加安全的。



第二例病例是大家最为期待的脑积水介入治疗,千呼万唤始出来,听过不少Pedro Lylyk教授的讲座,大家对这种充满创新性的治疗方案也非常期待。在这例转播中,Lylyk教授详细讲解了eShunt的材料特征,术前准备细节,包括岩下窦的测量与评估、术中岩下窦造影评估、材料释放过程等,与会的中国专家对这种治疗方式予以积极的点评,同时也客观分析了这种方式的安全性。


随后是一例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的病例,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类疾病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支架重建血管作为仅有的几种治疗措施,黄清海教授指出,在选择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冗扩时,需要充分考虑缺血事件的风险。现在探索性采用双抗+抗凝的药物使用方案也是值得去尝试的。最终术者采用桥接血流导向装置的方式进行了治疗。


05

脑医汇EBS全息手术复盘病例#5

直播间隙,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左乔教授通过脑医汇EBS病例复盘系统,回顾了一例左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采用暖阳YonFlow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病例。通过脑医汇EBS系统简洁清晰的回顾,左乔教授介绍了全程可回收的血流导向装置优势及操作细节。通过准确选择合适的定位区域,缓慢完全地释放支架以及微导丝按摩增加贴壁性等技术细节,实现了良好的血管重建和血流动力学重塑。


紧接着Lylyk教授带来了一例前交通动脉瘤采用Contour囊内扰流装置治疗的病例。和WEB等其他囊内扰流装置一样,Contour更多着眼于瘤颈重塑,而在释放过程中也是具有独特的学习曲线。通过输送导管、扰流器械和动脉瘤壁之间的相互作用,术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Contour的形态,是其既能适应瘤颈形态,又不影响载瘤动脉的通畅度。


06

脑医汇EBS全息手术复盘病例#6

随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戴冬伟教授通过脑医汇EBS系统,带来一例基底动脉多发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病例戴教授采用Tubridge治疗这例复杂病变之前,首先详细分析了既往支架辅助弹簧圈的局部特征,小心建立通路后,采用球囊预先扩张的方式增加了血流导向装置的贴壁性。戴教授采用分期治疗的方法,二期经桡动脉入路进行对侧椎动脉闭塞。在保持PICA通畅的前提下,有效闭塞了一侧椎动脉。术后患者经积极康复治疗后,状态较前有所改善。


随后WLNC主旨讲座讨论了抗血小板药物的差异和使用方案。OCIN专家们也针对各自中心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与监测方案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07

脑医汇EBS全息手术复盘病例#7

最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强教授通过脑医汇EBS系统详细复盘了一例额叶AVM的多导管栓塞案例,手术使用了国产(恒瑞)的液体栓塞剂,通过清晰的复盘系统为我们展示了术前详细的血流构筑分析,手术策略制定过程,术中技术细节,不同导管的操作配合细节以及术后复杂造影等资料。李强教授指出,脑医汇EBS系统能够同时针对造影、术中过程、3D重建图像和手术室录像等信息,使每一台手术都可以反复学习。


艾柯卫星会


艾柯医疗卫星会环节由刘建民、宋冬雷教授主持,上海冬雷脑科医院延廷教授分享了多例使用Lattice治疗的挑战病例,并对Lattice作为目前唯一一个可以完全回收到体外保护鞘的支架为手术带来的方便和经济性进行了讲解。在极度迂曲的血管中,Lattice的输送、打开、支架的远端导丝稳定不位移,很好的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


沃比卫星会


沃比卫星会环节由洪波教授主持,舒航教授、谷震教授团队陈昱云教授、刘振军教授结合临床实例,对Avenir10系列弹簧圈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进行了精彩分享,就Avenir 10弹簧圈具有柔软度高、顺应性好,显影清晰,具备良好的抗解旋性等优点进行了详细讲解。


通桥卫星会


通桥卫星会环节由许奕、黄清海教授主持,李强教授分享了有关麒麟血流导向装置与凤弹簧圈圈的临床应用体会与经验。麒麟血流导向装置是首款远端闭合编织结构的全显影密网支架,具有良好的显影性、推送性、贴壁性、径向支撑力等特点,可提供多种尺寸选择;凤弹簧圈圈体、推送和解脱系统柔软,带来良好的微导管稳定性,分布更加均匀,更好的致密栓塞率,获得更好的长期结果。


