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鹏
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访问学者,师从全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梁国标教授。

继2015年Michael T.Lawton教授在Neurosurgery上首次提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评分表后(文献链接【1】),2022年其在JNS上再次连续发文(文献链接【2】、【3】、【4】、【5】、【6】),对脑干不同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安全区三角,手术入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引发了神经外科医生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Ms)手术的热烈探讨,本文通过近期本中心两例中脑BSCMs病例,结合Lawton教授的观点予以分析讨论。
图1
病例一

男,53岁,行走不稳、视物重影6天 BSCMs评分2。
查体:右眼球内收障碍,右侧额纹变浅,右侧额部感觉下降,双侧面部麻木。
图2
图3
本例BSCMs按照Lawton分型属于菱形窝型(Rhomboid),如图4紫色5,稍偏右侧,右眼内收障碍为典型的单侧核间性眼肌麻痹(unilateral INO),即右侧内侧纵束(MLF)损伤,向左侧健侧注视时右侧眼球内收肌无力而左侧外直肌正常。
图4
图5
对于菱形窝型BSCMs,选取枕下后正中入路,俯卧位头部尽量屈曲,沿小脑后下动脉P3段分开扁桃体延髓裂,切开部分下髓帆,右侧暴露相对充足,如果BSCMs未破溃至桥脑背侧表面,需神经电生理明确面丘位置,明确两个安全切入区三角,面丘上三角及面丘下三角,神经导航选择其一进入。
本例患者暴露四脑室菱形窝后已可见明显破溃口,电生理监测破溃点为面丘上三角,予以顺利切除,术后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病例二

女,39岁,头痛伴四肢麻木半个月,BSCMs评分0。
图11
图12
本例BSCMs按照Lawton分型属于小脑中脚型(Middle peduncular),如图4橙色3,但是否破溃至桥脑外侧壁,从术前影像资料无法判断,因此分别准备手术Plan A or B。
Plan A
术前影像资料上看,病变破溃点可能为桥脑外侧壁,即破溃在三叉神经周围型BSCMs的两个安全区,三叉神经上安全切入区(三叉神经根上缘至中脑桥脑沟)或三叉神经下安全切入区(三叉神经根下缘延伸到前庭蜗神经上缘),如图13红色虚线,沿破溃点向中线侧适度扩大切开切除肿瘤,避开前内侧的皮质脊髓束如图13浅蓝色。
图13
Plan B
如桥脑外侧壁完整,沿三叉神经上安全切入区(三叉神经根上缘至中脑桥脑沟)或三叉神经下安全切入区(三叉神经根下缘延伸到前庭蜗神经上缘)切开并不是最佳选择,由于BSCMs的压迫,位于腹前内侧的皮质脊髓束可能移位如图13浅蓝色,术后可能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因此需选择经乙状窦后入路经岩裂经小脑中脚安全区切除更为理想(Trans-petrosal fissure-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图14
从图14可以看出,中脚型BSCMs较三叉神经周围型更靠后外侧,皮质脊髓束的后方,三叉神经核、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脊髓丘脑束等均位于BSCMs内侧,沿小脑中脚MCP进入相对安全,SCP小脑上脚、ICP小脑下脚。
小脑岩裂(petrosal fissure)类似于侧裂,为潜在腔隙,劈开上半月小叶和下半月小叶,小脑前下动脉AICA的A3段走行于岩裂内,向下牵开AICA的A3及绒球小结叶,即可见小叶间三角,底部即为小脑中脚,其为最安全的切入区,提供了到达桥脑中央及侧方的宽敞通道。
图15
经岩裂经小脑中脚安全区切除BSCMs在本中心属首次开展,术前学习了Michael T.Lawton教授及Marco Cenzato教授的经岩裂经小脑中脚安全区切除BSCMs的手术视频,如下:
本次病例术中见BSCMs并未突破中脑外侧壁,采用Plan B,患者略有脑萎缩,相比于Marco Cenzato教授视频病例,岩裂已成为实际腔隙,术中采用神经导航做了定位,经小脑中脚切除肿瘤,术后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
图16
图17
图18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
梁国标 教授
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辽宁省神经外科分会候任主委、辽宁省神经介入学会主任委员,辽宁省神经介入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副主任委员、全军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担任《Neurosurgery》和《Neurology India》审稿专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创伤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临床误诊误治》《解放军医药杂志》编委等职。先后荣获辽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沈阳市杰出医师奖,沈阳市第七届优秀专家,军区科技发展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辽宁省重点项目指导计划1项、辽宁省科技攻关课题1项,辽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课题1项,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计划项目课题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一项,以第一完成人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军队及辽宁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发表各类核心期刊200余篇,SCI文章80余篇。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前往 梁国标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Ms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脑干作为曾经的“手术和生命的禁区”,随着科技与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正在被逐步攻克。对于BSCMs,手术还是观察,选择哪个手术安全区进入都需要神经外科医生不断思考,对于已经破溃脑干表面的BSCMs,破溃点就是其最佳的安全区,但对于未破溃的BSCMs,在充分考虑脑干各传导束和神经核团位置的前提下,选择标准的安全区进入十分重要。
本次的病例1,从患者体征上看呈典型的右侧单侧核间性眼肌麻痹(unilateral INO),提示BSCMs在破溃桥脑表面时已造成右侧内侧纵束(MLF)损伤,术中尤其需注意破溃口偏左侧位置的保护,防止造成左侧内侧纵束(MLF)的损伤,导致术后出现传统核间性眼肌麻痹(Classic INO)。
本次的病例2,如果选择三叉神经上下两个安全切入区进入,从导航上看病变距离皮层更短,但距离皮质脊髓束可能更近,术中向后外侧切除时对皮质脊髓束的牵拉较大,而选择经岩裂经小脑中脚安全区切除显然更加安全,术后并发症更少。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Lawton教授文献;
视频来源于YouTube)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作者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脑血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