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2日发布 | 1598阅读
神经介入-其他
张敏、方嘉阳:大道至简—BASIS技术治疗基底动脉急性闭塞一例

张敏

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

方嘉阳

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术者寄语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是后循环梗死中最为凶险的一种类型,约占所有颅内大血管闭塞的10%,一旦发病预后极差。去年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的两项关于后循环血管内治疗的研究(BAOCHE研究及ATTENTION研究)均证实血管内治疗可获益。虽然基底动脉治疗时间窗可延长至24小时,但短时间的血流再通仍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后循环大血管闭塞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传统开通技术复杂、耗时长,而采用BASIS技术可简化手术流程,缩短再通时间,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本期嘉介谈邀请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张敏、方嘉阳,分享BASIS技术治疗基底动脉急性闭塞一例,精彩不容错过。



病例简介

01 患者基本信息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64岁,以“被发现意识不清5小时”为主诉于2022-12-16,11:33入院。

现病史缘于入院前5小时(06:30左右)睡眠中被人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伴呕吐。(03时曾起床做饭,无明显异常,后再入睡)遂急诊我院。

既往史既往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不规律口服药物,未监测血压血糖。10年前因“脑梗死”遗留有左侧肢体偏瘫、挛缩。否认吸烟、饮酒史。


02 入院查体情况

一般情况:体温:36.7℃,脉搏:82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64/86mmHg。心肺查体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昏睡,反应迟钝,不能言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向右凝视,可见眼震,右侧鼻唇沟浅,四肢均未见活动,四肢肌张力增高,右侧Babinski征阳性。NIHSS评分:39分。

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82次/分。


03 术前影像资料

急诊头颅CT(2022-12-16,10:16):提示双侧椎动脉末段、基底动脉下段钙化,基底动脉可疑高密度征。ASPECT 9分。


急诊头颈部CTA提示前循环大血管无明显异常,后循环左椎动脉全程显影欠佳,右椎动脉颅外段迂曲,基底动脉未显影,左侧后交通动脉开放代偿至基底动脉尖。



诊疗经过

01 术前诊断

定性诊断:急性脑梗死,定位诊断:后循环病变。


02 手术指征

患者老年女性,醒后卒中,昏睡,不能言语,双眼向右凝视,可见眼震,右侧鼻唇沟浅,四肢均未见活动,四肢肌张力增高,右侧Babinski征阳性。CTA提示基底动脉闭塞,有急诊介入指征。


03 发病机制

患者老年女性,既往“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病史,静息下起病,CT提示双侧椎动脉末段、基底动脉下段钙化,基底动脉可疑高密度征,考虑基底动脉下段粥样硬化狭窄急性闭塞,基底动脉血栓形成,行造影进一步明确。


04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 8F 90cm导引导管

  • 6F 131cm中间导管

  • 0.021in微导管

  • 200cm Synchro 14微导丝

  • 加奇生物6mm×35mm Syphonet®取栓支架

  • 2.5x15mm Maverick球囊


05 术前准备

术前予替罗非班(100ml,5mg)以8ml/h微量泵静脉泵入。


06 术前造影

II型弓。


RICA:未见右后交通动脉开放。


LICA:左后交通动脉开放,基底动脉尖显影。


LVA:LVA闭塞,少量代偿至颅内。


RVA:全程血流缓慢,基底动脉起始段闭塞,mTICI 0级。


07 手术策略

采用BASIS技术开通基底动脉,简化手术流程。


08 手术过程

将8F导引导管送至右椎动脉V2段,将中间导管置于V4段,送入微导丝、微导管通过闭塞段。


行微导管首过效应,首过阳性,造影见基底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且血栓负荷量较大。


再将微导管送至左侧大脑后动脉,撤出微导丝,置入加奇生物6x35mm Syphonet®取栓支架


撤出微导管后沿支架导丝送入2.5x15mm Maverick球囊到位后以6atm扩张。


回抽球囊后负压下将中间导管越过狭窄段,撤出球囊后持续负压下将支架撤出体外,中间导管缓慢回撤至见回血。


复查造影见基底动脉血流通畅,远端狭窄处残留50%左右狭窄,右侧大脑后动脉P1段闭塞,左侧大脑后动脉远端血流缓慢。


再使用6x35mm Syphonet®取栓支架以SWIM技术行右侧大脑后动脉取栓1次。


复查造影及等待15分钟后造影提示基底动脉血流通畅,残留狭窄稳定,远端血流mTICI 3级。


术后替罗非班继续8ml/h泵入,并控制血压于140mmHg以下。


08 术后情况

术后第1天查体:神清,反应灵敏,右侧肢体肌力2级,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巴氏征阳性。头颅CT提示双侧小脑低密度灶。


术后第6天,查头颅MR提示双侧小脑半球急性梗死,左侧海马少许DWI高信号。


术后第11天出院,出院时查体:神志清楚,言语含糊,双眼无凝视,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正常,右侧Babinski征阳性。NIHSS评分:14分。



病例总结

  //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后循环相较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比例更高,BAOCHE研究中取栓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0%和43%的患者为基底动脉近段闭塞或双侧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另有超过1/3的患者为基底动脉中段闭塞,ATTENTION研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也达48%,明显高于前循环的比例,采用BASIS技术相较于传统技术可简化手术流程,缩短再通时间,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本例患者术前判断为基底动脉狭窄所致的闭塞,术中行首过效应,见狭窄处细小血流,但狭窄后远端仍无血流,证实基底动脉狭窄性闭塞,远端血栓形成,且负荷量大。许多中心的临床实践已经告诉我们,此类病变是应用BASIS技术开通血管的良好适应证。BASIS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利用加奇生物Syphonet®取栓支架抓捕篮作为远端保护和取栓装置,降低因球囊扩张导致的血栓逃逸风险,并取出血栓;Syphonet®取栓支架导丝可兼容内腔为0.0165in及以上的快交球囊,可以达到同时处理近端狭窄与远端血栓的目的。

本例患者经BASIS技术快速开通基底动脉后,病情改善明显,脑干无明显急性梗死病灶,达到了我们采用BASIS技术的初衷。术中第一次取栓后右侧大脑后动脉可见血栓逃逸,我们考虑取栓支架放置太近,覆盖血栓不足而造成取栓后逃逸。故BASIS技术要求微导管穿过血栓远端15mm以上释放Syphonet®取栓支架


术者信息

张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脑病科主任,医学博士

本科就读于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研究生毕业。擅长缺血性及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介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国卒中学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移动医疗分会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福建省多发性硬化联盟组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福建省海峡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理事 

福建海峡医学会心脑血管分会理事

《福建中医药》杂志编委

《Frontiers in Neurology》、《Current HIV Research》审稿人

参与国自然面上项目1项,主持福建省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南京军区科学面上项目等多项。发表国、内外医学杂志十余篇

方嘉阳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脑病科主治医师

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擅长脑血管病的诊断与介入治疗;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委员

福建省海峡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理事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嘉介谈

44.8万阅读 | 283内容

BASIS技术

2.4万阅读 | 21内容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