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涂文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振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通讯作者:王陇德(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周脉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资深作者:殷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曹雷(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其他作者:曾进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会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樊东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方琪(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培(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顾宇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檀国军(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韩建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何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胡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德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红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刘建民(上海长海医院),刘远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楼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罗本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潘速跃(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彭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任力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王丽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武剑(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许予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杨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张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张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朱良付(河南省人民医院),朱以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子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楚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安秀丽(哈尔滨市第二医院),王凌霄(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殷萌(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李玫(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所),殷黎(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颜玮(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李川(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唐俊利(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
REF: Tu WJ, Zhao Z, Yin P, et al. Estimated Burden of Stroke in China in 2020. JAMA Netw Open. 2023;6(3):e231455. Published 2023 Mar 1.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1455
脑卒中是我国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且患病率仍在持续上升。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人在25岁及以后终生罹患卒中的预期风险排名第一。2013年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在中国18岁及以上的人口中,脑卒中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246.8/10万人年以及114.8/10万人年。本世纪第二个十年里,中国人群脑卒中的部分危险因素仍呈上升趋势,包括人口老龄化、体力活动不足以及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的疾病高发。2021年的一项使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数据的研究报告称,从1990年至2019年,中国人群脑卒中年龄标化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了9.3%(95% CI,3.3%-15.5%)以及39.8%(95% CI,28.6%-50.7%)。然而,其他研究却得到相反的结果,并发现中国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平稳或上升趋势。因此,了解脑卒中负担对于支持循证医学政策制定而言至关重要。
自2011年起,中国政府启动了脑卒中防治工程,旨在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筛查体检、风险分级判断、为项目范围内40岁以上人群提供综合干预,提高中国人群对脑卒中的防范意识及相关风险因素的有效控制,最终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尽管此前有2013-2019年中国脑卒中患病率的相关报道,但在本研究发表之前,脑卒中防治工程开展10年后的脑卒中负担(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及其城乡差异尚不明确。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新冠疫情前该项目的横断面数据,评估了中国脑卒中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探索与之相关的因素。
2020年,我们进行了一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集数据),旨在评估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份≥40岁人群的脑卒中负担概况。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设计了研究方案(图1)和调查问卷。主要结局是由训练有素的脑卒中医院工作人员在面对面访谈中使用标准化方案对患者自我报告的卒中进行验证。卒中发病率通过定义调查前1年内发生的首次卒中来评估。调查前1年内发生的卒中死亡定义为死亡病例。
图1. 研究方案
