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体想象成一块面包,那CT片就是把面包切片,一张一张的展示每片面包的样子给你看。如果X光能帮助你看出这个面包是红豆馅的,那CT就能帮助你看出这个面包哪里红豆馅多,哪里红豆馅少。
CT已经如此强大了,那如果医生想看得更清楚还能怎么办呢?那我们还可以明确身体里每个部位的代谢情况及所在部位的解剖情况。这就是我们本文的主角PET-CT了。
通过PET-CT医生能看到什么?
PET-CT并不是CT的加强版,它更像是PET和CT的二合一多功能升级版。
单独的PET也是一种检查手段。
PET(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全称是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PET大致方法是,将某种物质,一般是生物生命代谢中必需的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核酸、脂肪酸,标记上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如18F-FDG、11C-胆碱等),注入人体后,通过对于该物质在代谢中的聚集,来反映生命代谢活动的情况,从而达到诊断的目的。
这一招,对于肿瘤来说格外有效。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细胞是人体内的“强盗”,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高代谢特点,特别是恶性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比正常细胞快,能量消耗相应增加,葡萄糖为组织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恶性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需要葡萄糖的过度利用,因此恶性肿瘤摄取的葡萄糖远远高于其它正常组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临床最常用的显像剂18F-FDG(氟脱氧葡萄糖)注入体内,显像剂18F-FDG能反映体内葡萄糖利用状况。
肿瘤细胞内可积聚大量18F-FDG,而且18F-FDG仅仅是葡萄糖类似物,肿瘤细胞摄取后不能进一步代谢,属于“只进不拉”,更能在肿瘤细胞内明显积聚了。这就像是给肿瘤部位重点标注了。
然后我们再通过CT的拍片技术,在显示肿瘤活性的同时再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数量及肿瘤内的放射性分布。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肿瘤的活性,也知道了肿瘤在哪里。
如何读懂PET-CT报告?
说到这里,大家看到都很期待能看到自己的报告单了!下面就是一份PET-CT 报告,大家可以看出它与普通CT报告之间的不一样吗?
(图片来源 百度)
除了看图,我们当然也需要“认字”。
在一份检查报告里,不仅有图还有简短的检查描述。关于这段话,普通患者会感觉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组成的词汇是什么意思就不知道了。下面我们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为大家解答:
1、SUV—标准摄入值
SUV是“标准摄入值”的简称,是PET显像中的定量分析参数。也是最关键的数据之一。
上一段我们说了,在恶性肿瘤组织中葡萄糖代谢旺盛,比之正常组织会摄取更多葡萄糖。那摄入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SUV”。高于“SUV”就要引起我们注意。临床通常取SUV值的大小来鉴别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并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SUV值越大,恶性程度越高。
一般SUV值>2.5多考虑为恶性,SUV值<2.0多考虑为良性,2.0-2.5之间为临界范围,炎症病灶的SUV值多小于2.0。
但单凭这一个值并不足以判断情况。不是SUV值高于某数值以后必然是恶性,低于某个数值必然是良性的。有些病灶,比如活动性结核、炎症、脓肿,可能炎性反应比较大,也可能摄取很多显像剂,让SUV值很高,但它良性病变。因此我们还是要通过CT的形态学表现和SUV值综合作出结论。
代谢增高——疑似有癌
PET-CT检查它是通过注入体内的示踪剂,用PET及CT显影技术,对浑身各处进行显影的。因此,当检查报告中提及了“代谢增高”可能就代表有癌灶。当然了,有些身体炎症反应也可能导致“代谢增高”。
肺部钙化影
钙化影——曾经受伤
钙化影基本都是由于机体组织受损后,机化,钙盐沉积形成的。例如肺部的钙化影就有可能表示你曾经得过肺结核。
不规则低密度肿块——病变可能
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为三类:
高密度的有骨组织和钙化灶等;
中等密度的:软骨、本质器官、体内液体、肌肉、神经、结缔组织等;低密度的;脂肪组织以及存在于呼吸道、肠胃道等部位的气体等。
如果本应该低密度影的地方出现高密度的表达,就有病变的可能性。
PET-CT的准确性有多高?
很多人可能读了报告也不放心,担心检查不到位或是有遗落。不过确实,单靠一张PET-CT我们很难保证万无一失。
因为PET/CT并不是对所有肿瘤都拥有火眼金睛。它擅长发现的肿瘤往往是在“低本底”区域,如肺部、头颈部、胆囊、肌肉骨骼区域等。这些地方犹如是一片黑暗的区域,PET就像一盏明灯,一旦点亮,就会非常显眼。而在一些“高本底”区域,如胃肠道、肝脏、膀胱等,犹如充满阳光的房间,就算灯已经亮了,我们也很难辨别是否开着,即会存在漏诊可能,特别是对于一些小的转移灶。所以对于一些有转移风险的患者,即便做了几千块钱的PET-CT,也可能需要再做个胃肠镜之类的辅助检查。
文献参考:
张连宇,耿建华.PET/CT中的CT剂量和质量控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1):2365-2367.
崔亚莹.庄静文.白玫.PET/CT剂量及影响因素研究的进展[J]. 中国医学装备2019年8月第16卷第8期
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公众号“良医汇患者指南”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