精彩瞬间

DAY 3


initpintu_副本.jpg


DAY 4




OCIN会场精华回顾







OCIN LIVE精华回顾




会议最后一天, OCIN LIVE手术直播精彩依旧,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许璟教授团队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生教授团队带来了三例手术病例直播演示,刘建民、管生、许璟、李志清、白卫星、陈儇、虞军教授等专家进行了精彩点评。


Case 7:经股动脉入路治疗左侧大脑中动脉瘤

许璟教授团队

患者为71岁男性,因头痛检查头颅MR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瘤,神经系统功能检查未见异常。拟行经股动脉入路治疗左侧大脑中动脉瘤。手术材料包括6F-90cm NeuronMax长鞘、6F-115cm银蛇Soft颅内支持导管、VIA微导管、瘤内扰流装置WEB等。


专家讨论

initpintu_副本.jpg

专家们首先讨论了多发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有专家指出对于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现的颅内多发动脉瘤,确认责任病灶要依赖CT等影像学检查、结合动脉瘤的大小及形态、以及临近血管有无狭窄、痉挛、夹层等表现判断责任病灶,先治疗破裂动脉瘤;对于未破裂颅内多发动脉瘤,当两侧均需支架辅助栓塞时,应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及大小等因素,尽量先治疗一侧,另一侧择期处理;当使用瘤内扰流装置或者单纯弹簧圈栓塞时,可同期治疗。


之后专家对工作角度选择、WEB规格、微导管尺寸选择、微导管塑形、释放WEB技巧等展开深入讨论。专家统一指出,在选择WEB型号时,要根据动脉瘤的瘤高及瘤宽,通常将瘤高减1-2mm,瘤宽增加1-2mm。


最后,针对分叉部动脉瘤的治疗策略,专家展开讨论,对比单纯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与WEB扰流装置对动脉瘤的远期疗效,刘建民教授指出,WEB瘤内扰流装置的出现为神经介入医生带来全新选择,与单纯弹簧圈栓塞相比,WEB能够更充分的覆盖瘤颈,并且不容易被血流冲击压缩,同时实现对分支血管保护,所以使用WEB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更合适。


Case 8:经右侧桡动脉入路治疗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

管生、郭新宾教授团队

患者为50岁女性。头晕MRA示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神经系统功能检查未见异常。II型弓,拟行经右侧桡动脉入路治疗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手术材料包括Envoy DA导引导管、微导管、微导丝、Lvis支架、弹簧圈等。


专家讨论

initpintu_副本.jpg

首先专家们围绕该例患者充分讨论经右侧桡动脉入路治疗左侧病变通路的搭建,专家指出术前应行桡动脉彩超准确评估直径,可行CTA可评估弓上血管,对于牛型弓、颈总动脉与升主动脉的夹角较钝时,可考虑经右侧桡动脉入路治疗左侧病变,必要时导引导管塑形,以增加系统的支撑力及稳定性。术中专家充分讲解了使用Jailing技术栓塞动脉瘤的要点,强调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对栓塞微导管及支架微导管的塑形进行透彻讲解。


之后专家对比了激光雕刻支架与编织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的优缺点。刘建民教授指出编织支架,例如Lvis支架,作为第三代动脉瘤辅助支架,在迂曲的血管位置,具有良好的贴壁性,由于自身的小网孔设计,能够有效的降低弹簧圈突入支架内的发生率,目前对动脉瘤的治疗目标是要充分覆盖瘤颈,Lvis支架相比激光雕刻支架,具有较高的金属覆盖率,促进血管内皮的生长,能较好的重建血管,达到血流导向的作用,作为动脉瘤辅助栓塞治疗时使用安全可靠。


Case 9:经股动脉入路治疗左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

许璟、钱聪教授团队

患者为50岁男性,主诉左上肢麻木1月余。神经系统功能检查未见异常。CTA示左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MRA示左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高分辨MR示双腔征、瘤内血栓形成、瘤壁强化明显。手术材料包括6F-90cm NeuronMax长鞘、6F-115cm颅内支持导管(ACCU)、血流导向装置(ACCU)等。


