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7日发布 | 984阅读
脊髓脊柱-自定义

空洞-蛛网膜下腔内引流术治疗枕大孔区脊膜瘤术后并发脊髓空洞症一例(第二轮脊柱脊髓系列十六)——浙二神外周刊(第396期)

蒋其轩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

应广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朱永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二神外周刊”每周病例回顾,提出最优化的临床治疗分析和随访指导意见。专业讨论意见仅代表浙二神经外科团队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每期讨论病例资料及整理均为“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二神经外科”授权官方合作新媒体《神外资讯》发布,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提示

“浙二神外周刊”不定期接收外院投稿,审核后发表。欢迎各专业同道联系我们,分享精彩病例、研究热点或前沿资讯。投稿请联系:shishi74@163.com


前言


浙医二院神经外科真正建立脊柱脊髓亚专科始于2008年,经过十多年培育和发展,形成一个专科病区、两个医疗组、四位高级职称专业人员,年手术量近千台,手术种类全方位涵盖脊髓肿瘤、先天畸形、血管病及脊柱退变性疾病等,在专科发展方向上坚持了鲜明的微创特色。从381期开始系列报道该专业组的相关病例,包含经典病例术式介绍、少见罕见病例报道、新技术开展、疑难复杂病例及并发症讨论等,与同道共享,并希望大家,尤其是骨科同道的指导和交流,以期推动我国神经脊柱疾病诊治水平的共同提高。


病史简介


患者,女,57岁,因“脊膜瘤术后6年,肢体麻木3年,加重伴行走不稳半年”于2022-09-26入院。


患者6年前曾因枕大孔区脊膜瘤(图1)于我院行手术,手术顺利,术后复查示肿瘤压迫解除(图2),恢复可。3年前患者逐渐出现右上肢麻木,无肢体疼痛,无行走不稳,颈椎及胸椎MRI均提示长节段脊髓空洞(图3、图4);半年前出现右上肢乏力伴右侧肢体疼痛,同时有感觉减退,伴行走不稳,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半年来症状加重,1月前出现左下肢感觉减退,伴有右侧肢体乏力,无头晕等不适,现为进一步诊治,门诊拟“脊膜瘤术后、脊髓空洞症”收治我科。


图1.(2016-11-28)枕骨大孔至颈2水平脊髓前侧膜内间隙等T1长T2占位,大小约18mm*10mm*30mm(左右*前后*上下),宽底附着硬膜囊前壁,强化明显,见脊膜尾征。脊髓向后侧推移且稍受压,受压脊髓内小片状长T2信号,提示脊髓水肿。

图2.(2016-12-09)枕骨大孔至颈2水平脊髓前侧膜内间隙脊膜瘤术后,未见明显肿瘤残留。

图3.(2019-09-25)胸段脊髓中央管明显扩张,可见条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直径约9mm,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脊髓空洞症考虑。

图4.(2021-10-31)颈段及胸段脊髓中央管明显扩张,可见条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颈段最宽处径约16mm,胸段最宽处直径约9mm,其内信号不均,散在斑片状T2低信号。

诊治经过


入院查体:患者神清、精神可。颈椎活动轻度限,椎间孔挤压试验阴性。肢体及躯干浅感觉减退,左侧肢体肌力正常,右侧上肢4+级、下肢4级,肌张力正常。右上肢霍夫曼征阳性,巴氏征未引出。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行颈椎磁共振检查提示脊髓空洞范围较前一次检查进一步扩张(图5):


图5.(2022-09-17)颈段及所示胸段脊髓中央管明显扩张,进一步向头侧延伸,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

完善检查后提交科室讨论,认为患者枕大孔区脊膜瘤术后,局部未见明显肿瘤复发征象,当前脊髓空洞考虑术区脊髓、蛛网膜粘连引起。因空洞范围广、张力高,且呈现进展加重趋势,手术指征明确,方案有三:一是原术区减压、松解,重点探查、打通颈髓上端中央管开口,确保脑脊液通路畅通,可起到缓解空洞的效果,但后期再粘连可能性极大;二是不处理术区,选择相应次要非功能区行空洞-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内引流术,缺点是可能空洞缓解不彻底;三是一加二方案同期做,一般可确保空洞减压效果,但创伤较大。经与家属沟通后,决定采用方案二,若效果不佳,再加行方案一。排除手术禁忌后,于2022-09-28行颈胸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


术中患者全麻达成后取俯卧位,根据导航定位,以胸1棘突为中心取约7cm切口,切开皮肤,剥离双侧椎旁肌肉,暴露胸1棘突及椎板,椎板咬钳咬除黄韧带,扩大骨窗,剪开硬脊膜悬吊,蛛网膜用缝线固定,见脊髓肿胀明显,张力较高,显微镜辨别脊髓后正中线,纵行切开软膜约1cm,稍向下探查即可打开并敞开空洞,见脑脊液流出通畅,置入“T”型空洞专用内引流管一根,7-0 proline丝线捆绑管身缝合固定于脊髓软膜,远端放入蛛网膜下腔。检查创面彻底止血后,6-0 proline缝合硬脊膜,二孔连接片及钛钉原位回植固定取下的椎板及棘突复合体,逐层缝合肌肉及皮肤。


术后患者恢复可,自觉疼痛症状缓解,行走及肌力较前改善。


出院查体:患者神清、精神可。左侧肌力正常,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4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随访:术后5月随访时,患者诉行走不稳较前好转,可自行行走200m,手足麻木稍减轻。复查磁共振及CT影像结果如下(图6):