共纳入676,394名中国成年人(395,122 [58.4%]名女性;平均[SD]年龄:59.7 [11.0]岁)(表1)。2020年,中国脑卒中的加权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6%(95% CI,2.6%-2.6%)、505.2(95% CI,488.5-522.0)/10万人年和343.4(95% Cl,329.6-357.2)/10万人年。
表1. 2020年中国≥40岁成年人脑卒中负担
2020年,在40岁及以上的中国人群中,估计有1780万例(95% C1,1750-1800万)脑卒中患者,其中有340万例(95% Cl,330-360万)新发脑卒中事件,以及230万例(95% CI,220-240万)卒中死亡事件。在2020年发生的所有卒中病例中,缺血性脑卒中占1550万(95% CI,1520-1560万)(86.8%),颅内出血(95% CI,210-210万)(11.9%),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20万(95% CI,20-20万)(1.3%)。(表2)
表2. 2020年中国每100名≥40岁成年人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患病率
城市地区的卒中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2.7% [95% CI,2.6%-2.7%] vs. 2.5% [95% CI,2.5% 2.6%];P =.02),但城市地区的发病率(485.5 [95% CI,462.8-508.3] vs. 520.8 [95% CI,496.3-545.2]/10万人年;P< .001)和死亡率(309.9 [95% CI,291.7-328.1] vs. 369.7 [95% CI,3491-390.3]/10万人年;P<. 001)均低于农村地区。
图2. 中国2020年脑卒中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
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OR,3.20 [95% CI,3.09-3.3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危险因素与卒中之间的关联方向和程度具有高度异质性。2020年,在中国总人口中,高龄、男性、城市居民、不发达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年收入较低、卒中或心脏病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以及缺乏体力活动等与脑卒中风险增加有关。
与农村人群相比,城市人群发生IS(OR,1.27 [95% CI,1.23-1.32])和ICH(OR, 1.09 [95% CI,1.01-1.18])的几率更大。居住地经济水平与ICH发病概率相关(1.2 [95% CI,1.11-1.31];P < .001),与IS(1.03 [95% CI,1.00-1.07];P = .05)无关。高血压与ICH发病增加(4.34 [95% CI,3.93-4.79];P < .001)的相关性高于IS(3.07 [95% CI,2.96-3.18];P < .001)。与ICH相比,糖尿病更可能导致IS发病概率的增加(1.25 [95% CI,1.16-1.35] vs 1.47[95% CI,1.43-1.52]),血脂异常的情况也是如此(1.24 [95% CI,1.15-1.33] vs 1.42 [95% CI,1.38-1.46])。蔬菜或水果摄入不足与IS概率增加(1.14 [95% CI,.11~1.18];P < .001)相关,但与ICH(1.01 [95% CI,0.93-1.09];P = .84)无关。在针对中国≥40岁成年人非致命性卒中发病率的敏感性分析中,卒中发病模式与包含致命和非致命病例的卒中发病模式相似。
综上所述,本研究为中国人群脑卒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在4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2020年的预估卒中总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6%、505.2/10万人年以及343.4/10万人年,对应当年约有1,780万例脑卒中患者、340万新发卒中事件和230万例卒中相关的死亡病例。鉴于中国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脑卒中病例的大幅增加是一个持续性挑战。为此,国家卒中防控战略应针对城市和乡村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从而减少中国脑卒中负担。
JAMA Network Open
同期随附的述评(节选):
”
Jing M, Bao LXY, Seet RCS. Estimated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Stroke in China. JAMA Netw Open. 2023;6(3):e231468.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1468
中国幅员辽阔,14亿人口生活在繁华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过去60年间,经济腾飞使得中国人口寿命显著提高,到2020年中国的预期寿命几乎翻了一番,达到78岁。据联合国人口司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中国的预期寿命将增加至85岁,这无疑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涂文军等人的研究为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布提供了关键的流行病学估计,与越来越多的相关文献一起,进一步表明中国的脑卒中负担正在上升。研究显示,40岁以上人群的总体脑卒中发病率为500/10万人年,高于全球预估的158/10万人年。更重要的是,本研究还揭示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报告称,6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每10年翻一番,而80岁以上人群的脑卒中发病率预估达到2,749/10万人年。
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需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意味着需要降低与之相关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症的负担,因此有必要进行公共卫生倡议,鼓励戒烟和体育锻炼。同时,由于中国人也是世界上盐摄入量最高的人群之一,相关的饮食干预措施可能会对高血压风险及其控制产生持久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报告的房颤患病率仅为0.6%,与之前全国调查的2.3%和另一项社区研究6.0%的数据相比,似乎相当低,这可能是由于诊断不足,以及缺乏对这一危险因素的人群筛查导致的。房颤是卒中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和抗凝治疗,可使房颤相关的卒中增加风险减半,而房颤相关的卒中往往也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除了提供对脑卒中发病率的估计外,该研究还提到了中国的脑卒中死亡率偏高,每10万人中就有343人死于脑卒中,这表明中国是少数几个脑卒中为第一死亡原因的高收入国家之一。这可能反映了标准化脑卒中护理的缺乏,尤其是在脑卒中死亡率最高的中国农村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对这些地区的识别和描述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可能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合理分配关键资源,帮助提高相关地区的脑卒中治疗能力,并通过中心辐射模式将患者转运至专门的卒中病房或综合卒中中心。
总之,本研究为人口老龄化国家的相关决策提供了及时的参考。脑卒中仍然是一种高度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但其需要依赖详细计划的制定、积极措施的开展和系统性方法的应用,从而抵御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完全自理和健康的寿命延长。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