专家讨论

首先专家们围绕动脉夹层的形成及演变过程进行细致讲解,其次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的治疗指征进行讨论,有专家指出,当患者存在与该动脉瘤相关的症状、瘤内血栓形成、瘤壁强化、动脉瘤对临近组织有压迫,满足上述任意一点时,需进行治疗,目前更倾向于介入治疗,其中血流导向装置作为最佳选择。


之后专家们对血流导向装置规格选择、释放技巧以及释放后的评估要点进行讲解。最后,对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就是否需要结合弹簧圈辅助栓塞展开讨论,有专家指出,对于宽颈动脉瘤,植入弹簧圈能够支撑血流导向装置,防止支架嵌入动脉瘤囊内,减少血流导向装置的短缩,从而实现更精准的定位。同时也有专家补充,若动脉瘤存在喷射征,相对窄颈、不规则、或者有子囊时,使用弹簧圈能加速瘤内血栓形成,促进动脉瘤愈合,同时需注意动脉瘤有无分支发出,填塞时注意对分支的保护。


08

脑医汇EBS全息手术复盘病例#8

随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生教授团队刘朝通过脑医汇EBS手术复盘系统回顾了一例右侧颈内动脉末端动脉瘤采用WEB支架治疗的案例。这一病例也引起了与会专家针对囊内扰流这种动脉瘤治疗新理念的讨论。





WLNC OCIN研讨会精华回顾




WLNC会议来到最后一天的日程,也是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再次在WLNC世界舞台亮相的一天。本次针对WLNC会议,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共准备了3例手术直播病例,刘建民、管生、李志清、程光森、白卫星、杨鹏飞、李强、陈儇、周圣军、戴冬伟及线上张鹏、钟书、汪阳、郭新宾、周小兵、杨志刚教授等专家进行了精彩点评。


Case 1:经股动脉入路治疗基底动脉重度狭窄

术者:刘建民、张永巍教授

患者为73岁男性,既往高血压史、高脂血症,主诉头晕伴视物物重影1月。神经系统查体:构音障碍,中枢性面瘫。头颅MR示左侧小脑半球梗塞。CTA示基底动脉起始部局限性重度狭窄。CTP示后循环缺血低灌注。MR管壁示基底动脉环形斑块。拟行右侧股动脉入路治疗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手术材料包括Tethys中间导管、Synchro微导丝、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Neurostellar支架等。


专家讨论

首先刘建民教授详细介绍了该手术的治疗策略,创新的血流动力学评估辅助治疗策略(脉流科技),随后介绍了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设计原理及临床应用。该产品的临床应用是刘建民教授团队经10年的潜心研发,与加奇生物医工结合的产品,该产品采用“球囊+微导管“一体化设计,实现了球囊扩张及颅内自膨式支架输送功能于一体,体现了手术过程中的“零交换”技术,能够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放射剂量及造影剂的应用,降低交换带来的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术者刘建民教授与来自巴西会场的Adnan Siddiqui教授等及国内专家细致讲解了该器械的操作方法、输送技巧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真正实现了“零交换”,实现对狭窄段的完美成形。


当国外教授提及目前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策略及支架的选择时,杨鹏飞教授指出,在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卒中或者TIA的患者发生率高达46%,我们的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硬化狭窄行单纯球囊扩张对比支架植入术,前者的再狭窄率高,更倾向于行支架植入术,由于球扩式支架适用范围的局限性,目前更多的使用自膨式支架,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新产品,改进传统球囊及金属裸支架所带来的血管再狭窄问题,设计了颅内药物涂层支架及药物洗脱球囊来弥补传统材料的缺陷,目前国内研究结果已证明颅内药物涂层支架及药物涂层球囊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相信后续的上市会对更多的ICAS患者获益。