图6.(2023-02-16)颈椎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后改变,颈段及所示胸段脊髓空洞明显缓解。CT-VRT显示复位椎板稍有错位,应该是手术当时复位固定对位欠准确的结果,所幸两侧连接片位置完好,无松动迹象,未造成功能影响。


讨论


枕骨大孔区脊膜瘤解剖部位特殊,毗邻椎动脉、Ⅸ-Ⅻ颅神经、小脑后下动脉、延髓等重要结构,且>80%的肿瘤偏于腹侧,在行手术切除时需考虑重要结构的保护,尤其是肿瘤位于腹侧、占位体积大、包裹椎动脉并造成延髓明显挤压移位时,手术尤具挑战性[1,2],且术后并发症率可达17.2%[3]。回顾既往文献,发现报道的并发症大多为肿瘤复发、椎动脉及颅神经损伤。本例患者脊膜瘤手术顺利,术后半年随访影像情况较为理想,但远期出现了进展型脊髓空洞,较为罕见。


目前针对枕骨大孔区手术后远期出现的进展型脊髓空洞,文献仅限于个案报道,缺乏多样本的回顾性资料分析,具体机制也待进一步阐明。Ralph Rahme[4]于2009年报道一例行远外侧经髁入路手术切除的枕骨大孔区脊膜瘤的病例,术中扩大枕骨大孔同时切除C1后弓,术后3年患者出现左上肢疼痛,MRI提示C1-C7脊髓空洞,行手术探查发现明显术区骨化和C1后弓的再生,同时可见厚增厚的蛛网膜粘连阻碍了脑脊液从第四脑室流出,因此考虑C1后弓再生及蛛网膜粘连阻塞了枕骨大孔区正常的脑脊液通路,并将其命名为“获得性枕大池狭窄”。除此之外,也有文献报道枕大孔区蛛网膜炎造成的蛛网膜粘连和手术后颈髓栓系同样可造成脊髓空洞的远期进展[5,6]


结合类似报道,联系本文患者,术前检查除外髓内肿瘤等病因,科室讨论分析成因考虑由术区结构的粘连继发了第四脑室流出阻塞和/或蛛网膜下腔在枕骨大孔水平的阻塞,使脑脊液流动动力学改变,从而形成脊髓空洞,属于较为少见的肿瘤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


脊髓空洞的手术方式多种多样,针对该例患者,虽然既往文献报道术区/枕大孔区的扩大松解及硬膜成形也可获得不错的疗效[4],但本科室认为手术粘连引发的并发症,除了手术本身因素以外,常常与患者本身的术后修复中的蛛网膜等组织过度增生相关,很难通过手术解决,因为手术本身将引发进一步的粘连反应,加上局部脊髓长期受压功能代偿能力弱,手术常常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因此,在手术指征的把握方面,有经验的医师反而是较为保守的。本例患者空洞范围广、张力高,且呈进展加重,我们经权衡利弊后,决定采用空洞-蛛网膜下腔内引流方案。


针对手术细节,相关专家曾建议将分流器放置在脊髓空洞内直径最大且脊髓最薄平面,同时为了避免对颈髓灰质的损伤,建议将分流器放置于T1及以下节段[7]。在手术切开脊髓时,以后正中沟进入,经灰质后联合通向中央管为安全途径[7,8]。因此对本例患者,我们避开术区,选择T1节段切开脊髓置入“T”管,术后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关经验供同道们将来碰到类似病例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

[1]Pamir MN, Kiliç T, Ozduman K, Türe U. Experience of a single institution treating foramen magnum meningiomas.J Clin Neurosci. 2004;11(8):863-867. doi:10.1016/j.jocn.2004.02.007

[2]Dogan M, Dogan DG. Foramen magnum meningioma: The midline suboccipital subtonsillar approach.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6;147:116. doi:10.1016/j.clineuro.2016.05.025

[3]Paun L, Gondar R, Borrelli P, Meling TR. Foramen magnum meningioma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Neurosurg Rev. 2021;44(5):2583-2596. doi:10.1007/s10143-021-01478-5

[4] Rahme R, Koussa S, Samaha E. C1 arch regeneration, tight cisterna magna, and cervical syringomyelia following foramen magnum surgery. Surg Neurol. 2009;72(1):83-86. doi:10.1016/j.surneu.2008.01.041

[5] Klekamp J, Iaconetta G, Batzdorf U, Samii M. Syringomyelia associated with foramen magnum arachnoiditis. J Neurosurg. 2002;97(3 Suppl):317-322. doi:10.3171/spi.2002.97.3.0317

[6] Chang HS, Nakagawa H.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pathophysiology of syringomyelia associated with adhesive arachnoiditi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4;75(5):754-757. doi:10.1136/jnnp.2003.018671

[7] Soleman J, Roth J, Constantini S. Syringo-subarachnoid shunt: how I do it. Acta Neurochir (Wien). 2019;161(2):367-370. doi:10.1007/s00701-019-03810-x

[8] Amarouche M, Minichini V, Davis H, Giamouriadis A, Bassi S. Syringosubarachnoid shunt: insertion technique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19 Dec 18]. Br J Neurosurg. 2019;1-4. doi:10.1080/02688697.2019.1700407


(本文由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蒋其轩整理,应广宇副主任医师、朱永坚主任医师审校,张建民主任终审)


点击进入浙大二院神外官方账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