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1日发布 | 159阅读

一例多支动脉供血的颅内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手术回顾

胡学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达人收藏

术者:胡学斌教授团队
指导:胡学斌教授
治疗小组成员:刘昌亚、胡跃云、熊刚、熊志勇、姚凡、卢婷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46岁。


因“意识模糊、言语含糊、右侧肢体偏瘫2周”入院。


该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突发意识模糊,右侧肢体偏瘫,言语含糊,被家属送往当地医院,经治疗后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就诊。


既往有数次脑出血病史,有颅内动静脉畸形及介入栓塞手术史。入院查体示意识嗜睡,构音障碍,右侧肢体肌力1级。


入院检查


外院颅脑CT可见左侧半球的陈旧的、新发的、术后的“混合”影像。



入院后复查颅脑CT



手术过程


该患者既往曾发生数次脑出血,并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后又曾发生出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我们决定为患者安排行全脑血管造影评估并制定诊疗策略。



右侧颈动脉造影


右侧前循环iFlow图像



左侧颈动脉造影


左侧前循环iFlow图像


左侧椎动脉造影


左侧后循环iFlow图像


3D-DSA图像


患者病变部位的供血动脉主要集中于左侧大脑前、中、后动脉,整个病变的结构还是较为清楚,胡学斌教授决定此次继续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案。主要存在的风险是栓塞损伤正常供血动脉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或栓塞过程中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灌注压突破而出血等。


先以6F Envoy DA guiding在左侧颈内动脉建立通路。因为患者病变部位距离颈内动脉末端较远,还是首选Traxcess导丝+Marathon漂浮导管。



选入大脑中动脉的供血支,此处可见患者上次介入栓塞治疗留下的栓塞剂。



微导管造影确认位置,就在这里了。



栓塞了一部分。


再次使用Traxcess导丝+Marathon漂浮导管进大脑中动脉,超选另一支供血分支。



微导丝、微导管前进到这么远的部位,基本上就难以受控制,此处Traxcess导丝基本上无法旋转,超选分支需要一些技巧和耐心。



微导管头端到位。



微导管造影确认位置,就在此处注射栓塞剂。



又栓塞了一部分,大脑中动脉供血支与畸形团基本栓塞完毕。接下来超选大脑前动脉供血支。


此处大脑前动脉与颈内动脉末端夹角较大,血管看似平滑,却难以选入,微导管、微导丝容易突入大脑中动脉,加之Traxcess导丝头端软,支撑力欠佳,无奈我们只能改用Synchro导丝引导Echelon-10微导管进入。这种微导管稍短,我们担心导管头端难以深入更远更理想的位置。



最终微导管头端选入并注胶栓塞。



前循环术后造影及蒙片。


前循环术后iFlow图像


随后,我们将envoy DA选入左侧椎动脉建立通路。



左侧大脑后动脉这一支的流量非常大,单一微导管注射栓塞剂,栓塞剂会随血流漂入远端静脉,起不到栓塞效果,且累及引流静脉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因此,我们考虑使用双微导管,近端暂时降低流量,远端栓塞。



双微导管到位。



远端栓塞完毕后撤出,并使用近端微导管继续栓塞。



后循环病变栓塞完毕造影及蒙片。


后循环系统术后iFlow图像


畸形血管大部分栓塞,且责任病变已经栓塞,此次治疗目的已经达成。为避免进一步栓塞后出现灌注压突破等并发症,考虑后期造影复查后行伽马刀治疗。


术后复查颅脑CT


此后继续经药物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神志转清,右侧肢体肌力逐渐恢复。至右上肢2级,右下肢4级。于近期已安排出院。

小结


此患者病变的供血支距离主干动脉较远,介入治疗微导管行程较长,且控制性较差,我们根据临床经验,一般选用Envoy DA guiding等远端通路导管或Navien等中间导管建立通路,以期获得更好的近端支撑性及远端操控性。


术者需熟悉各种微导管、微导丝的性能,在血管内介入治疗中需灵活选择,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机器附带的彩色编码血流成像技术(syngo iFlow),通过对DSA图像进行编码,在单幅彩色图像中显示对比剂在血管内流动的全过程,以模拟反映血流动力学情况,可以为介入诊疗提供评估依据及指导意义。


术者简介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作者


未命名码.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脑血管”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