Case 2:经双侧股动脉入路治愈性栓塞右侧顶叶动静脉畸形

术者:李强教授

患者为55岁女性,既往高血压史,因反复发作意识丧失,神经系统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头颅MR提示右侧顶叶异常血管留空影。既往经右侧大脑中动脉入路已行部分栓塞,畸形团残余约60%。DSA提示右侧顶叶动静脉畸形,主要通过右侧大脑中动脉多支供血,右侧大脑前动脉、右侧大脑后动脉分支也参与畸形团少许供血,畸形团部分通过粗大迂曲的皮层静脉向上矢状窦引流,部分通过深部静脉向直窦及侧窦区引流。拟在电生理监测下行双侧股动脉入路采用Multi-Plug技术治愈性栓塞右侧顶叶动静脉畸形。手术材料包括TracLine长鞘、Envoy DA、Apollo微导管、Magic微导管、Echelon-10微导管、Hybrid微导丝、HyperGlide封堵球囊导管、液体栓塞系统Onyx 18、Glubran胶、Feng弹簧圈、Axium弹簧圈等。


专家讨论

首先李强教授详细介绍了该复杂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策略以及手术要点:采用分步栓塞,经动脉入路,Multi-Plug技术,电生理监测,明确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避免胶过多反流栓塞正常动脉及引流静脉,围术期严格控制血压,目标治愈性栓塞。


来自巴西会场的Adnan Siddiqui教授、Recardo Hanel教授等人与国内专家针对该复杂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案进行讨论,对该畸形团的结构进行细致分析,对比了经动脉以及经静脉入路栓塞畸形的可行性,以及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必要性。国外教授一致赞成李强教授此次的治疗策略,指出此次采取经动脉入路栓塞的优势,提出先栓塞小的供血动脉,寻求畸形团体积减小,分阶段手术,之后再处理大的供血动脉。


之后国内专家详细讲解了高压锅技术治疗AVM的操作原理及技术要点、与国外教授讨论了可解脱微导管的种类以及球囊的选择,并对比了可解脱与非解脱微导管的优缺点及介入治疗肝素的使用剂量,专家们指出高压锅技术是指在使用可解脱的微导管(例如:Apollo微导管等)行Onyx栓塞时,在其可解脱点和导管远端之间,用另一跟微导管(例如Echelon系列或Magic等微导管)注入弹簧圈或者nBCA等形成塞子,阻止Onyx胶反流,实现更好的栓塞效果,本病例在使用Apollo微导管进行Onyx栓塞时,采用此种技术,可以有效阻止Onyx反流。


最后专家们就AVM伽马刀治疗话题展开讨论,专家们指出畸形团的少量残留也存在破裂出血的风险。放射治疗是目前侵袭性最小的治疗选择,安全有效,特别适用于位于深部或重要功能区、不能行侵入治疗的AVM。然而,放疗后畸形完全闭塞过程长达3年,在这期间,仍有出血的可能。


Case 3:经右侧股动脉入路治疗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大动脉瘤

术者:周宇教授

患者为72岁女性,既往高血压史,因头痛3月余,神经系统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头颅MR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大动脉瘤。既往已行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大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Raymond III级栓塞。手术材料包括Cyclone导引导管、YonFlow血流导向支架系统等,该手术还创新性地使用了脉流科技的AI辅助系统。


专家讨论

首先周宇教授与国外教授及国内专家探讨了对于颅内未破裂大型或者巨大型动脉瘤的治疗策略,专家一致同意该分期治疗策略,可有效防止动脉瘤术后再破裂出血。之后周宇教授分享了暖阳医疗YonFlow血流导向支架系统操作的方式及输送技巧,手术总体操作非常顺利,支架通路顺畅,在血管虹吸弯不需要反复推拉及导丝的按摩,与Solitaire支架设计一致,完全释放后仍可回收到微导管进行重新精准定位。


刘建民教授指出,我们在确定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时候,对病变血管的测量、血流导向装置型号的选择、远近端定位、整个操作技术细节及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预案要准备的充分细致,弯曲段血管直径大小不一,如果型号选择大了,可能在弯曲的部位打开贴壁不好,如果选择直径偏小,直径略大的血管处就可能不贴壁。因此,我们如何在术中实现精准定位,是本例手术最困难的一个技术点,其独创的可回收功能可实现支架从微导管100%释放后仍能回收至微导管,同时输送系统支架近端/远端还带有定位Mark点,能帮助术者重新释放和精确定位,反复调整支架释放位置直至最合适处,从而进一步提升手术精准度和效果,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MicroVention卫星会


