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南方神经外科论坛暨2023年广东省医学会神经肿瘤高峰会议
点击图片观看会议视频
讲者:洪韬 (点击进入主页)
讲题:一站式病房治疗血管畸形
*本文为方便读者学习,仅对会议内容做简要整理
请以视频为主观看学习
概述
血管畸形是青少年脑出血的首要原因,并且是治疗非常困难的一种疾病。
对于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有“三驾马车”——开颅手术、介入栓塞和伽马刀的治疗。
开颅手术立竿见影,对于SM≤3级的动静脉畸形治愈率比较高,但是对于四、五级的来说,治疗比较困难;
介入栓塞比较微创,但总体来说治愈率不足20%,即使现在我们有了经静脉栓塞的治疗;
伽马刀的治疗有起效慢的问题,也有体积的限制。
所以现在对于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来说,这三种治疗方式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
也就是说,如果病例适合做开颅,也会适合介入或伽马刀治疗;如果病例不适合做开颅,那么介入和伽马刀治疗也会比较困难。
并发症
血管畸形在治疗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并发症,比如介入栓塞后当场出血、开颅之后出血,还有的用伽马刀治疗十年后,虽然切除了动静脉畸形,但伽马刀造成的放射性脑损伤仍旧非常严重。
因此我们提出,治疗的决策是动静脉治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治疗的技术。
如何将“三驾马车”重新组合起来,变成有效的治疗策略,并将其实施给某一个具体的病人?
选择比努力重要!
选择对的治疗策略,病人治愈的可能性就高,并发症的发生率就低;如果治疗策略选择错了,即使你的技艺非常高超,但往往会带来很多并发症。
一站式病房
我们团队一直以来都想建立一个最理想化的脑动静脉畸形治疗病房,在2021年装机了伽马刀之后,我们的病房基本上达到了理想状态。
我们有成人、儿童的病房,有开刀的手术间、介入、复合手术室,还有导航的设备、电生理等辅助的手段。
我们培养了一批能够同时开刀和做介入的医师;另外还有儿童的神经外科医生、专业的伽马刀医生,共同组建了一个团队,统一管理。病人无须再各个科室转来转去,在这个病房里就可以接受到一站式的治疗。
在这个病房里,我们能够做保功能的治疗:
动静脉畸形的切除:
下面这例是因为脑疝来的动静脉畸形急重症。
对于大的脑疝的AVM来说,一期做开颅手术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我们在复合手术室里面就可以进行急诊抢救,做了造影发现出血主要是动脉瘤样结构造成的。
于是我们给他做了栓塞,一期去骨瓣以后只做了血肿的清除和危险结构的栓塞;二期以后再做术前栓塞+开刀,等到后面病人再来,我们给他做治愈性的栓塞和修补。
对于下面这例老年病人,我们做了动脉瘤的针对性治疗;但对于没有症状的、要跟随病人一辈子的动静脉畸形,是否要进行AVM本身的治疗?我们认为不用那么积极。
对于儿童的畸形来说,复发的风险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做了栓塞和手术切除,并且进行规律的随访。
下图都是手术五六年之后复发的病例,我们选择做切除,虽然有偏盲,但保证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有了伽马刀之后,我们又进行了很多和伽马刀结合的探索。
之前很多做伽马刀的医生对介入非常反感,因为介入打了栓塞以后会造成栓塞剂对射线吸收的影响,所以现在国内外都在进行探索。
我们的选择是早上先打上头架做伽马刀,之后拆掉头架,当天做栓塞。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伽马刀起效需要三年,三年期内会有出血的风险;如果同期做栓塞,把危险结构先栓塞掉,就可以减少三年之内的出血风险。
而一站式病房就可以实现这样的治疗。
下图是脑干的AVM,是非常困难的动静脉畸形,六个月后的随访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颅脑动静脉畸形
除此之外,一站式病房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治疗比动静脉畸形更绝望的一类病人——颅脑动静脉畸形。
长在颅面部的以及同时长在脑子里的畸形,我们叫做颅面部动静脉畸形综合征。我们集合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八大处整形美容外科医院以及北京同仁医院的神经眼科团队,这些都是在北京乃至全国比较强势的团队。
以往这些学科都不在一起,患者需要来回跑,但我们建立了MDT小组,病人可以在这个病房里进行一站式的治疗。
上图是一个静脉畸形,我们通过和口腔医生的联合,做了无水酒精的直接穿刺治疗。
这种静脉畸形如果诊断正确的话,治愈率是很高的。
上唇畸形也可以做无水酒精的治疗,因为无水酒精无色,所以对于病人的整形效果非常好。
上图是一个颅面部动静脉畸形综合征CAMS,长在颅面部同时也长在颞叶。
对于这个病人,一期我们做了动静脉畸形的栓塞,加上整形一起做切除。
为什么要做栓塞?因为畸形在颅面部和颞叶同时存在,如果整形医生只切除,而不管颅内,那么会造成颅内的畸形失去了引流,会破裂出血。
因此我们先做颅内的栓塞,之后和整形医生联合做切除。
机制研究
宣武脑血管畸形一站式病房的第三重意义,在于它也是临床治疗和机制研究一站式的病房。我们在这个病房里研究动静脉畸形,从临床到机制再到提出一些新的治疗策略。
因为分子机制不明确,动静脉畸形至今都没有药物的治疗。我们都知道,一个疾病只有有了遗传机制,就有了分子机制,而有了分子机制,就有了治疗的靶点,有治疗靶点,我们才可能会有治疗的药物。
所以我们研制了一条From bed to bench and back(BBB)模式,从临床发起,来做机制的研究。
近几年我们发表了包括五篇BRAIN在内的一系列研究,从临床出血风险的研究、自然史的研究到动静脉畸形的机制、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机制等,我们都参与其中。
我们也在开发一个针对血管畸形的基因测序的panel,希望它能以较低的成本,实施对于血管畸形遗传的诊断。
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四次血管畸形大会,希望团聚做血管畸形的医生,并和国际上的研究进展保持同步。
讲者简介
洪韬 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北京市青联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等。主要从事神经外科脑血管病手术和介入治疗工作,尤其是血管畸形的神经外科治疗和基础研究,阐释了该疾病的遗传致病新机制和临床新特征。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14篇,其中发表于《BRAIN》、《JAMA Neurology》等神经学科知名杂志5篇。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7项。
点击前往洪韬 副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作者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脑血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