MicroVention卫星会环节由方淳教授和张天教授共同主持,王辉教授分享了WEB扰流装置在分叉部动脉瘤中的应用经验。WEB适用于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WEB置入能够顺应动脉瘤形态且贴壁性良好,扰流作用明显,术后即刻造影剂滞留,术后无异物在血管腔,无需抗血小板,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加奇卫星会


initpintu_副本1.jpg

加奇生物“零交换”技术卫星会环节由张鑫教授杨鹏飞教授共同主持,张磊教授、朱悦琦教授、周晓明教授、关海涛教授分别带来有关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在AIS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经验与体会分享。Fastunnel采用“球囊+微导管”一体化设计,实现了球囊扩张及颅内自膨式支架输送功能于一体,体现了手术过程中的“零交换”技术。同时,殷聪国教授韩红星教授作为讨论嘉宾也围绕Fastunnel“零交换”技术进行了精彩的探讨。


脑医汇卫星会


在脑医汇卫星会环节,管生教授介绍了EBS系统在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的作用价值。郑大一附院神经介入科率先推出了全数字化手术室解决方案-E-Lab,实现了7x24h全实效、360全场景、120天手术操作影像全追溯”的手术质控和教培方案。此外,通过手术细节记录与复盘、学员带教、远程病例指导和讨论等方面,管生教授详细介绍了脑医汇EBS系统的优势和应用前景。EBS系统对于全数字化手术室建立,AI辅助病例诊疗,提高医疗同质化水平等方面有深远的意义。

脑医汇负责数字导管室创新业务的袁帅经理随后也重点介绍了移动端的脑医汇EBS全息手术复盘系统,脑医汇将支持国内上百家脑血管病中心,打造丰富的神经介入全息手术数字病例库,推动中国神经介入的规范化发展。


会议总结

时间来到WLNC-OCIN会议尾声,杨鹏飞教授代表刘建民教授以及长海团队带来精彩的总结致辞:本次由WLNC和OCIN共同创造的国际交流平台贯彻了OCIN的初衷——交流、合作、规范、创新。


从交流的角度而言,本次国内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覆盖了全球各大区域,希望通过OCIN的窗口,与全世界神经介入同行建立一个国际化交流的平台,正如今天的WLNC-OCIN,我们将持续做下去,拉近大家与全世界神经介入同道的距离。


从合作角度而言,WLNC-OCIN本身是一种合作,在学术交流合作之外,我们还有很有可以进行合作的领域,比如研究合作、技术培训合作、创新领域合作,甚至医工合作,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推动。


从规范角度而言,OCIN LIVE是OCIN教育平台推出的一个新栏目,这是以李强教授、戴冬伟教授为代表的众多专家们投入的心血之作。OCIN LIVE将对于每一个细节问题都进行规范讲解,在观点碰撞中引导规范。我们做的每一套幻灯片、教材、讲座,都将实行规范化流程。


从创新角度而言,本次大会的国外专家感叹和评论“Innovation Shifts from West to East”,这让我们非常自豪。希望在座的线上线下各位同道,能更多地投入创新,将国产的自主创新器械、技术理念推广到全球,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最后我代表刘建民教授、许奕教授和整个长海团队向本次参会的线上线下同道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关注WLNC-2023,我们明年再见!


精彩瞬间

DAY 4


initpintu_副本3.jpg


为期四天的WLNC-OCIN 2023中外研讨会OCIN LIVE第一期在精彩纷呈的手术演示和病例讨论中落下帷幕。本次大会共直播了30多个复杂而精彩的手术病例,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超十万人次,以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为首的5家国内顶尖神经介入中心参与了本次OCIN LIVE的手术直播,数十位国内知名专家参与了本次WLNC大会手术直播的讨论,呈现了一场精彩而丰富的学术盛宴。本次中国术者深度参与WLNC手术直播大会,展示出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代表了中国神经介入手术技术的最高水平,我们期待未来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术者能更多地参与世界级大会,交流和学习先进治疗理念及手术技艺,继续发出我们神经介入人的中国最强音


#精彩瞬间






录播路径

脑医汇旗下神介资讯直播技术支持

电脑端:登录网址

https://www.brainmed.com/meeting/detail?id=2119即可进入录播界面


你好.png


会议官网:https://www.wlnc.org/en/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